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24年,是厦门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的重要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携手努力,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值此年终岁首之际,围绕“厦门这一年”主题,从12月23日起,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将举行四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市领导及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从“改革开放”、“转型升级”、“民生保障”、“基础建设”等大家关心关注的领域,回顾解读厦门这一年的发展成效。
今天举行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市委常委、副市长庄荣良
火炬管委会主任赖建州
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
市工信局局长肖峰
市文旅局局长黄碧珊
市会展局局长喻皓
出席并发布有关情况
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主持
“转型升级这一年”
市委常委、副市长庄荣良介绍今年以来厦门产业转型发展成效。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回顾这一年,我市产业运行的最鲜明特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发展动能加快转换。一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提出的“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嘱托,排难而进、勇毅前行,突出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地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茁壮成长,从而有效对冲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对我市外向型经济的考验,保障了经济运行整体回稳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逐月加快回升。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更优
我们坚持抓牢实体经济这个根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预计增长9%左右,增幅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也位居全省前列,工业对GDP增长贡献达41.4%,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了有力支撑。1—11月规模以上高新技术服务业、软件信息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9.2%和27.8%,这表明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正加快壮大成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6.6%,其中新能源产业过去三年年均递增超30%以上;今年锂电池、液晶显示模组、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7.4%、47.2%和29.8%,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一批新赛道产业也在加快集聚。
二、创新动能更强
我们致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3.08%预计提高到今年的3.4%以上,在全球城市“科技集群”百强榜排名上升至第72位,三年跃升31位,科技创新正由“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有效增量”。厦门科学城产业创新引擎功能进一步凸显,核心园区累计新增企业超1800家,引进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新质生产力“超级孵化器”。高能级创新平台研发成果加速释放,嘉庚创新实验室建成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百千瓦级PEM电解槽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翔安创新实验室研发的首支国产九价宫颈癌疫苗正在申报上市,有望成为明年行业新爆点。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合作团队覆盖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的80家高校院所,吸引15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16条措施,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强化“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导向,组织实施超50项重大科技攻关,强化对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双向奔赴的有效激励,比如,嘉庚创新实验室通过转化应用156项专利,孵化企业26家,吸引投资近6亿元。
三、产业能级更高
我们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壮大,聚力强链补链,精准招大引强,1—11月,全市新增招商签约项目703个,总投资902亿元,同比增长12.2%。新能安二期、士兰集宏等25个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建设,其中超百亿项目4个。产业智改数转步伐加快,工业数字化总体水平和关键评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超过4000亿元,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型技改试点城市,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4个,为产业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绿色制造成为潮流,实施绿色智慧微电网试点工程,打造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厦门方案”。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3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9家,有力促进“十四五”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7家,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坚持文旅商体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旅游品质提升年行动,扩大深度体验的新模式、新产品供给,在国家文旅部组织的旅客满意度评价中,厦门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全年预计入境旅客超2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60%。演唱会经济爆热,“拉着拉杆箱来厦看演出”成为文旅消费新时尚。
四、内生动力更足
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着力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局面。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全市285家企业设立了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全市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今年预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家,分别占全省的33%和41%。拥有1家独角兽和9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全省第一。厦门制造遍布五洲,卫浴产品出口占国际市场40%,全球每10台跑步机中有6台厦门制造。
五、发展环境更优
致力通过改革创新、优化服务持续完善产业生态。金融支持方面,根据经济形势新变化和企业发展新诉求,升级完善“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推出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政策组合,涵盖“投、补、贷、保”4大领域,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亿元,累计惠及企业超1.4万家。载体建设方面,深化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狠抓工业用地提容增效工作,今年启动建设8个特色产业园,开工104个提容增效项目,预计新增各类园区厂房面积270万平方米。人才培育方面,实施“群鹭兴厦”计划,面向海内外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双百计划”,以及提供“一揽子”生活保障的“留厦六条”等人才政策体系,每年兑现人才政策资金约12亿元,进一步形成了聚天下英才以用之的良好局面。
当前,厦门正处在结构调整关键期、转型升级攻坚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付出艰辛努力。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落实中央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力推动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会上
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问:
中小企业是城市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保障,在培育优质企业、壮大专精特新、培养“小巨人”企业等方面,厦门取得了哪些新成效?有什么具体举措?
