战国 齐国“齐建邦法化”背日六字刀
为历代古钱中之大名誉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极罕见,此刀刀尖微断,原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罗伯昭旧藏,名家珍藏,流传有序,美品,难得。
六字齐刀又名造邦刀,是战国时齐国享有盛名的刀币。币面铸有“齐建(造)邦法化”六字,制作精致,刀币的外缘不断为其特征。考古学者认为,此乃战国田齐开国时铸造的纪念币。亦有研究者把面文前三字释为“齐返邦”,意即“复国”,认为是齐襄王退燕复国,重返都城临淄(前279)后所铸。六字齐刀历来出土及传世极少,殊足珍贵。
战国·魏国“圁半釿”(“晋半釿”)
高42mm,重7.1克,是品“圁半釿”,在圁阳釿布系列中最为少见,其早年出土于陕北榆林地区,这与先秦货币出土的地域性较强有关。“圁半釿”,为圁阳之省文;旧释“晋半釿”,实误。其平首楔形,平肩微耸,圆裆桥足,面文倒书,背平素。是钱目前所见不过十数枚,弥足珍贵,是魏铸半釿布中的佼佼者, 极罕见,极美品,此品相难得。
战国早中期魏铸币,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前409年,魏文侯命吴起率军攻打西邻秦国,一举攻下黄河以西、北洛水以东的五座城池,魏始置西河郡以御强秦;文侯因吴起功勋卓著,任其为西河守。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初著名兵家,善用兵,史载其“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曾为魏国的强盛作出过重大贡献。吴起守西河时,改革兵制,“廉平,尽能得士心”。使魏军事实力大增,令强秦不敢东向,赵、韩两国宾服而从。魏占据西河之地后,经过多年苦心经营,使当地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商业贸易也随之繁荣。是时所铸行的平肩圆裆釿布有三等币制,其面文纪铸地名兼纪货币单位。文侯置上郡(今陕西榆林鱼河堡),成为魏西河军事重镇,上郡治辖地圁阳,曾铸行过“二釿、一釿、半釿”系列釿布。圁阳:古地名,地望在今陕北神木东南一带。古水名有圁水,先秦至元均称之。《史记·匈奴列传》:“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阳间”。袶水即今陕北秃尾河,按古人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规则,圁阳当在圁水东北方向。一说圁水为今窟野河,上游为发源于内蒙伊金霍洛旗的鸟兰木伦河。《汉书·地理志》:“圁水出上郡白土县西,东流入河。”《括地志》云:“上郡故城在绥州上县东南五十里,秦、魏之上郡地也”。又云:“本春秋时白翟所居,七国属魏,后入秦”。《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于秦”。《正义》:“自华州郑县以北,滨洛至庆州洛源县白于山,即东北至胜州固阳县,东至河西上郡地尽入于秦”。魏自置上郡至纳于秦,前后历时近百年之久。作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其早中期所铸行的圁阳釿布,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币制,这充分体现了“子母相权”的货币观。
秦代第十七重四两权钱
极珍罕,直径46mm,美品。
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来巩固这个新生的、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中统一货币,是诸多措施中重要一项。秦王朝建立之前,六国货币形态各异。齐燕使用刀状形货币,韩赵魏行用布状形货币,楚国流通小型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各国原用货币,采用“半两”圆钱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从此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式,在中国保持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清末民初。
当时秦王朝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施行,不仅铸造了大量的“半两”钱,还铸造了为数不多的“重四两”的权钱。
