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血压管理过程中,精准的血压测量是基础且关键的一环。近年来,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治疗效果及患者个体差异的深入认识,血压测量的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断演进。202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2024中国高血压年会、第26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高血压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以及昆明市难治性高血压诊疗技术培训班在昆明隆重召开。为深入了解我国高血压测量理念的转变及最新进展,会议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陈鲁原教授进行专访。陈教授强调了诊室外血压测量的重要性,指出这一转变不仅是对高血压测量方法的优化,更是高血压管理理念的全面升级。
医脉通:今年8月11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正式发布。作为新版指南修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请您分享一下,在新版指南中,对于诊室外血压测量的推荐有何变化?
陈鲁原教授
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的血压测量章节特别强调了诊室外血压测量的重要性。与2018年版相比,新版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诊室外血压测量进行了更新:
首先,明确推荐尽可能进行诊室外的血压测量。这一推荐与《欧洲高血压学会(ESH)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和《2024 ESC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的推荐一致,旨在弥补我国门诊血压测量规范化不足的问题。
其次,扩展了诊室外血压测量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高血压的确诊,还包括临床分型。目前,我国已有近3亿高血压患者,虽然他们的血压水平升高,但表现出的临床特征各不相同。新版指南提出了六种高血压表型,包括隐蔽型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除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外,另外四种的诊断均离不开诊室外血压测量。其中,隐蔽型高血压和白大衣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诊室外血压测量,夜间高血压需要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清晨高血压既可以进行家庭血压测量也可以进行动态血压检测。
此外,推荐应用诊室外血压测量来评估患者的降压疗效。新版指南指出,降压疗效的评估不仅依赖于诊室内血压测量,也必须结合诊室外的血压数据来进行综合评估。例如,要进行高质量的降压治疗,就必须控制24h血压、清晨高血压和夜间高血压,这些均需要诊室外血压测量来辅助进行疗效评估。对于降压目标值的评估,单纯依靠诊室血压测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诊室内和诊室外血压均达标,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减少心脑肾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的死亡风险。
综上所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在诊室外血压测量方面的推荐更加全面,强调了诊室外血压测量在高血压诊断、分型及疗效评价中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预计未来诊室外血压测量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医脉通:在诊室外血压测量和管理过程中,您认为该如何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在临床实践中,应如何利用诊室外血压数据进行血压管理?
陈鲁原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在确保患者自我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方面,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鼓励患者在家中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下相应的数据。然而,传统的手动记录可能存在数据不准确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对测量设备进行改进,为患者提供能够自动记录数据并上传的电子血压计。目前市面上许多电子血压计具备自动记录功能,但并非所有设备都支持数据上传。配备专业的蓝牙设备等或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以使患者测量的血压数据自动上传至医院血压管理评估或医生的手机应用程序中,从而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积累了大量的家庭血压监测数据后,如何有效利用其进行临床血压管理成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远程血压监测和高血压管理平台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其不但可随时收集患者的血压监测数据,还可利用智能机器人对患者的血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对于人工智能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系统会及时通知后台的管理医生。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患者进行沟通,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血压管理建议。这种沟通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门诊时间的限制,医生可以利用手机app向患者传达饮食注意事项、开具运动处方、提醒患者按时服药,甚至调整用药时间和药物种类等,使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互动得以增强,从而有效提升高血压管理的整体效果。
医脉通:展望未来,请问在患者监测数据和治疗管理信息的共享方面,目前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未来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以克服?
陈鲁原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目前患者在诊室外进行血压测量,并定期与医生共享血压数据,从而使医生能进行更有效地进行患者管理。然而,目前在信息沟通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障碍,尤其是在医疗领域,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孤岛现象可表现为不同部门、地区和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不足,在疾病管理方面表现为各科医生的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整合。例如,现在提倡三高共管,但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各科医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整合,无法实现三高共管。
为了打破信息孤岛,可通过互联网与医院的慢病管理平台相互联通,实现信息的互通与共享,以便在数字化高血压管理的框架下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在慢病管理平台上,所有医务人员,如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及慢性肾脏疾病的医生,均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协作。这种团队合作模式将有助于提升慢性病的综合管理水平,推动慢病防控工作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然而,目前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仅靠基层医生的努力还难以实现真正的突破,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更多的信息方面的投入,以推动医疗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专家简介
陈鲁原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教授
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二、第三届高血压学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第一、二届常委
从事心血管内科学及心血管药物治疗学的研究和实践,专业方向为高血压及相关问题、冠心病、心力衰竭领域的药物治疗学、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代谢性紊乱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