答:
市工信局局长肖峰:我们推动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是主角、是中坚力量。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更是与广大企业共同面对,坚持专精特新方向,全力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制造业企业主体超5万家。1—10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高出全国30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2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752家,各梯次数量居全省第一。在这些企业中,新诞生了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近八成专精特新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补短板”“填空白”,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可以说,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一年来,我们按照“培育一批、储备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全面升级企业服务体系,推动成立了两岸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在机场、高铁、地铁等场所集中宣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优秀产品,有效帮助企业供需对接、抱团发展。我们还瞄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全力优化政策供给。全年兑现惠企资金超110亿元。比如,研究出台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15条措施加大对企业创新、数字化赋能、开拓市场等6个方面的扶持力度,新投入财政资金1.19亿元。
其中针对大家较为关注的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我们加大工业固投补助和技术创新基金等政策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需求。比如,工业固投补助支持范围扩大到土建投资和数字化改造。又如,将技术创新基金规模由300亿扩容到500亿,专精特新企业在政府贴息后,只需付出每年2%的融资成本。对于入选国家“两新”再贷款项目,企业融资成本仅为每年1%。目前已为企业节省利息近23亿元,带动工业投资超650亿元,切实帮助企业降本、提质、增效。
问:
过去的一年,厦门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我们的思路是,把创新的主导权交给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首先,从政策规划上来说,在2023年出台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1条措施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出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16条措施,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并配套出台建设联合实验室、培育未来产业骨干企业等实施细则,为系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全面政策支撑,促进创新创业资源向企业集聚。
其次,从研发组织上来讲,我们支持7家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今年立项支持揭榜挂帅项目10个,并首次试点国际揭榜挂帅。我们还将52个企业自主组织的重大科技项目纳入市级科技计划体系予以支持;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项目33个,带动企业研发能力大幅提升。
第三,从产学研融合来说,我们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首批7家联合实验室,立项支持182个产学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新授牌支持126家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总数达到了239家。此外,近期我们拟立项支持18个未来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所有项目都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
再有,从金融支持上来看,今年,我们持续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设立规模达50亿元的科技增信子基金,推动组建规模达50亿元的科创风投基金,策划全省首只“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科学家基金,推荐669家企业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再贷款备选名单,新增发放科技贷款24.34亿元,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103.77亿元,全市有6000多家次企业受益。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厦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厦门制造的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的越来越多,12英寸晶圆先进制程用光刻胶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局面,舱箭分离降冲击粒子阻尼技术居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国家I类新药“佩金”入选“2023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厦门产”科研成果连续2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新增7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创历年之最。厦门生物医药港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3位,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跃居全球百强城市第51位。
问:
科技创新平台是汇聚科创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厦门这一年在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平台方面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答:
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今年以来,全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城市创新实力快速提升。
一是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嘉庚创新实验室布局实施储能、硅能等9大项目群80余项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累计孵化企业26家,吸引社会投资近6亿元。有组织科研成效获得国家层面肯定。翔安创新实验室牵头研发并上市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病毒抗原尿液检测试剂盒、全球首个鼻咽癌诊断试剂等创新产品,大大提高相关疾病的早诊早治率,减轻病患者的负担;国产首支宫颈癌疫苗等系列创新产品累计创造营收超过200亿元。
二是创新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紧扣国家政策导向,探索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以“专项债+国企投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促成全省首个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智慧储能项目落地启动,将为我市氢能与储能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此外,由企业牵头建设、总投资近30亿元的电化学储能系统研发测试与实证实验室也已启动建设。
三是“拨投结合”新模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厦门科学城试点“直接拨付+股权投资”的“拨投结合”新模式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高性能浮力材料项目投产,新开发航天隔热材料等一批新产品。蓝威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院揭榜超长柔性风电叶片设计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当前,我们正在全市范围推广“拨投结合”模式,加快洽谈、引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四是培育国际协同创新平台。重点打造金砖科创孵化园、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重大战略平台。今年金砖科创孵化园吸引100多名境外人员来访,举办10场次境内外交流活动,重点跟进洽谈30余个项目。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有序推进,组建国内专责工作组,明确总部推进机构和国内执行机构,全球首个海洋碳中和国际标准提案项目正式启动。
下一阶段,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优化科技支出结构,集中力量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聚力增加科技成果、技术和人才供给,打造吸引产业集聚“强磁场”,全面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问:
今年,我们观察到厦门演唱会经济火爆,“拉着拉杆箱听演唱会”成为厦门旅游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请问演唱会对带动厦门文旅经济新发展有哪些具体作用,厦门在服务演出市场和用好演艺资源方面有哪些心得?
