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2》上映10天,票房不到6000万。前作被骂出圈的角色争议,到了这一部还是没能完全幸免。
从评分来看,《雄狮少年2》豆瓣开分8.3,与前作平行。不到一周,评分涨至8.4,超过前作,但票房表现却连前作的一半都不到。
豆瓣过8分的国产动画电影,几乎都获得了不俗的票房表现,《雄狮少年》系列的口碑与票房没能成正比,很难不与电影所受的舆论影响挂钩。
虽然在《雄狮少年2》的正片内容里,无形之中回应着前作所受到的舆论暴力,用阿娟的经历诉说“偏见无法杀死一头雄狮”,但银幕之外的舆论“偏见”正实打实地伤害电影的面貌,伤害创作者的热情,也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电影市场。 每一部作品都需要接受观众的审判,有差异、有争论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如今的舆论环境中,不乏许多“情绪式”“无脑式”攻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未看过影片情况下的主观揣测,《雄狮少年》系列并非孤例。从去年《我本是高山》,到今年暑期档《异人之下》《逆行人生》,都或多或少因场外因素被推至风口浪尖。
当舆论逐渐成为影响电影创作的关键要素,创作者也不得不受舆论左右,而电影评价体系又无法令人信任时,我们要能如何期待惊艳又充满个性、新鲜又生猛有力的表达?电影的评分体系标准如何完善?电影业又将如何形成建设性的评论矩阵与体系?
《雄狮少年2》太冤了
眯眯眼、宽眼距、塌鼻梁,《雄狮少年》最大的争议来自这样的主角团角色设计。
在众多争议声中,很突出一点是审美偏见。有网友觉得这种角色设计太丑,不符合主流审美观,称一看到这样的角色图片就“不想看了”,甚至以所谓的“三庭五眼”标准提出要求。
不过,由于审美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对人物形象颜值高低的评论也属于正常范畴。这其中值得注意的影响因素是,国产成人向三维动画电影,最先承袭的是游戏里的“美型”思维,这也反过来塑造了大众的审美心理。
一旦违背大众的心理预期,就很容易在外形上不被大众接受。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曾被吐槽为“史上最丑哪吒”,《长安三万里》的李白也因为腿短身长的人物建模被骂丑。而前者是基于人物性格所做的创新,后者也是根据唐画唐俑所做的还原。最后两部作品都凭借内容获得了大量好评,也在票房表现上得到证明。
这些评价对影片内容与口碑的影响也算在正常范围内,更突出的是一种进阶的观点——关于价值观的偏见。《雄狮少年》因为眯眯眼角色设计,被认为迎合西方刻意丑化中国人的审美偏见,有“辱华”之嫌。
“辱华”是舆论场中一种典型的,难以证实也难以证伪的情形,舆论既找不到主创“辱华”的证据,同时主创也难以自证,于是人们纷纷陷入“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怪圈,一批人深信不疑,一批人嗤之以鼻。
当大范围负面舆论铺天盖地,它逐渐演化为群体性偏见,充斥着以偏概全,跟风站队的情况。在第一部上映时,就有刻意P图的造假图片被不断传播,即便被揭穿之后仍然无济于事。各种形式的官方下场支持,也同样无法改变笃信者的认知。一旦有赞美影片的观众出现,直接被打成“水军”。
“眯眯眼”替代了影片本身的内容,成为关于影片最大的话题,这让影片失去了不少本来可以成为潜在受众的路人观众,最后只能吸引国产动画的强烈爱好者入场,大大限制了影片的传播。
到此次《雄狮少年2》上映之时,仍有不少人拿此大做文章,认为主创头铁,明明知道前作因角色争议引起这么大舆论影响,还不修改形象设计,是故意与观众作对。
但是,主创基于故事需要设计的角色形象合情合理,一方面本就没有修改的必要,另一方面,如果为了舆论压力而修改,难免又会被人坐实前作价值不正的猜测,再度陷入窘境。不为非理性言论所左右的姿态,难能可贵,值得称赞。
因为偏见,被抵制的不仅仅是一部作品,还是创作者的心血,是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发展的努力。一部作品在票房上受挫,影响的是后续无数潜在的同类作品,整一个创作方向都会因前作的阴霾而裹足不前。
舆论大于内容的时代?
