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看就叫她‘太北’吧”。
彭德怀看着襁褓里的婴儿说道,取太行山之北的意思。
1940年的春天,一位婴儿在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呱呱坠地,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守在产妇身旁,直到确认母女平安才肯离开。
她回到家忙给彭德怀报信,让他得空去看看孩子,是个千金。
彭德怀高兴的不得了,他一向都很喜爱孩子,连手中的电文都顾不上了,直奔医院去看望产妇和这位千金,还为她取下了“太北”一名。
这位千金正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和他的夫人刘志兰的女儿。
左权家书传思情
一年前,二人在朱德司令的说媒下走到了一起,两人一见面便发觉和对方志趣相投,很快就结为了夫妻。工作导致的聚少离多没能让他们产生隔阂,反而是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刘志兰生产时,左权还在军中忙碌军务,听到妻子生产的消息,急急忙忙赶到医院,抱着女儿舍不得撒手。
女儿的到来让这对小夫妻的感情更加深厚了,尽管二人工作都很繁忙,根据地的条件也十分艰苦,但小北北给这个家,给八路军总部带来了无限欢乐。
左权作为副参谋长,担子很重,可但凡跟小北北有关的事情,从穿衣喝水到哄哭哄睡,他全都亲力亲为,给初为人母的刘志兰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
1940年8月,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役即将拉开帷幕,左权和彭老总忙得脚不沾地夜不能寐。而此时的刘志兰也希望能够尽快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一家三口不得不分离。
离别前,左权特地请来了照相师傅,给一家三口照了张全家福。
后来在根据地的漫长岁月里,他就靠着写信和看照片来慰藉自己。
8月底,夫妻俩在山坡上道别,左权抱着女儿亲了又亲,把她放进了专门做的小摇篮里。
刘志兰眼里含泪听着丈夫的嘱咐,在丈夫的目送下走远了。
妻女一走,左权再次一头扎进军务里。
百团大战的进程一步步推进,根据地的局面一日比一日紧张,偶得的片刻安闲,他都用在了对妻女的思念上。
每当有同志要去延安,他就趁机请人家帮忙捎封家书,家书里有紧张的前线,有工作和学习,但最多的,还是对女儿的无限关切。
冬日的时候,他念着天气冷,小北北身子弱,叮嘱妻子一定要当心些;夏日的时候,他早早就买好了女儿的小衣裳,一有机会就托人捎回去,就连如何搭配都在信里细细说来。
林林总总寄出去12封家书,里头字字句句都是他对女儿遥远又深沉的爱。
巍巍太行埋忠骨
1942年5月,日方集结了将近3万兵力,配合空军部队,对八路军的太行山根据地进行了扫荡式袭击,妄图借此机会刺杀彭德怀等军中骨干。
敌机四处轰炸着,局势越发混乱,左权站出来做大家的定海神针,鼓励同志们冲出山口!彭德怀司令原本也不肯离去,最终在左权的坚持下,骑马冲向了十字岭。
长长的突围队伍一出现便被敌机的火力包围了,炮弹越来越猛烈,可左权还不能走,他必须指挥所有同志安全撤离,才算是完成使命。
“快冲啊!翻过山梁就安全了!”数不清的战士跟着左权的指挥往前冲。
刹那间,敏锐的战斗洞察力让左权意识到了不对劲,急忙命令队伍卧倒,自己大踏步的走向山梁,给同志们探路。
近了,离翻过山梁越来越近了!“轰”的一声,炮弹在山梁上炸响了,灰黑的烟雾顷刻间淹没了他走过的路。
等烟雾弥散开来,左权也已不见了。
他倒在了曾日夜操劳的太行山里,没等到妻子来信说说太北近来如何。这一年,左太北三岁。
消息一传回来,举国震惊。彭德怀亲自为自己的老战友写下了碑志,哀恸之情难以自抑。
左家有女初长成
小太北对这一切并不知情,母亲工作忙得很,太北就在中央托儿所吃大锅饭。
她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只觉得单纯又平和。
在母亲和组织的爱护下,小太北对于父亲的离世并没有太大感触。
不久,彭德怀夫妇也到了延安,小太北有了更多关心爱护她的人。
周末母亲忙于工作,彭家伯伯和阿姨就把小太北接到家中,给她洗衣洗澡。
随着小太北一天天长大,父亲的形象也在她心中一天天高大起来。
父亲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对党的忠诚,都在小太北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和母亲进入北京城后,太北开始在八一小学学习。
这里不仅有左权的女儿,还有董必武、毛泽东这许许多多民族英雄的子女。
太北在这里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组织的关照。
1951年的儿童节前夕,左太北第一次见到了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
她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巾和毛泽东主席在屋前拍下一张合影。
她永远记得,毛主席握着她的小手,沉默的看着她,太北的脸上,有她父亲的影子。
太北真正融入了彭伯伯一家,是在读中学的时候。
太北初三那年,全家要跟着继父搬往包头,可刘志兰担心包头的教育质量不如北京,怕耽误了女儿读书。
左权的妻子刘志兰
刘志兰找到浦安修,希望他们可以在周末时稍稍照顾太北,平日可以让太北住在学校。
彭德怀一听,立刻让太北不要住校,就住在家中,还特地为太北收拾出了一间屋子。
自那以后,太北算是真正有了家。
她放学回家就去饭桌旁和伯伯阿姨聊学校的趣事,傍晚还会和彭伯伯一起伴着夕阳散散步。
当时彭德怀家中还住着他的侄女彭钢,那时还叫玉兰,是个和太北年纪相仿的女孩子。
二人一同读书,无话不谈,都把对方当作了真正的家人。
在彭伯伯一家人的关照下,太北的中学时光美好而安宁,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从没让长辈操过心。
陈赓院长助求学
转眼到了读大学的年纪,太北没忘记自己的父亲是一位多么优秀的军事家,她毫不犹豫的填报了哈军工,希望能够带着父母的期盼在这里继续深造。
靠着优异的成绩,太北的升学之路一直很顺利,可到了进哈军工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其他同学收到录取通知的那天,左太北既难过又不解,自己的成绩明明是很高的呀,怎么会没有被录取?
