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推文的时候,我丢掉了手边的咖啡,拿出了一瓶微醺鸡尾酒。因为如果不小酌一杯,可能写不出来。小酌一杯可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错事,历史上那些名人几乎都在小酌一杯。

比如说,看下面这张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亭图并书序》卷局部 明 许光祚绘 绫本 设色

没错,这张就是最近的火爆大展“宋韵今辉”中的展品之一《兰亭图并书序》。画里的人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准备喝酒,让我们来仔细看看都是谁在喝酒。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353年3月3日,也就是1600多年前的一天,王羲之与谢安、谢万、孙绰等亲朋好友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办修禊集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祭祀仪式之后大家玩了一种当时“很新”的游戏——曲水流觞,参与者各自坐在溪流的两旁,等着上游装有酒的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这个人便要即兴赋诗并且喝一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与酒会的有四十余人,连王羲之十岁的小儿子也参与了这个酒会。 据史料记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由醉醺醺的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就此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亭序(褚临本)唐 褚遂良 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猜,第二天王羲之醒来后,见到自己竟在酒后写出如此杰作,一定也会大为震惊,高呼如有神助。

什么神呢?大概是酒神

点击下图,以后喝酒就不仅仅是喝酒

Διόνυσος

记得给酒神留门

我们再来看一张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神的狂欢》 意大利 提香 布面油画

这张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提香·韦切利奥(约1489~1576)的《酒神的狂欢》。画中描绘的是酒神狄奥尼索斯与众仙寻欢作乐,他们聚集在树林里,举行原始的酒神节。

提到酒神狄奥尼索斯,就不得不提日神阿波罗,在古希腊万神殿里,这二位分别代表了自我放纵和自我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神巴库斯》 卡拉瓦乔 约1598年 布面油画

狄奥尼索斯掌管醉酒、生育、情绪化和混乱。酒神的艺术沉迷于过度、出神的情绪提升和改变了的心智状态。日神阿波罗则代表着理性、秩序和自我控制。

这两位神时不时就会来人类的大脑中做个客。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部位叫做PFC(prefrontal cortex),位于额叶前端,与学习记忆、认知决策、药物成瘾和情绪控制等多种功能相关,它是重要整合性节点,在大脑的高级功能中处于枢纽地位。

根据来自发育神经科学的证据,人类大脑成熟后, PFC灰质密度会下降。灰质是大脑中神经元丰富的部分,负责大部分计算工作,随着区域的成熟而减少。随着灰质减少,白质(即有髓轴突,负责传递信息,包括传递灰质完成计算工作后的输出)增多,大脑提高了效率和速度,但灵活性会有所降低。

阿波罗在PFC找到了他的家园。在PFC的控制下,我们在专业任务上变得高效,并且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它们,撇开无聊、分心和疲劳。咖啡因和尼古丁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消除疲劳。这些物质是PFC的朋友和天然的盟友,它们是阿波罗的工具。

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变得更有趣、更有创造力、更情绪化、更易信任。那就需要一些能够舒缓或者抑制PFC 的东西,让狄奥尼索斯能“趁虚而入”,比如酒精。

酒精可以大大激发人的创造性。据说,前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提出了鲍尔默曲线。该曲线描述了一个人的编程技能随血酒浓度的变化规律,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有一个又高又窄的峰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xkcd论鲍尔默曲线(xkcd.com/323)

当人在群体中喝醉时,酒精对个人创造力的促进作用会被放大和增强。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远离屏幕、放松心情、获得灵感,面对看似棘手的问题时能够更好地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不妨说,一个允许交流和人们能轻松获取酒精的空间,可以成为集体创造力的强大孵化器。

Διόνυσος

去喝一杯吧

人们不仅依靠酒精获得灵感,还能找到情感上的安慰。

在日本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在临近下班时,同僚会互相发出邀请:“下班后,去喝一杯吧!”于是就会在大街小巷的居酒屋、烤串店里看到成群结队的上班族,他们调松领带,脱下西装,端起满满一杯的冰啤酒,希望能一扫工作上的烦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剧剧照 图源网络

酒精带来的快乐通常与精神逃避有关,但通常逃避的不是良心,而是日常生活的严酷。诗人陶渊明在面对人生的劳苦时,他写道:“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曹操在《短歌行》中赞美杜康酒,他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就连西方圣经《箴言》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可以把烈酒给将亡的人喝,将酒给心里愁苦的人喝,让他喝了,就忘记他的贫穷,不再记得他的苦楚。”