电影舆论混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与电影产业化一同高速发展的,是新媒体时代舆论场与话语权的高速变化。
对电影发表评论也不再属于映后,从各种物料宣发开始,甚至立项简介与主演信息的释出,都会成为一部电影被讨论的来源。当豆瓣评分逐渐成为重要参考,烂片炒作、恶意刷分、水军对战现象也开始出现。
想当年,不少人看《小时代》就是想看它有多烂。而在2016年之后,与资本泡沫一同消失的,不仅有“明星效应+大IP”噱头的烂片,还有曾盛极一时的烂片炒作营销。被烂片轰炸过多的观众们,开始抛弃烂片,更考虑影片的口碑与质量。但良好的评分机制尚未形成,水军刷好评现象也一直存在。
舆论一定程度上是大众情绪的反映。后疫情时代,不良舆论的形成更离不开集体情绪的影响,也再次指向建设良好的电影舆论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无论是之前,大众对电影市场急功近利、投机主义的反应,还是近几年,民族与家国情绪的张扬。
而话题营销,使话题先于电影内容全貌与电影捆绑。不少影片的舆论风波,无不与容易引发大众情绪的话题相关。《雄狮少年》的一张主角剧照,一个#眯眯眼#话题,就能够掀起舆论狂潮,没有看过电影就作出评价的人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还有在女性话语权提高的当下,大众对女性议题的高敏感,以及对明星天价片酬,对所谓“208w”的不满。而权威的进一步被解构,主导性舆论的缺失,也导致舆论场持续鱼龙混杂。
比如,围绕《我本是高山》的争议,多是对影片里女性刻画的不满、对男导演拍女性题材作品的质疑;对于《异人之下》,虽然有原著党对改编不满,但引发更大反响的是擦边与男凝争议。
再比如,《逆行人生》由一则热评引发争议,“穷人花钱看富人拍电影”,海报也被有的人解读为拿了钱的演员在笑,背景里真正的外卖员却是愁眉苦脸的,“没有见过笑得这么灿烂的外卖员”。
实际上,海报里主角团的微笑,是在讽刺骑手系统的“微笑验证”。只要稍微想一下,都会发现这样的恶评非常荒诞,完全站不住脚,难道穷人只能穷人演?这种故意制造贫富对立,满足的是看客的仇富心理。
虽然影片内容与观众预期不符,没有好的票房在所难免。但这些情绪式负面舆论,成了一种暴力,甚至对这几部电影的票房造成了致命影响。《雄狮少年》的预测票房曾一度被推高至25亿,但最终仅为2.49亿;《异人之下》也从最初预测的3亿,跌至仅1.18亿。如今,《雄狮少年2》从预测票房来看,甚至破亿都难。
重建电影评价体系
曾经,评分是电影观众进影院观影的主要动机。如今,据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评价评分高并不是电影观众影院观影的主要动机,题材/故事有吸引力、视觉特效冲击感强、感觉精彩刺激有爽感、有喜欢的演员,在观影动机中占比都高于评分因素,但评价评分差,却是电影观众进影院观影的最大阻碍,占比高达40%。
可见,评价体系对观众观影决策仍旧具有重要影响,但高评分的吸引力不再突出,低评分的劝退力度更加明显。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评分的重要性引来了水军,豆瓣也因此改进评分体系,如今电影正式上映前几乎不会开分。因此,水军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比如黑客篡改用户评价,观影团强制好评也成了控评的重要举措。如果影片本身优质,值得好评,口碑维护会是有效助力;如果影片本身质量不高,过分好评势必引人反感。作为口碑营销的一环,这种人为操作评分并未形成有效的控制。
这也与评分系统评价维度的单一有关,如豆瓣只有一星到五星这五档评分,分别叫做“很差” “较差”“还行”“推荐”“力荐”,是一种模糊的、以简单的好坏为标准的主观感受,评分制度不够科学标准化。
从评分体系而言,在简单粗暴的评分机制里,添加诸如主题思想、导演手法、摄影、美术、视觉效果、演员表演等评分维度,或许会有助于形成更客观、多元地评价样貌。
除此之外,对于电影行业本身来说,对于负面舆论的处理能力与经验不足,整个行业缺乏足够专业的公关人才梯队。比如《雄狮少年》主创对角色设计的回应诸如“在广东采风”、“看看身边人”都容易被断章取义,创作者需要注意表达,舆论的风向也需要及时引导。
但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却并不简单,在整个产业的产值不及社会其他行业时,本身是难以吸引有能力的通用型人才加入的,只能寄希望于行业整体通力合作,培养舆情处理专业人员。
尹鸿撰文《建设性批评: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营造舆论生态》指出,电影行业,从管理部门到企业,需要支持电影评论组织、电影评论机构、电影评论平台、电影评论队伍、电影评论舆情渠道的建设,形成大众、时效、独立的建设性电影评论的矩阵和体系,让建设性电影评论有组织、有支撑、有渠道、有效率,更容易形成舆论,为电影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回到个体,保持理性,不去带节奏,也不被带节奏,或许才是我们的个体价值在舆论场里的真正体现。我们尊重不同的表达,也对歧视、偏见与无脑泼脏水坚决说不。
不能让舆论杀死电影。
让我们好好聊一部电影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