那时秦王朝严格规定,只有朝廷拥有铸钱权,严禁民间私铸。秦“半两”既为法定流通货币,就有严格的规定,按秦量制,每枚钱的重量相当于现在的8克左右。为了杜绝私铸,检验“半两”钱的分量,特地又铸造了一种厚重的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按此权钱的标准,一枚权钱应当等于8枚“半两”钱的重量,如果8枚“半两”钱达不到一枚权钱的重量,那就说明不符合标准。可知这种权钱的铸造,在监督、规范当时全国钱币的流通,进一步巩固“半两”钱的独尊地位,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落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统一货币时的措施还是相当有力的。
关于权钱,早在清嘉道年间的戴熙(淳士)在《古泉丛话》中就有记载。同治年间的鲍康(子年)在他的《观古阁泉说》中印有权钱的拓图,亦有权钱之说。1940年丁福保主编的《古钱大辞典》中亦有相关说明和拓图,均认为是世间罕见的珍品(书中所载之钱原物已下落不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古泉大家方药雨见这枚“第十七重四两”钱时曾感叹地说“我数十年搜罗稀珍古钱,而无缘遇到过真正的秦权钱,今能得见乃是三生有幸!”这枚阴文“第十七重四两”是目前发现与存世的唯一一枚秦权钱,它是秦王朝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是堪与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商鞅方升”(是秦统一度量衡的象征)相媲美的国宝。
东汉建武十七年五铢铜质母范
边长140mm,内宽76mm,内有钱面、钱背各四枚,背刻“建武十七年三月丙申,大(太)仆监掾苍,考令通,丞或(国),令史凤,工周仪造”等铭文,极为罕见,铭文中有准确的帝王纪年及制作时间、铸钱属官、工匠姓名等内涵,为佐证史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和标本,对于研究东汉币制沿袭及铸造工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此范保存极完美,难得。
东汉建立之初,由于王莽乱政后的经济秩序尚未恢复,地方豪强和割据势力各自为政,导致货币杂用布、帛、金、粟和前朝旧钱;为适应市场对货币的迫切需求,时任陇西太守的马援上书,阐述“富国之本,在于食货,宜如旧铸五铢钱”之主张,得到汉光武帝刘秀的认可并采纳之。《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恢复使用五铢钱制后,对于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物货币曾一度复兴,给商业流通带来诸多不便,但作为法定通货的五铢钱始终未退出流通领域。
是品建武五铢铜范母为长方盘形,有边缘,面大背小,四角圆削;内有钱模八枚,其中阳文“五铢”面背各半,两两相向;其钱体规整,制作精美,“五”字交笔弯曲,字体肥硕;“铢”字金傍部首三角头较大,四点偏长,朱部圆折,上短下长。其中心有圆形主浇道,根部有四条短浇道与钱模相连,并利用钱模边缘相切之方法,可有效解决靠边钱模的浇铸问题。其范内边侧有阴阳定位孔榫,以便合范准确;范背有十字形加强筋,左边上下有阴铸二十六字铭文:“建武十七年三月丙申,大(太)仆监掾苍,考令通,丞或(国),令史凤,工周仪造”。是范为铜范母,可用来打制泥陶子范,然后进行叠铸。其铭文中有准确的帝王纪年及制作时间、铸钱属官、工匠姓名等内涵,为佐证史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和标本,对于研究东汉币制沿袭及铸造工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五代十国·前蜀永平元宝