可以看到,自古以来人们把酒精作为调节情绪的工具。无论是解忧、浇愁或是“嗨”一把,酒精往往是最佳的选择。

唐纳德·霍顿 (Donald Horton)在 1943 年发表的一项针对56个小规模社会的饮酒习惯的调查中发现“酒精饮料在社会中的主要功能是减少焦虑”。

他提出了一个饮酒的水力模型,认为饮酒率随着导致焦虑的食物短缺或战争的增加而上升,直到它遇到过度饮酒产生的新焦虑。

适度饮酒为人们带来灵感、创造力,并且还有缓解压力和焦虑的功效,但我们也不得不警惕过度饮酒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如一位早期剧作家借着酒神狄奥尼索斯之口,提出了关于适度饮酒和保持清醒的建议:

我为明智的人只推荐三杯,一杯为健康,二杯为爱和快乐,三杯为睡眠;酒足饭饱后,聪明的客人就回家了。第四杯不再是我的,而是属于狂妄自大者;第五杯属于大喊大叫者;第六杯属于狂欢者;第七杯属于打架斗殴者;第八杯让人惹官司;第九杯让人怒气冲冲;第十杯惹人发疯和乱扔家具。

Διόνυσος

一起“吐”才是真朋友?

德怀特·希思在他关于玻利维亚亚马孙偏远地区的坎巴人的经典人类学著作里,记载了坎巴男人酗酒的方式,他们经常喝到无意识的程度,以增强他们的社会团结和克服人际冲突。他们认为一起呕吐过的朋友才算是真朋友。

我把坎巴人的酗酒方式发给了朋友,开玩笑道:“看来我们距离真朋友还差一次呕吐。”她乐呵呵回复说:“吐苦水也是吐。”

我们距离真朋友还差一次呕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吐苦水也是吐

毕竟中国当代年轻人虽然爱喝酒,但大家似乎都不太愿意喝到呕吐。而且比起酒精度高,口味浓烈的茅台,大家更倾向于选择黑方、野格甚至何乐怡、rio这样的低度酒。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8年全球酒精与健康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饮酒呈下降趋势,但中国除外。

究其原因,中国人特有的饭局文化可能得背上这口“大锅”。

作家颜歌曾讲述了她在家乡参加的一次职场饭局,她对中国饭局的要点做了一针见血的评论:

饭局的最终目的是把用餐者灌醉。只有大家都醉了,才能建立关系,成为朋友,互捏肩膀,讲荤笑话。饭局出问题时,情况可能会很糟糕:有人可能会打起来,女性可能被消遣、受到伤害。但如果饭局搞得好,各种错误都会被原谅;吃饭的人一起满头大汗,一起狼吞虎咽,一起痛饮,一起高歌。然后,而且只有然后,生意才会做成。

在前几代人的观念里,大家都觉得生意必须在酒桌上才能谈,而且如果饭桌上没有一个人喝吐,那就是一场“不成功”的饭局。

但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惟酒无量,不及乱”。孔子可以畅饮而不失礼,这是圣人的标志。

控制进酒的能力不仅意味着自律,甚至是更有道德的标志。

苏格拉底同样受到称赞,因为他在马拉松式的饮酒活动中像任何正统的雅典人一样,尽管参加了比赛,但仍能保持头脑清醒。柏拉图写道:“他会喝他所需要喝的任何数量,并且永远不会喝醉。”

过量饮酒不仅有损健康,而且还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例如生产力下降、暴力、伤害、学业失败、意外怀孕、性传播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等。

其中最为严重的负面后果是酒驾,自从2011年我国“醉驾入刑”实施以来,酒驾醉驾案件虽整体下降,但形势依然严峻。

202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也指出,“醉驾”取代盗窃成为刑事追诉第一犯罪。

去年被广受关注的“宝马司机醉驾撞人拖行案”在三天前一审开庭。肇事司机将被害人撞倒后硬生生拖行近两公里,致被害人重伤。至今被害人家属仍然面临着高昂的医疗费用和生活成本……

只有认识到醉酒好处危险,我们才能保持人性,谨慎地利用它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在自己创造的这个不稳定的生态位中存活。

就像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赞美诗的结尾一样,“欢呼吧,美貌的塞墨勒的孩子!那些忘记你的人,再也无法创作出甜美的歌曲。”

让我们保留我们的人性,确保不要忘记狄奥尼索斯,而是把他清楚地视为神和威胁。

周末,去小酌一杯吧,但不要贪杯哦。

Διόνυσος

书影实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Διόνυσος

以后喝酒就不仅仅是喝酒

我们为什么爱喝酒

作者:[加]森舸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