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草地分兵”始终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军史话题,无论是老一辈革命家还是后来的军事专家们,都极力回避这一历史事件。
不是说“草地分兵”这一红军鲜有的内部矛盾事件有多尴尬,而是这一事件在当时给党和红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数万红军将士为此无端丧失了生命。哪怕时过数十年,每当提及“草地分兵”时,人们的眼里仍会流泪,心里仍会滴血!
但是,正视历史方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正视“草地分兵”方能让党和人民军队以及全国人民思考未来,选择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正视“草地分兵”才能让后人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主席的伟大与正确!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经过千难万险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张国焘最初对红军的会师很重视,早在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时期,张国焘与党中央的电报便往来频繁,多次在电报中表达了期盼与中央红军尽快会师的愿望。为此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的若干会议上一再强调:
一,红四方面军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威胁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队,为中央红军北上会师扫清道路。
二,红四方面军所有部队要克服困难,积极筹粮筹款,准备好各种生活用品、战略物资,接济即将远道而来的中央红军。
不得不说,这一时期的张国焘对两军的会师充满了期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由于红四方面军前期做足了准备,所以远道而来极为疲惫的红一方面军得到了很好接济。
但此时张国焘面对远道而来的中央红军却很是失望。因为当时国民党封锁消息,张国焘对中央红军的现状并不太了解,他以为堂堂中央红军一定兵强马壮。但此时衣衫褴褛缺枪少炮的中央红军实际上只剩下不到2万人。
而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却有8万之众,看到中央红军如今如此弱小,张的野心便开始膨胀了。在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一方面以加强领导班子、统一红军指挥权为借口,大肆向党中央要权;一方面又强调各种困难,对中央作出的“夺取松潘,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各种刁难、消极对待。
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顾全大局,为了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团结一再作出让步,周恩来甚至让出了红军总政委的职务。
张国焘当上红军总政委后,才极不情愿地执行军委为补救延误战机而发布的松潘战役第二步计划,率领四方面军北上向毛儿盖集中。
到了毛儿盖后,他又一次撂挑子不走了,继续向中央讨价还价,为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干部要官要职。
同时,张国焘对遵义会议的决议指手画脚,要求博古退出书记处及政治局,周恩来退出军委。红军因此错失了发起松潘战役的良机,反而招来各路敌军的围攻,形势万分危急。
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为了红一、红四方面军能够共同北上,在沙窝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在沙窝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含蓄地批评了张国焘的南下和西进战略,阐明了红军只有北上抗日唯一道路的理由。
沙窝会议,为了团结张国焘本人和红四方面军将士,中共中央增选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为中央委员;何畏、李先念、傅钟为中央候补委员;陈昌浩和周纯全进政治局,陈为委员,周为候补委员。
沙窝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混编成左右两路大军开始北上。但张国焘从内心深处根本就不赞成红军北上。
张国焘认为,甘、陕、内蒙地处大西北,地瘠民贫,人烟稀少,红军北上完全没有出路。他内心所向是富得流油的川西平原。
张国焘领导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同川军作战多年,特别是反六路围剿的胜利,让张国焘误以为川军不堪一击,他认为只要拿下川西平原,建立根据地,红军便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所以到了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在卓木雕干部会议上公然宣布“不再承认原有中央,另行成立临时中央”,张自封为“临时中央书记”,并电令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部队南下,向川西进军。
毛泽东主席对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行为痛心疾首,更让他担忧的是红四方面军的前途与命运。他对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断言:红四方面军想打到成都吃大米,已经触及了川军军阀的切身利益,此去必败!
毛泽东主席继续分析:即使红四方面军能够占领成都,也绝不能顺利创建根据地。因为蒋介石的中央军会借此机会大举进入四川。川西平原一马平川,根本就不适合运动战和游击战的发挥。加之红军装备差,又无群众基础,如何能与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抗衡,所以终究还是会失败!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毛主席超越常人的判断力!1935年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经过一路长途奔袭,终于发起了进军川西平原的百丈关战役。
在百丈关,英勇的红四方面军将士遭到了川军全部主力及薛岳中央军前所未有的抵抗,奋战七天七夜,伤亡万余而未能取得战役胜利。
张国焘经营川西的梦想遭遇破产,在各方压力下不得不取消“伪中央”,再次率部北上。
南下还是北上,至此便可看出张国焘同毛泽东主席之间的巨大差距。张国焘和毛主席,两人都是书生出身,都没有学过军事。但在此之前,毛泽东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了中央苏区,壮大了中央红军。
而张国焘参与创建了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他所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兵力一度达到10万,即使两军会师时仍有8万精兵。要说张国焘没能力,真还说不过去。
但张国焘相较于毛泽东主席,无论政治眼光还是战略眼光,都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在红军弱小的当年,唯有打出北上抗日的口号,到接近日军的西北地方宣传抗日,才能获得人民大众和各党派各中间势力的广泛同情与支持,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事实已经证明,北上就是条活路,最终成就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张国焘的南下的确是条死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