直径23.5mm,重4克,是品“永平元宝”钱为王建改元永平时所铸的第一个年号钱,也是前蜀最早的铸币。其钱文隶兼八分,右旋读,面穿郭凹下隐起,形制犹如晚唐开元钱,制作不精,这与蜀地铜源匮乏有关。永平钱系用开元钱改范而成,尤以“平”字短拙肥壮而著称,所见真品惟此版式,是钱因存世绝少,昔被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美品,难得。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间(911~915年)所铸。王建,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东)人,原为市井无赖,投军后靠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发迹。唐僖宗入川避乱时,因勤王翼卫有功,被擢升为利州刺史;昭宗时朝廷为能控制西川局面,特割邛、蜀、黎、稚四州置永平军,授王建为节度使。王建自攻克成都后,复出兵收取东川,乃至据有全川,一时势力大盛,被唐王朝封为蜀王。唐亡后,王建旋即设府自帝于成都,国号大蜀,所建年号有武成、永平、通正、天汉、光天;其在位期间,尚能纳言擢才,任用贤能俊杰,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使原本社会动荡之蜀地暂时得以安定,民生得以休息,经济状况渐有好转。
五代十国·后唐天成元宝
直径24mm,重3.4克,其形制仿唐开元,较为正规,足值足重,其钱文隶书旋读,元字右挑,是钱因存世罕觏,再加史料失载,昔被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系泉家珍藏之大名誉品,极珍罕,美品,难得。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李亶天成年间(926~930年)所铸。五代十国时期,各藩镇割据自立,战乱纷扰,社会经济受到重创,币制极不稳定。后唐庄宗时,官吏欠俸,士兵缺饷,庄宗与租庸使孔谦只顾横征暴敛,不注重发展生产,搞得民不聊生,百业凋零。明宗即位后,前朝的财政危机仍难以解决,百官的俸禄不仅要折合成实物下发,而且每百钱的实物只能按对折给付。就连新任官吏,也要交纳一定数目的钱才能领取诰身,无钱者只能领到敕牒赴任。至于出生入死的士卒们,则更是贫困交加,不解决这些问题,江山也就坐不稳。明宗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困境,首先诛杀租庸使孔谦,并废除各种苛敛条目,命任瑰为宰相专判盐铁、度支、户部,主管财政,实行“八十陌钱”制度,陌即短陌,以八十枚钱之数当百枚使用;并减轻多种赋税,使民生得以休息。据《旧五代史·唐书》载:天成二年(927年)时,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府库充实,“斗粟不过十钱”。是时所铸行的“天成元宝”钱,其形制仿唐开元,较为正规,足值足重,其钱文隶书旋读,元字右挑,是钱因存世罕觏,再加史料失载,昔被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元宝背天
直径33mm,重11.8克,是品“保大元宝”背“天”大钱,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与楚钱风范极类,应为马希萼奉南唐为正朔时所铸,故面文用南唐年号,背文则保留了楚铸旧制,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系泉家珍藏之大名誉品,极为珍罕,极美品,甚为难得。
南唐李璟保大年间(943~957年)所铸,昔被泉家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对于其铸地的归属问题,历来颇有争议,如单从面文上看,保大系南唐李璟继位后的第一个年号,是钱应为南唐所铸;但其形制与背文“天”字,存有楚马氏铸钱遗风,故又有楚铸之说。
南唐铸币说认为:保大钱是李縖派兵攻入潭州(今湖南长沙)灭楚后所铸,其背文铭以“天”字,只是因循楚地铸钱旧制,是一种纪念性质。
楚铸说则认为:保大钱系马殷之子马希萼归附南唐时用其年号所铸。
据史料载:自楚王马殷开天策府后,其铸钱背文多有“天、策、天策、天府”等字。马殷死后,曾遗命自次子马希声以后,王位由诸兄弟依次继立,违者斩之,结果造成了诸子争位,内乱迭起的局面。马希声在位二年卒,尔后马希范继立,再后马希广为王,马希萼因争位不胜,遂兴师大动干戈。后汉乾元年(948年),南汉攻楚,相继占领了楚地贺州、昭州。马希萼也于次年秋组成静江军攻打潭州,被马希广打败后,经过一年调整,又重新大举进兵,自号顺天王,并向南唐称臣求助。潭州失陷后,马希萼自称楚王,袭天策上将军职。不久马希崇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王,囚马希萼于衡山而再起内乱,南唐遣大将边镐率兵直趋潭州,马希崇投降,楚灭。是品“保大元宝”背“天”大钱,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与楚钱风范极类,应为马希萼奉南唐为正朔时所铸,故面文用南唐年号,背文则保留了楚铸旧制。
五代十国·闽天德重宝背殷
