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接地气才能守护好烟火气
最近,许多地方的县政府大院秀了一把反差感:在安徽舒城县,政府大院成了“停车场”,随意进出无门卡,自由停车不收费;在河南安阳、山东德州,政府大院变成了“打谷场”,存粮晒粮,粒粒归仓;在安徽绩溪,县政府门前开放了“夜间场”,摊贩云集,熙来攘往,井然有序。“政府大院接地气”冲上热搜,不仅引得当地百姓点赞,也让外地的朋友们格外向往。
开放的政府大院为何能聚人气、暖人心?因其不仅拆掉了现实中的隔断围挡,还跨越了百姓的“心墙”。过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成为一些政府部门的通病,个别干部不仅不愿意主动靠近民众,还在许多“急难愁盼”的问题上处处躲着民众,这样的干群关系自然“热”不起来。如今在许多地方的政府大院里,家长可以带孩子在景观带旁散步玩耍,老人得空也可在其中闲坐甚至锻炼,用脚步丈量的距离拉近了,这份暖意自然也可用心感受。
究竟是先有开放的行动,还是先转变了服务的作风?具体到个案中或许难以追溯,但这些成功的例子也在告诉我们,二者缺一不可,同样都需要时间的打磨。如“县政府门口的夜市”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存在多年,规模逐步做大;相关部门也并非消极纵容,而是积极支持、改进服务,为“夜经济”保驾护航。摆摊无门槛、无费用,夜市自然而然越办越红火;杜绝外溢占道,防范噪声扰民,自觉定时收摊,周边居民更能理解支持;物美价廉、井然有序,居民逛夜市形成习惯,游客也将其视作景观……在这样一组良性循环中,既能看到政府部门接地气的一面,也能体会到摊贩和民众有默契的一面,尽管这只是为民服务的小切口,却能氤氲出浓浓的烟火气。
更进一步来看,开放的政府大院,其实也是在通过一种灵活高效的方式,弥补公共服务的部分短板。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无论是农民抢抓农时的焦急、游客和探亲人群“停车难”的抱怨,还是健身群众接杯水上个厕所的小方便、社区组织活动寻找场地的真需求,基层政府都应时时放在心上。在部分地区,解决这些民生“急难愁盼”需要循序渐进,短时间内或许无法面面俱到,此时政府大院作为设施服务相对完善的公共空间,可以通过主动开放的方式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回应民众需求。长期来看,开放的政府大院是一种态度,但并非一劳永逸、可照抄照搬的“作业”,只有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到更多“急难愁盼”,并不断改进硬性条件和柔性服务,才能更好接地气、解民忧。
聚人气、接地气,最浓不过烟火气。更加开放的政府大院,传递出为民情怀,也彰显着政府担当。(默达)
来源:南方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