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1947年7月份,是华东野战军的“黑色之月”。

两场战役(即南麻和临朐),均是在基本上锁定胜局的情况下,却遭敌反扑成功,最终功亏一篑,并且还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硬是打成了消耗战。

由于失利,华野内部曾发生过一次争论,而争论的矛头,则指向了主要指挥官粟裕。

争论的引起,源于粟裕所写的一封电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7月2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同意华野撤出临朐前线的电报,至30日夜,华野攻城部队已陆续撤出,撤往胶济路以及诸城地区。

到了8月4日,部队已经安顿下来,而作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粟裕,起草了一封电报。

这封电报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对南麻、临朐两场战役的初步总结报告,而我们都知道,粟裕文字能力颇强,尤其是关于战报,基本上都是他亲笔所写。

所以,他写出来的这封电报,可以说是条理分明,逻辑清晰。

在这份电报中,粟裕把两战失利的原因,整理为三个大类,分别从“战略方面”、“战术方面”以及“客观方面”这三个方面对失利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

而这三大类,粟裕又细分为了13个小类。

比如在战略方面,他就提到,我方对战局过于乐观,同时内部急于求成,另外对敌人的土木作业以及守备能力认识不深刻等。

还有在战术方面,他也提出,我军各部队的协同配合不够,忽视战术侦查,另外客观方面,他也是实事求是的涉及到了受雨季山洪爆发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一下就是,两战之所以失利,就是因为全局的战略出现失误判断,同时在一些局部上兵力未能集中使用,最后就是部队的军事素养不高。

可以说,粟裕这封电报,是站在一个当事人的立场上,以非常之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南麻和临朐两场战役之所以失利,进行的一次入木三分的总结。

更难得可贵的是,粟裕毫不回避己方的问题,秉承的是真正分析问题的端正态度。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粟裕的这份这个电报,那简直是字字诛心和直击要害,因此看过这份电报的人就评价粟裕“憨直”。

憨直也好,客观公正也罢,这些都是后世的评价,而在当时,这封电报实际上并未发出,直到1984年粟裕去世后,他的亲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公诸于世。

没有发出的原因,是陈毅和谭震林二位不同意。

那么,为什么这份陈潭二位不同意发出这份电报呢?这就得从该电报的起草背景开始说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八月,陈谭粟三位在经过商议后,认为应当把战役失败的经验汇总后报告给中央和华东局。

而三人中,粟裕是主要指挥者,因此就决定由粟裕起草这封电报。

但在粟裕起草完毕后,经陈、谭二位审阅,认为言辞上有不合适的地方,所以,就没有同意把这封电报发出。

而这个决定,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事情。

因陈谭二位认为这份电报言辞不合适,因此就提出进行修改,结果,粟裕却没有这么干,而是直接向中央发了一份请求处分的电报。

军委及华东局:
自五月下旬以来,时愈两月无战绩可言,而南麻临朐等役均未打好,且遭巨大之消耗,影响战局甚大。念及至此,五内如焚。此外,除战略指导及其他原因我应负责外,而战役组织上当有不少缺点及错误,我应负全责,为请给予应得之处分。至整个战役之检讨,俟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作详报。
粟 八月四日午时

在这封电报里,粟裕直接一揽子把几乎所有的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表示自己应当对两场战役的失利“负全责”,因此,请求中央给他“应得之处分”。

不得不说,粟裕还真是“耿直”啊。

陈、谭二位让他改之前的电报,粟裕认为与其违心去写,倒不如一个字都不改,毕竟改出来后的东西,他自己都不认同,所以,只能是“取得一致意见后再做详报”了。

个人认为,当时的粟裕心里是有赌气的成分,而就在这种情况下,曾跟随毛主席参加过秋收起义和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谭震林站了出来。

他洋洋洒洒,给粟裕写了一封长达千字的信。

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在肯定粟裕成绩的同时,对他提出了批评,比如批评他“缺乏远近”,以及批评他“会粗心”。