后来经彭德怀打听,才知道是政审出了问题。
左太北在填社会关系一栏的时候,填了父亲的哥哥,也就是她的二伯。
二伯名叫左棠,最初是跟着左权一起参加大革命的,可后来不知怎的,竟投向了国民党的队伍,还担任了团长。
哈军工的老师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关系,把她从录取名单里刷了下来。
当时任哈军工院长的是陈赓大将,陈赓左权的老同学、老战友。
正当左太北急得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校长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去找陈赓试试看。
这天中午,左太北找到陈赓自报家门,原本在病中休养的陈赓见到老战友的孩子,又惊又喜,忙坐了起来,细细询问太北的近况。
得知太北已经到了读大学的年纪,并且决心要来哈军工,更是十分欢迎。
可太北这时却吞吞吐吐起来,陈赓追问之下,才知道是政审出了毛病。
陈赓听后十分不解,太北见都没见过这个所谓的二伯,何必填他!
可太北从小受到组织栽培,对组织忠诚是她始终坚持的事。
陈赓让太北放心,哈军工不会拒绝这样优秀的学子,你这个学生我要定了!
得到陈赓院长的保证后,太北心里欢喜极了,一路跑到了吴家花园,告诉了彭伯伯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还央求彭伯伯给自己写句话表示鼓励。
彭德怀想了想,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太北,仿佛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他一笔一划的写到,送给太北:祝你永远青年。
继承父志报国恩
太北明白自己一路求学的不易,更不忘父亲对祖国军事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进入哈军工后,更加刻苦学习,希望能像父亲一样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左太北大学就读的专业是导弹工程,无论是在学习成绩上,还是思想政治上,她都严格要求自己,是同学当中的佼佼者。
当时的哈军工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准谈恋爱不准结婚,太北都严格遵守要求。
除此之外,无论多忙多累她都坚持写日记,防止自己的思想出现滑坡。
毕业后的太北被分配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为祖国的导弹技术建设增光添彩。
这之后的几十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太北都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一心扑在技术建设上。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结识了自己的人生伴侣——沙志强。
沙志强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二人见过几面后都被对方的真诚和淳朴深深打动,很快便进入了恋爱。
他们结婚后住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子里,就连厨房都得自己另外搭棚子,他们的一双儿女也出生在这间小屋子里。
但这么多年,他们从不叫苦叫累,在技术岗位上勤勤恳恳,一干就是许多年。
哪怕是在物质最匮乏的年代,他们也不曾脱离岗位和群众。
左太北是真正继承了父亲对国防建设的和人民群众的热爱。
夫妻二人不算丰厚的薪水,除去基本的吃穿用度以外,都拿来帮助太行山区的乡亲们了。
这是父亲牺牲的地方,左权曾为了这里的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如今他的女儿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这里的人民。
珍藏家书归太行
1982年的一天,太北收到了一封厚厚的信,里头是父亲四十多年前写的十一封家书。
左权对妻子和女儿的无限思念与关切,穿越了四十多载光阴,来到了太北的手头。
摸着一张张泛黄的书纸,上面似乎还残存着烽火硝烟的气息。
后来母亲病重,临终前曾告诉太北,父亲的信就是留给太北最宝贵的遗产。
退休后的一个春天,左太北来到了自己出生的小山村,当时的八路军总部。
她走过父亲母亲曾经的小房间,走过父亲指挥将领的根据地。
她不禁想到,父亲是如何在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写下那一封封家书,又是如何伏案写作,写出一篇篇军事论文。
最后,太北来到了父亲牺牲的十字岭,她站在高高的二山坡上,望着起伏的山梁,仿佛看到了父亲大步走在山坡上,看到了炮弹炸响在父亲身旁……
如今这里已经不复的当初的残破景象,建起了纪念亭和纪念碑,纪念碑后头是彭德怀为自己的老战友亲手撰写的碑志。
太北久久地立在父亲的纪念碑前,心头涌动着无数话语,最终都化作了泪珠滚落脸颊。
从太行山区归来后,太北着手整理了父亲的信件,将这些信件整汇编成了《左权将军家书》编辑出版。
让我们今日得以看到左权将军的铁汉柔情,得以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红色精神。
这些不仅激励着左太北的成长之路,更激励着无数后人担起时代的责任,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2019年的初夏,79岁的左太北离开了我们。
追悼会上,无数的革命后辈和武乡县的人民们都深切感怀着她的奉献。
她同她的父亲一样,将热血洒在了中华大地上。
参考文献
滕叙兖《开国元勋的子女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