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股AI“魔改”风吹遍各大网络平台——《甄嬛传》由宫斗剧变成了枪战片,弱不禁风的林黛玉被变成擅长拳击的武林高手,摩托车代替筋斗云成了孙悟空的交通工具……这一系列“魔改”操作不禁令人怀疑,手机是不是吃了毒蘑菇。事实上,并非手机中了毒,而是二次创作走了样。
二次创作也叫转换性使用,是指用户在原有素材上的再创作。这种创作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将小说改编为剧本,可以是创作续集,还可以是从原作中获得一个背景、角色或者主题作为灵感进行再创作。
二次创作与原创之间剪不断的联系,既给了二次创作空间,又让二次创作饱受争议。那么,二次创作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又该如何实现其独特的价值?
二次创作让《甄嬛传》由宫斗剧变成了枪战片。/重庆瞭望截图
01
从电影《花样年华》破圈时尚界,到“仿妆佟湘玉”的出现,从“林黛玉发疯文学”到《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商务殷语”……纵观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二次创作作品,其出圈并非偶然,背后有着许多共性原因。
新的视角能带来新感受。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因此,优质的二次创作往往能为观众提供新的观看视角。比如,电视剧《繁花》播出期间,一些二次创作作品或聚焦于剧中的服化道,或深度挖掘某一角色的人物魅力,在短视频平台上掀起了一股“沪语热”“繁花热”。
忠实粉始终抱有热情。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是许多“真爱粉”的自发行为。以《甄嬛传》为例,首播十多年之后,其居高不下的热度,就离不开大量忠实粉的二次创作,甚至有网友给这些二次创作作品冠以“甄学”的称呼。
人们看到了其中的社会价值。很多学子会用《长安三万里》中“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热梗,表达自己对一段奋斗时光的感叹;《第二十条》上映后,一些普法创作者从法律的角度制作二次创作作品,引发观众探讨正当防卫。在一些影视剧作上映后,抽丝剥茧、深度解说的二次创作作品则能够有效引发观众的思考,延续热度。
广电总局发文,要求规范AI“魔改”短视频。/重庆瞭望截图
02
近年来,让人“根本停不下来”的二次创作作品不断涌现,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正面意义。但与此同时,因为在创作的边界上刹不住车,一些二次创作作品也饱受诟病。
比如,走进了“娱乐至死”的误区。很多二次创作作品为了更吸睛,将一些热门影视剧改得面目全非。算法一旦捕捉到用户有过关注,就会频繁推送这些“魔改”视频。不少网友表示,自己看多了之后,满脑子都是非常荒诞的情节。这些所谓的“魔改”作品其实就是恶搞,不仅让原作中的经典场景被扭曲,而且传递的也是一种过度娱乐化的不良风气。
比如,毁坏了经典之美。除了二次创作短视频,二次创作网文也问题不小。就拿最近在社交平台炙手可热的“以网文方式打开名著”来说,《西游记》被变成了《总有反派抢我师尊》,《红楼梦》被变成了《病美人回归豪宅后》,《飘》被变成了《三婚后我爱上了死对头》……这些只知“爽点”的书名改编,将原本严肃、厚重有力的文学名著,硬塞进毫无营养的网文套路里,不仅毁坏了经典之美,也传递出了不好的价值观。
比如,侵权之争屡屡发生。上述问题之外,二次创作作品最具争议的就是侵权纠纷。像电影《无极》《长津湖》等,都曾受到二次创作的困扰;还比如一些纯粹乱说的影视解说短视频,也让原创制作方很伤脑筋。在大量的编辑、切条、搬运过程中,原创者版权、原作品演员的肖像权及名誉权等,都难以得到保障。
03
二次创作是一把“双刃剑”,符合法规、精致新颖的二创作品,能够扩大原作的影响范围,还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随着视频剪辑、AI技术使用越来越大众化,如何让二次创作成为一把开启改编世界的“金钥匙”,值得探讨。
要拓展创意的视野。应该看到,二次创作在当下的诸多领域都很给力。以文旅宣传为例,用AI技术给地标建筑“换装”,正成为许多地方宣传视频的新方式;以《玫瑰的故事》台词“北京到底有谁在啊”为蓝本,多地文旅进行了一场“创意比拼”。事实证明,二次创作本无原罪,创作的方式和目的决定了二次创作的性质。因此,二次创作者首先应多问问自己,创作的意义在哪里。
要下足创作的功夫。说到底,二次创作也是创作,相对于原作而言,是狗尾续貂还是青出于蓝,区别在于二创者是否独具匠心。比如,《只此青绿》的主创团队将《千里江山图》的山川造型幻化为灵性的舞蹈,将传统韵味具象化。可见,唯有出自创造性思考的二次创作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要厘清“二创”的边界。《2021年中国短视频版权保护白皮书》显示,仅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相关部门累计监测到300万个侵权账号,通知删除1478.6万条二次创作侵权及416.31万条原创侵权短视频,这些视频点击量达到5.01万亿次。目前,对于二次创作的侵权问题,法律仍需不断完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可以在“先授权后使用”的基本原则下,建立短视频二次创作授权机制。如果相关建议能落实,或许能进一步厘清二次创作的边界,助力文化事业发展。
要改变中介的立场。作为二次创作的集散地,平台方要从“中介责任机制”变为“平台问责机制”,平衡各方利益,保护精品创作。一方面,事前过滤,对发布前的所有二次创作内容先进行自动化比对,一经发现其中含有受版权保护的内容,或未添加显著提示标识,应当不予审核通过。另一方面,平台在事后应对存在过度解构、扭曲原作、篡改原义等问题的二次创作作品,采取下架、封禁等措施,倒逼二创者守好创作规矩。
二次创作作品的出圈不在于蹭热度,而是在于对原创作品的尊重、挖掘与创新。我们期待相关政策法律能更加完善,让更多优秀的二次创作不断涌现,与原作相互成就、竞相出彩。
原标题:借二次创作恶搞经典的歪风当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