直径32mm,重19.6克,是品“天德重宝”背“殷”大铜钱,史料中虽无明载,然实物犹存可证。天德钱有楷宝、隶宝两种版别,是钱为楷宝版;其狭穿深字,厚肉质重,且面背文字明显高于内外廓。由于其铅锡含量较高,铜质呈灰白色。是钱近年出土于闽地,后因故流入海外名藏家之手,几经辗转始得回归。目前其存世量约在十枚之内,是五代十国铸币中的大名誉品,昔被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极美品,至为难得。
五代十国时期闽王延政天德年间所铸。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后,由于王室衰弱,政权旁落,自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政权始,五代十国动乱期形成,各藩镇割据,雄据一方。这些各自为政的小朝廷,为了自立,大多铸行过钱币,并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闽地王氏政权铸币,多为值低的铅、铁质大钱,铜钱则存世极罕。据《十国纪年·闽史》载:“王延政天德二年(944年),铸‘天德通宝’大铁钱,一当百”。按王延政系闽太祖王审知之子,与其弟王延曦阋于门墙,后称帝于建州(今福建建瓯),改国号为大殷,建元天德。闽地原本为贫瘠之区,王延政立国后,与邻国战事不断。因财政不足,只有铸大铁钱,一当百文使用,同时任用佞臣横征暴敛,搞得民怨迭起,南唐趁其内乱之机,举兵攻入建州,俘王延政迁于金陵。
北宋淳化元宝金质供养钱
直径24mm,此泉为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年间所铸,秘密掩埋于佛教圣地宝塔地宫中,以积功德,史籍尚无记载,早年出土于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散落民间,该泉背面为手刻佛像,雕功精湛、细腻,保存完美,少见,极美品,难得。
北宋靖康通宝楷书折二正样
北宋政和通宝金质小平
直径19mm,重2.9克,是品“政和通宝”金钱,含金量达96%,形制小于普遍流通的铜钱,其钱文书体清丽可人,当为官炉所铸。目前此版式金钱除1966年山西应县在修缮木塔时发现一枚外,再就是四川成都新今又见一枚,其它尚无资料报道,可谓存世极少,当可列入贵金属货币珍品之中,极美品,难得。
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所铸。据文献资料载:宋代除了以年号铜钱为主流货币外,尚铸过大量的金银钱,其中以徽宗朝为最。“靖康之变”时,金兵南侵攻陷东京(今河南开封),曾在皇宫中掠走大量的金银财宝,单就金银钱一项而言,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引《宣和录》中载:“上皇阁分金钱四十贯,银钱八十贯;皇帝阁分金钱二十贯,银钱四十贯;皇后阁分金钱十一贯,银钱二十二贯。”总计被掠走的金钱有71贯、银钱达142贯之多。在宋代,金银钱基本上是作为赏赐、供奉、洗儿、婚聘、殉葬之用,亦可直接参于流通,或是到金银铺兑换成铜钱使用。宋代有“钱必成文,金银成钱”之规定,即金银之物可折合成铜钱来进行结算。宋代宫廷中使用金银钱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金银钱大多由少府监掌管的官府手工场文思院所铸。宋·张和甫《张氏可书》中记有宋徽宗禅位后,曾经便装到东京街市上游玩,用十文金钱买了一个蒸饼品尝的故事,可见皇帝口袋里的零用钱也比普通百姓所用贵重的多。
辽代契丹文天朝万顺
直径38.5mm,辽圣宗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辽将国名恢复为契丹,辽钱自统和年间开始铸有年号大钱,按其形制分析此钱应铸于此时,极少见,美品,难得。
元代至正之宝背吉权钞五钱
直径78mm,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钱文书体可观可爱,存世数量稀少,钱币本身又甚具特色,这三种因素决定了至正权钞大钱的收藏价值,此品系细字版,更为罕少,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罗伯昭旧藏,后为马老所得,美品。