严格来说,这封表扬和批评同在的信,在当时的局势下颇有些意味深长,尤其是对粟裕这样一个凡事都讲究认真的人来说,更会让他觉得这是在对他的一种指责。

果然,粟裕在收到这封信后,很快就进行了回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他在回复里,语气上也带出了一丝丝“火药味”,比如他就说,“你(指谭)比我和陈军长更乐观”。

当然,我们都知道粟裕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因此在信的末尾,他还是放下姿态,不仅提出自己应当负全责,同时也愿意接受“批评和帮助”。

如果单去看粟裕的回复的话,似乎这件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双方一个提出了批评,另一个也表示了愿意接受,这不就是握手言和了吗?

但实际上,这可不代表结束。

粟裕的性格,有赤诚但也有执拗的一面,他不会因为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不满就挂在嘴上,但他会憋在心里。

而一旦憋得久了,难免会钻牛角尖出问题。

对于这一点,陈毅是十分清楚的,他和粟裕配合了多年,太了解自己这个搭档的脾气,因此,作为领导,他不能眼看着粟裕把问题憋在心里得不到解决。

况且,这也不符合我军在处理内部问题时的工作方针。

但如何去处理这件事情呢?关键时刻,陈老总展现出了他过人的领导艺术,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领导的担当。

首先,陈老总在思想认知上,就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要,因此就没有去简单处理,而是认真对待。

在《陈毅传》中就记载了,当时陈老总“甚感不安”,在他看来,不能把战役失利的所有责任,都推到粟裕一个人身上。

因此,他做了两个动作。

第一,是先找粟裕深谈,两人通过长谈,解开了心中一些误解,而第二,他又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

这封电报,才是精彩之所在。

电报里,陈老总对粟裕多有夸奖,不仅夸她“态度可佩”,同时还说粟裕是“我党近期脱颖而出的军事家,其成就将和彭、刘、林三位并肩”。

夸完之后,陈老总进入正题,对于两场战役的失利,他并没有把责任单纯的都推到粟裕一人身上,而是提出“彼此共同有责”的看法。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陈老总接下来的一段话。

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军事上一二失利实难避免,虚心接受必为更大胜利之基础”

看到没有,作为一个野战军的统帅,陈老总居然能主动提出自己“事前无预见,事中无匡救”,这该是怎样一种气度和胸怀?

通过这段话,那个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赤诚,同时又深明事理、知人克己、气度恢弘的陈老总形象,跃然于纸上。

而有了陈老总的定调,很快,中央的回复便来了。

如果说陈老总是给这件事定了一个基调,那么毛主席的复电,便是给这件事拍了一个板的最终论定。

“粟裕同志悉,几仗未打好,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望安心工作,鼓舞士气,以利再战。”

毛主席的言辞之中,对粟裕的鼓励之情溢于言表,而有了他的拍板论定,华东局也紧随其后来了电报。

华东局在电报里,先是对粟裕对革命的贡献予以肯定,之后,针对近来的失利,提出“可能主观上有缺点,但也有客观原因”。

最后,鼓励粟裕“研究经验以取得更大胜利”,同时还不忘嘱咐粟裕养好身体,至此,一片乌云散。

这件事的前后,充分体现了陈老总的情商和智慧,更体现了陈老总的领导艺术,那就是该担当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担当。

而粟裕这边,对于总结和反思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当年的9月3日,他在野直机关大会上做了《认清战局 改进工作 争取胜利》的报告,这篇报告极为透彻,同时据相关聆听过的人回忆录中的记载,粟裕讲的十分幽默。

而这就意味着,粟裕已经在陈老总的帮助下,走出了心里的那个结,而之后也确实如此,在陈老总以及西柏坡的鼓励之下,粟裕和华野的外线兵团摆脱了失利的阴影,最终取得了全歼敌整编57师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胜利,也是华野在“七月分兵”后,取得了首场畅快淋漓的大胜,自此华野走出低谷,开始朝着更辉煌的高点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