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失去听力却自强不息,成绩专业第一,夺得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一等奖,他是林逸鹏;为我国先进航空器实现“实时体检”,他们是装备智能监测与预测研究团队;瞄准人工智能前沿,投身科技创新,在挑战杯、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屡获金奖,他是崔煜康……12月23日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4年度学生表彰大会在将军路校区举办,多名优秀学生代表带来的事迹分享让现场师生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力的限制并不会定义我人生的上限”

两岁时因药物过敏,导致听力完全丧失。十五岁才开始学汉语发音,成长的道路上,机电学院学生林逸鹏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

进入南航后,为了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他每堂课都坐在第一排。用人工耳蜗和语音翻译器上课,每堂课录制影像资料,在课后一遍遍地复习回放,通过阅读唇语查漏补缺。两年来,他写下近700页笔记,约27万字。

时光不负追梦人,他从大一绩点4.1,专业前百分之三,到大二学年绩点4.3,专业第一,45门课程90分以上。他带队夺得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一等奖,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国家奖学金、校长特别嘉奖等20项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表彰大会的舞台上,林逸鹏十分激动,他说,“我始终认为,听力的限制并不会定义我人生的上限,也不会成为束缚我未来的枷锁,感谢南航,感谢老师和同学们,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带着这份荣耀继续前行,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和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逸鹏的妈妈与高中校长、班主任也来到了表彰大会的现场,见证这一荣誉时刻,看到孩子的成长,他们非常欣慰。“见到高中老师,内心激动到无以复加,接下来,我将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和学习上,争取能够保研,继续读研读博,希望能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机器人。”

他们为我国先进航空器实现“实时体检”

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装备智能监测与预测研究团队,在表彰大会现场分享了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空学院装备智能监测与预测研究团队的开创者,是我国智能材料与结构领域的奠基人、南航首位自主培养的院士陶宝祺院士。团队老师们在陶院士弟子袁慎芳教授的接续带领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长大以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发生在许多个团队成员身上。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个学生从团队出发,奔赴到不同岗位上,践行着服务‘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团队青年教师邱雷说。

团队博士生徐秋慧介绍,博士求学五年来,自己专注于飞行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通俗地说,就是给飞机“做体检”。通过智能监测,帮助飞机随时随地做“自身体检”,精准实时地了解飞机的“健康”状况,保障飞机飞行安全、延长服役时间。

记者了解到,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团队成果已被实际应用于12个型号6大类飞行器。在翱翔蓝天的C919、运-20等大飞机身上,团队成果在复合材料结构优化设计中发挥重大作用,助力国产大飞机振翅高飞;在我国某新型直升机上,国内首次引入了团队研制的健康监测系统,实现重大突破;团队技术成果还应用在全球首次亚轨道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天地往返飞行监测等技术最前沿。

他致力于让中国AI具有中国志向

“提到人工智能你会想到什么?”崔煜康同学带来的分享正是围绕AI展开。

大学期间,他多次带队参加高水平竞赛,曾获国家级奖项7项、省部级奖项8项,其中4项为学校该年度获得的最高奖项,多项成果在国产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等领域应用落地。

在中国软件杯中,他参与了中兴发布的基于分布式系统的故障检测系统赛道,在全国近6000支队伍中斩获全国金奖;在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中,他带领由4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揭榜“国产操作系统智能调优”赛题,自主研发多智能体结合大语言模型框架,斩获全国特等奖的好成绩。

他代表学校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以总分全国第六、offer数量全国第一的成绩获得金奖。“在收获金奖的同时,我也在大量的实习实践中明白,我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模仿他人的工作,我要致力于创造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让他拥有智慧的中国大脑、强劲的中国内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年绩点综测位列专业第一,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校长特别嘉奖等荣誉,保研至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崔煜康如今的目标也愈加清晰和坚定,要让自己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祖国“三航事业”的建设发展助力。

据了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表彰大会于每年年底举行,以学生代表成长故事分享与学生群像集体展示为形式,展现南航学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春风貌,鼓励在校学生以优秀师长和学生典型为榜样,笃志前行。

通讯员 王伟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于露/文 施向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