元顺帝铸至正钱,有至正通宝与至正之宝两种。前者种类繁多,后者铸量稀少。之宝钱面文铸“至正之宝”四字,楷书直读,书法端庄俊秀,神彩照人。背文穿上“吉”,右“权钞”,左纪值,凡五等(伍分、壹钱、壹钱、贰钱伍分、伍钱),以次逮大。“之宝”之名,据说仿自南宋“嘉定之宝”铁钱者。背文“吉”字,旧谱释为“吉金”、“吉货”,皆牵强附会。“吉”字应指铸地,即江西吉安路。戴葆庭、罗伯昭二人对此最先作出正确解释。此种大钱通行限于江西一隅,故背文加 “吉”字以区别其他行省铸币。关于背文“权钞”二字,近年来上海叶世昌先生经考证后认为:“权钞钱上的数字应是代表纸币的纪值文字”,“从元代的用字习惯证明,权钞钱的钱、分,即纸币的百文和十文。至正权钞钱文书法出自名手笔,相传为江浙参知政事周伯琦所书。至正权钞属于地方性铸币,《元史·食货志》缺载。
此种大钱铸量不多,行用未广,故传世稀少,向为藏家所珍视。在中国货币史上,至正权钞钱是一种特殊的铸币。以铜钱代纸钞,历代固然少见。而权钞大钱径宽80mm,重达320克,更堪称历代行用铸币中之“大哥大”。相比之下,咸丰宝福一百计重五两(枚重180克)更退居第二位。钱文书体可观可爱,存世数量稀少,钱币本身又甚具特色,这三种因素决定了至正权钞大钱的收藏价值。—关汉亨著《中华珍泉追踪录》
元末起义军韩林儿铸龙凤通宝折二
清代咸丰重宝宝巩局当五雕母
直径25.5mm,此泉雕工秀美,铁划银钩,极罕少,极美品,殊为难得。
清代咸丰重宝宝泉局当十雕母
直径33.5mm,此泉雕工精湛,钱文舒畅,极罕之品,极美品,殊为难得。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收藏咸丰宝泉雕母二十七枚,包括小平钱十一枚,当十钱二枚,当五十(宝字从尔)五枚,当五十(宝字从缶)二枚,当百二枚,当五百二枚,当千三枚。上海博物馆藏宝泉各式雕母十三枚,其中五枚为李伟先捐赠,一枚为罗伯昭捐,一枚为景俊士捐。戴葆庭先后集得咸丰宝泉祖钱十三枚,包括伍文、拾文、当十、当五十、当百、当百牙样、当二百、当五百等,部分珍泉曾在泉币学社第127次例会上出品。此外《辽东泉拓集》收录有咸丰宝泉当十及当制五十祖钱各一枚,为三十年代辽东地区泉家藏品。—关汉亨著《中华珍泉追踪录》
清代咸丰重宝宝源局当五雕母
直径30.5mm,清代雕母存世者多藏于故宫博物院,存于民间者少见,是品雕工精整,材质考究,极美品,难得。
清代祺祥通宝宝源局、宝泉局小平
均直径26.5mm,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是清泉中极珍之品,极罕见,美品,难得。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间,京局及部分省局曾开铸“祺祥通宝”及“祺祥重宝”当十铜钱。这种预铸年号钱有如昙花一现,铸成后未及颁发使用即遭销毁。它与南宋钱“纯熙元宝”预铸年号钱一样,因改元而不用,成为我国货币史上寿命最短的一种年号钱。祺祥钱的不幸,与当年发生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辛酉政变”有关。咸丰十一年(辛酉)七月十五日,身患重病的咸丰帝(文宗),诏立年甫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肃顺(端华之弟,咸丰帝最信任的大臣,开铸咸丰大钱之决策者)、御前大臣景寿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祜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皇太子总摄朝政。七月十六日(8月21日),咸丰帝病逝于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寿年31岁。穆宗载淳继位,定次年改元为“祺祥”。
九月初,有强烈权利欲之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密谋,拟废除诸大臣辅政。九月十四日,御史董元醇秉承慈禧太后旨意,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九月廿九日皇太后返京,立即召见奕訢。九月三十日(11月2日),慈禧、奕訢发动政变,由皇太后宣布载垣等“擅改谕旨”、“不能尽心和议”,命即行解任。次日,授奕訢为议政王,并出任军机揆首。十月初五,改年号“祺祥”为“同治”。十月初六,斩肃顺,赐载垣、端华自尽,辅政大臣其余五人或者革职或充军。十一月初一,慈禧太后于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自此起,慈禧太后专政达47年之久。祺祥钱于八月间开铸,十月初五废“祺祥”年号后即停铸。预铸好一批新钱未及壬戌年使用而遭熔毁。只有极少量祺祥钱被铸匠或经办人私自存留,避过了被熔铸的命运。流传至今,祺祥钱成了清代年号钱中的珍稀品。—关汉亨著《中华珍泉追踪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