答:
市文旅局局长黄碧珊:正如您刚才所说,厦门演唱会经济十分火爆,已成为旅游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年来,厦门紧紧把握演唱会经济快速发展这一趋势,推动演艺市场做大做优做强。厦门“周周都有演唱会”,已先后举办了张学友、林俊杰、刀郎等大型演出60场,平均每周有1.15场,观众规模超过90万,其中外地观众占比高达87%。
以近期举办的刀郎演唱会为例,两天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同时吸引了大量歌迷到场外助唱,广大歌迷对厦门的城市环境和服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演出期间,全市高端酒店套房供不应求,翔安奥体中心周边酒店更是满房。厦门演唱会市场持续火爆,有力带动了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厦门“演唱会经济”之所以热辣滚烫,我们感受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设施完善的场馆条件。6万个座位的白鹭体育场、1.8万个座位的凤凰体育馆和1万多个座位的海峡大剧院等场馆的投用,让厦门大型演唱会举办场地在数量、硬件设施、接待条件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提升。白鹭体育场更是国内唯一能够“看得到大海”的场馆,面朝大海,歌声飞扬。
二是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我们专门成立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管理协作小组,不断提高审批效率、规范票务市场、落实安保措施、加强服务引导,用心用情保障每一场演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厦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文化气息浓、烟火气味足,诗意和浪漫在这里完美邂逅。调查显示,近七成的观众因为厦门浪漫的滨海风光、丰富的人文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选择来厦门观演。
四是诚意满满的暖心服务。厦门交通便利,服务设施完备。我们常年推出艺术迎宾活动,文艺氛围拉满。酒店、宾馆、民宿数量多、服务好,许多酒店为演唱会提供了免费接驳巴士、特色套餐等一系列专属服务。同时,我们还推出了地铁延时加密、志愿服务等“宠粉行动”,让歌迷一到厦门即可开启便捷、贴心、温馨的观演之旅。
在此,我们真诚期待更多艺术家、音乐人来厦门举办演唱会,共享文旅经济发展机遇。我们也诚挚邀请全国的歌迷朋友来厦门看演出、赏美景、品美食,真切感受“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的独特魅力,在厦门寻找属于我们的“诗和远方”。
问:
火炬高新区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主力军”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今年在重大项目招引和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有哪些新成效、新亮点?
答:
火炬管委会主任赖建州:火炬高新区紧紧围绕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部署,紧盯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抓新型显示、电力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建设,产业根基进一步夯实。
从项目签约落地来看,我们聚焦先进制造业,科学谋划和持续优化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着力推动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今年以来新签约落地新能安二期、中能瑞新、盛屯磷酸铁锂、国家电化学储能系统等130个项目,总投资超400亿元。其中,新能安锂电池二期项目总投资120亿元,项目投产后,新能安在厦产能将达30GWh,年产值超200亿元;中能瑞新项目是中国能建集团首个电化学储能电池制造项目,总投资81亿元,建设年产能30GWh储能电芯研发和生产基地;国家电化学储能系统项目建成后,未来有望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储能系统研发测试与实证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此外,我们还通过深化“益企服务”,先后推动瀚天天成、玉晶光电、华联电子等63个项目增资扩产,总投资130亿元;通过组建新质生产力基金,形成直投基金集群,带动招商落地基金类项目31个,新增注册资本160亿元。
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我们加强统筹协调、靠前服务,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先后推动14个重大产业项目摘地,总面积2283亩,同比增长56%,用地宗数、总量均位列全市第一;新开工新能安二期、火炬电力电气产业园以及国家电化学储能系统建设等12个项目;新竣工天马8.6代线和厦门时代、电气硝子五期等9个项目。其中总投资330亿元的天马8.6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30亿元的厦门时代等项目已投产,天马新型显示研究院及思坦科技的Micro-LED产线顺利点亮。今年1—11月,高新区1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47%;44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33%。
问:
我们关注到,近期厦门会展业在业内获得较好的评价,请问这一年来厦门会展业如何发挥经济引擎器作用,推动厦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答:
市会展局局长喻皓: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会展+”战略,不断增强会展活动对产业、招商、消费、文旅等领域的带动作用,会展业招商引资、产业促进的平台功能进一步彰显。今年1—11月,我市共举办展览166场,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58%;50人以上的商业会议4145场,参会人数约74万人,同比增长2.57%;实现经济效益约287亿元,同比增长10.64%,以会展活动为引领,第二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大会展”产业生态圈已经建立。
会展活动能迅速聚集技术、产品、信息、资金等要素资源,为产业融合提供新平台,助推产业强链补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重大的国家级展会和专业展会的举办,为我市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发展商机。今年举办的第二十四届投洽会,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厦门特色优势,引入金融资本投资和供应链国际合作两大板块,聚焦投资热点产业,吸引国际国内资本广泛参与,成功打造“投资中国”标志性展会,本届投洽会无论规格、规模、展洽效果、会务组织、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都达到了新时代以来的新高度;全球规模最大的厦门国际石材展,汇聚了全球顶级石材企业和专业人士,成为引领全球石材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同时,我们还引进了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中国兽药大会暨展览会、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暨慕尼黑文体节等高能级产业会展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机械电子、生物医药、体育用品等产业的发展。
此外,展会活动举办期间大量展商、观众从外地来到我市,直接拉动了我市住宿、餐饮、交通、购物、旅游等方面的消费,优质酒店常常一房难求,文旅打卡地点人潮如织,这些都体现了会展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林露虹 吴君宁 封面图:王火炎 视频剪辑:谢佳诺 黄晓青 许梦洁陈诗祺 蓝齐朱小翎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