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20日,“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结果在上海发布,日照市东港区被推选为“2024最具幸福感城区”。

近年来,东港区锚定港产城融合、数实融合和城乡融合,以“融”之道向现代化海滨城市稳步迈进,书写高质量发展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东港区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方向,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促,探索出一条具有东港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蓝莓基地,科技特派员在开展田间管理指导。

坚持城乡融合

城乡产业互促共进

冬日时节,东港区陈疃镇的蓝莓暖棚内,一朵朵小白花正在绽放,预计春节前后,这里的蓝莓就可以成熟上市,每斤销售价格预计一二百元。

目前,陈疃镇蓝莓种植面积达到了2.5万亩,品种30多个,年产值近4亿元。围绕蓝莓产业延伸,陈疃镇打造了休闲采摘、科普研学、共享民宿等串联成线的全域旅游路线。

小小的浆果蓝莓,不仅让村民腰包更鼓、日子更美,也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壮大和乡村人兴业旺,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致富果”和加快乡村振兴的“蓝宝石”。蓝莓产业也是东港区城乡产业互促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东港区按照“市区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抢抓政策机遇,统筹发展规划,强化整体推进,实现城乡布局互融共建。同时,立足“服务主城区,当好城区的菜篮子、果盘子”这一定位,东港区积极争引项目,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和特色果蔬产业,并带动旅游、观光、采摘等产业蓬勃发展,实现城乡产业互促共进。

近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了“2024年度茶业重点(原百强)县域”名单,日照市东港区榜上有名,这也是东港区连续七年获评“全国茶业重点(原百强)县域”。目前,东港区茶园总面积10.1万亩,分布于7个镇(街道),年产量6500吨,产值13.5亿元。

东港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后村绿茶、西湖食用菌、南湖苗木、陈疃蓝莓等8大特色产业布局,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省级以上产业强镇4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26个。持续塑造优势品牌,以“日照绿茶”“日照蓝莓”“日照黑木耳”等区域品牌为引领,加强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利用,打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全区“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164个。

在三产融合方面,东港区依托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科普教育等新产业,形成了“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涌现出了以涛雒天台山乡村振兴片区为代表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型示范区,产业综合价值得到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照市东港区鸟瞰图。

坚持城乡联动

城乡资源互联共通

今年11月下旬,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东南营村村民孙树壮家中和养鱼大棚里,同时通上了暖气,热源是来自当地实施的山钢余热“居民+渔业”融合式清洁供暖项目。

去年以来,国家电投集团山东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日照农发集团等单位投资开发建设日照山钢余热综合利用项目,项目创新性地大规模利用日照山钢公司冲渣循环水、烟气等工业余热,在不影响原有钢铁生产工艺的同时,节省了大量冷却水。项目的实施,让涛雒镇的多个居民社区像城市一样,用上了集中供热。同时,养殖业也有了稳定热源。

近年来,东港区着眼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下沉,实现优质资源互联互通、高效利用。

当地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让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推进金融服务网点下沉,全区实现镇银行物理网点、行政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全覆盖,全区6个镇中共有27个支行或分理处(营业所),设立金融惠民服务站1029个。拓宽保险覆盖面,鼓励保险机构建立健全针对农业的保险保障体系,开办小麦种植保险、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等13个涉农险种,正式开展了被山东省财政厅认定为首创险种的蓝莓种植保险,为1万余亩蓝莓提供了3065万余元的风险保障,切实提升了地方特色产业风险保障水平。

在人才支撑方面,先后引进农业农村方面的高层次创业团队2个、高层次创新团队15个、高层次创新人才50人,累计建成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市级以上专家服务基地、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9家。依托蓝莓、茶业、特色苗木等特色产业,布局建设14家农科驿站、2家“星创天地”,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达到67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不断涌现,成为促进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地还聚焦蓝莓、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组建“碧海茶乡”“蓝链红心”等党建共同体,实施社企联建、社社联建,探索形成了强村带弱村、村企共建、以城带乡等多种帮联模式。

坚持城乡统筹

城乡供给互惠共享

今年9月,东港区涛雒镇大朝阳村村民孙某,在田间秋收时感觉胸闷、心慌,随后来到村卫生室做心电图。几分钟后,村卫生室收到日照市中心医院反馈的结果,高度怀疑为恶性心律失常,有心脏停搏、猝死可能,建议其立即到市中心医院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很快,她被家人送到市中心医院,被确诊为恶性心律失常,需要立马进行住院治疗。由于及时发现,及时就诊,目前,孙某出院后恢复良好。

村民足不出村,就能第一时间发现重大病情,从而及时救治,依靠的是东港区推行的“心电一张网”。目前,东港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装完成211台远程心电设备,实现数据一键上传市中心医院、诊断结果10分钟回传,打通了胸痛救治“最后一公里”。

据涛雒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燕介绍,针对农村地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老年人较多的现状,镇中心卫生院成立了“一站式”慢病管理中心,将门诊慢病申请、门诊“两病”签约等办理流程集中在一起,减少病人来回跑腿,方便群众短距离、高效率咨询及办理相关业务。同时,卫生院还成立了医共体糖尿病共管病房,与市中心医院专家共同诊治、查房,实现协同管理。

今年,东港区11个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2024—2026年),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让群众就近就便获得更加优质高效、系统连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近年来,东港区持续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夯实乡村教育发展基础,实施“乡村名校”建设工程,打造全域立体化“城乡教育共同体”。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改善群众看病就医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实现了农村困难群众参保全覆盖。农村特困人员特别是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5%以上,全区已建成“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驿站”224处。

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港区按照城乡融合、互联互通的要求,实施厕所无害化改造、生活污水整治、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目前,全区农村公路“网络化”格局基本形成。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8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299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覆盖率居全市第一。

东港区还将乡村治理与精致城市建设同步谋划、一体推进。持续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与乡村善治相结合,把推进移风易俗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村民自己“提”、群众共同“议”的方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我管理,培育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乡村文明新风尚。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伟 通讯员 乔祥明 王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