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对我党有着突出贡献的老党员李富春不幸逝世,所有人都在为这位伟大的革命者而伤心,但奇怪的是,葬礼现场却没有看到女儿李特特的身影。
经过询问之后才知道,是母亲蔡畅不让李特特来的。聂荣臻在听闻之后也曾前去劝说,但蔡畅却异常的坚定,这是为什么呢?是怎样的经历让蔡畅这么做呢?
1、母亲的坚持
1975年,在李富春同志的葬礼上,妻子蔡畅孤独的站在那里伤心,而彼时的李特特却被母亲留在了家中。
这一天是父亲李富春的葬礼,也是李特特能够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了,但在母亲蔡畅说出让她留在家里,不要去送葬的话时,李特特愣住了。
在她心里,母亲虽然有些冷漠,但还是属于默默关心自己的人,怎么会不让自己去送一送父亲呢?
但事实就是如此。李特特随即就向母亲提出反对,但却被母亲果断压下,母亲的坚持让李特特无法接受,就请来了聂荣臻前来劝说,但依旧没能改变蔡畅的想法。
那么,问题就来了,蔡畅为什么不让女儿去送葬呢?是真的人情淡薄还是另有原因呢?
2、蔡畅
在女儿李特特的眼中,自己的母亲好像和其他母亲不一样,在其他的母亲都在宠爱自己的孩子时,李特特从未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宠爱,所以母女俩的感情也不是特别亲近。
起初,李特特以为母亲就是一个人情淡薄的人,但在长大之后,自己也做了母亲,又了解到了母亲的经历之后,她才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
母亲蔡畅是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女孩,虽然家庭普通,但其思想却极其的超前,不仅学习成绩优秀,就连行事都是雷厉风行。
在当时都是男儿保家卫国、参军的时期,蔡畅早早地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革命队伍中。
此后,蔡畅就成为了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参与了我党革命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当然也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挚爱李富春。
因为从小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影响,无论是加入革命队伍之前还是之后,蔡畅的原则性和为党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很强。
李特特出生之前,蔡畅正在法国进行进修,因为当时对国内形势的担忧,所以她并不想让这个孩子出生,不仅要面临颠沛流离的生活,就连基本的陪伴她都做不到。
但在丈夫李富春和母亲的劝说下,她还是生下了这个女儿,但还没来得及多看几眼,她就将孩子交给了母亲照顾,自己则和丈夫立刻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
因此,李特特从小就对母亲的感情很浅,即使后来蔡畅将女儿接到了身边,母女俩的感情也始终存在着一些隔阂。
在李特特的印象里,母亲总是把事业看的比自己重要,即使当时的自己仅仅只有几岁,她和父亲也是常常将自己反锁在家里,只留下一些饭菜,甚至一天到头都见不了他们一面。
其实这也难怪,革命时期的双革命家庭常常会因为各种任务而在各处奔走,他们自己的孩子往往都得不到照顾,这也是革命人士无私奉献的写照。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李特特常常会被蔡畅带着搬家、改名等等,年纪尚小的她不知道是为什么就会去询问母亲蔡畅,而蔡畅总是严肃的告诉她:小孩子不该问的别问。
就算在长大之后,李特特有什么事情需要母亲帮忙,蔡畅也会打听好这件事是否违反纪律,如果是托关系的事情,即使在旁人看来很正常,她也会果断拒绝。
看起来,蔡畅确实是一个比较冷漠的母亲,但实际上,她的那些冷漠并非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想要保护女儿。
3、冷漠背后
提到母亲蔡畅,李特特总是觉得她是人情淡薄那种人,但她也没想到,母亲竟然连父亲的葬礼都不让自己参加,她不由得心生不满。
其实,蔡畅并非是天生冷漠的性格,而是因为她和丈夫从事的都是危险的革命行动,一招不慎就会陷入险境,所以必须对女儿严格要求才能保护好她。
而在革命成功之后,蔡畅依旧保持这样的性格,除了是长期革命磨练出来的性格之外,也是为了让女儿独立,不要养成凭借着自己父母的势力获得私利的习惯。
就好像当时李特特从莫斯科吉米辽谢夫农学院毕业之后回国一样,父母并没有为她安排什么工作岗位,而是让她听从组织分配。
或许是在从小习惯了父母的忙碌,李特特在回国后看到父母的那一刻没有什么儿女情长。之后,她就被分配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
后来,经过多次的工作调动,在20世纪60年代,她前往新疆的戈壁滩上为核效应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时的她已经身为人母,面对忙碌的事业和需要照顾的女儿,李特特突然理解了多年前的母亲。
她并不是天生的冷漠,而是因为革命事业太过重要,她不得不抛下女儿,将自己无私的奉献给革命事业。
而她那些对自己看似严格的要求,也是为了让自己形成正直的性格,不凭借父母的名声给自己谋取利益。
这样一来,李特特似乎明白了母亲为什么会阻止自己参加父亲的葬礼了。一则,她不想让女儿出现在众人面前,让他们对她多加照顾,这样就成了徇私。
二则,当时的政治环境也不是很太平,为了保护女儿,她才出此下策。
人们都说母爱如水,而蔡畅的母爱却是外冷内热的,就像曾经她对李特特说过的一句话一样,我是很多孩子的母亲,不可能只有你一个。
蔡畅和丈夫李富春作为一个双革命家庭,一生都在为党为国家做贡献,但他们并非是一个天生冷漠的人,有的不过是对女儿和对国家深沉的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