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搭档讨论一个作者新写的小说,我们一致觉得,ta写不同阶层的打量、冲突写得最好。可能因为ta出身普通家庭,但看得出来是个对物质很有追求的人,这样的人努着一股劲往上攀爬的过程里,会有许多的不甘、愤懑、失落……这些情绪在当下或许很难受,但写作者把它藏在冥想盆里,多年后化用进小说,就特别能够调动读者。
我印象深刻的一笔,写一个靠互联网腾飞的中产家庭,第一次来到体制内家庭住的家属房,还有点小小的优越感,觉得这房子过分朴素。但她后来意识到,其实日常的吃穿住行能花几个钱。真正的特权阶层,是关键时刻可以轻盈地调度资源。
这也是我今年一个很重要的感受:日常开销其实大家都差不多,钱只在很少、但关键的时刻有用。
这种细微的对于阶层差异的体察,换个对物质比较嘻嘻哈哈随便态度的人,还真写不出来。
创作是最诚实的,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东西。
很多人说陈思诚是电影届产品经理,说他鸡贼地判断市场、判断观众,然后迎合观众烹制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我真不觉得。创作是非常仰赖激情的。一个电影从剧本到立项到拍摄到上映,紧赶慢赶也要三年。人如果不相信自己做的事情,很难这么高强度坚持三年。
我去年重看他的《北京爱情故事》,觉得那很陈思诚啊。里面王学兵有句台词,说土鳖才为了小三骗老婆呢,现在都用老婆挡小四小五。一听就是陈思诚写的词,聪明准确里透着一股招人烦——后来果然有人印证了我的判断,她说陈思诚可得意这句词了。
硬要说的话,只能说陈思诚这人就比较俗,他恰好跟观众想法高度差不多……俗是人家的局限,也是人家的特长。
前两天看情感主播曲曲的新家vlog,曲曲干直播四年,买了淮海路上的大平层,非常优雅的前任房主给她讲解房子装修里的细节,具体到镜子是可以加热的,这样洗澡的时候镜面就不会有雾气,一向在直播里指点江山的曲曲,罕见地在旁边老老实实地听。
我看那个场景觉得特别有意思。
装修跟其他消费还不一样,不止需要钱,还需要品位,以及真的愿意钻研这个事情。而曲曲非常明显,是那种只愿意琢磨事业,其他事情多想一点都嫌累的人。
很多搞事业的人都有这个特质。这就是我坚持认为琼瑶嫁给平鑫涛不亏的原因,能全身心沉浸在自己擅长的赛道50年,有人替你荡平一切障碍,这不是福气,那什么是福气?
这次去东京我就发现了。我是跟我的高中同学一起去的,她安排得非常好,我们一路吃到了非常棒的餐厅,去了非常美的代代木公园,在她的率领下,我喝到了据说全世界最好喝的咖啡店,fuglen。如果是我自己安排,我是绝不会想到专门打卡这个的。
我不是那么热爱生活的人——我可以为好喝的咖啡买单,甚至我还会带一些咖啡豆回国,但我打从心里,从不觉得两包咖啡豆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差别。我的注意力不在这。
但比较奇妙的是,我很会生活的同学毫无表达欲,连朋友圈都懒得发,更别提发社媒。最终会给诸位呈现东京散步攻略的人,是我。
事实上你认识的所有「生活博主」,都不是真正热爱生活的人。真正热爱的人会闷头热爱,他从做这件事里已经能获得满足,他没什么分享欲。
而网红是需要汲取他人注意力才能心满意足活下去的物种。所以我们会在一边体验的时候一边大脑高速旋转,想我要怎么介绍这个东西能一下子抓住别人的眼睛。(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小红书上的推荐不靠谱的原因,不夸张的表述根本无法推送到你面前……)
年底了肯定会忍不住复盘。今年对我来说最大的一个进步,就是渐渐意识到,人能够选择的道路是很少的。用史铁生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来,你会说你前途未卜,但要是你站在终点,看到你生命的轨迹,你就只能看到一条命定之路。
我20岁的时候觉得,人可以把自己改造成任何的样子,未遂只能是因为驱动力不够或者意志力不行。后来发现不是。人能够改造自己身上(不动筋动骨)的5%,已经算是小规模奇迹。
而所谓的接纳自己,说白了就是,想通了自己哪一口饭能吃,哪一口饭绝对吃不到。人20岁的时候应该像八爪章鱼一样,什么领域都碰碰、试试,哪怕被砍断触角也不会死。而30岁的时候,应该学会认命,看到自己的局限,干脆利落地学会“舍”。
“舍”其实也很难的。尤其对于我们这种真正的做题家来说,要眼睁睁看着有两道大题空着,是很难受的事情。但逆本能的事情才有做的价值。
圣诞节写这些略显沉闷,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的“舍”和坚持。
短视频吞噬一切的年代,为什么还要花时间更新公众号?坦白说除了卖货,就是记录思考。再为了抓眼球博流量地写,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价值。
今年有一个很打动我的时刻,是我在练深蹲的时候,膝盖不自觉地会弯。我教练吐槽我说,你这个叫,“做动作,但是逃避动作”。这样是没有价值的。这个动作你做给谁看呢?
从那天起我就决定,要么不做,躺地上也是休养生息。
但一旦动了,所有的动作我都要带着目标去做。
新年共勉。
- End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