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四号,英国工党领袖、前首相艾德礼来华访问。当时毛主席准备去接见这位英国来的客人,身边工作人员很着急地为毛主席翻找衣物,到处翻,就是没有翻到一条新裤子。当时毛主席身上就穿了一条屁股上扎了螺纹补丁的裤子,工作人员非常着急,毛主席却笑着说:“没关系,我就穿这条裤子去就可以,补丁在后面,谁会看我后面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会见英国前首相艾德礼

其实毛主席的这种“洋相”,我们只要粗略地浏览他的照片,就能够发现不少。他的穿着自始至终带有鲜明的毛氏印记。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九五九年六月,毛主席回故乡韶山时,在自家前院照的那张相片。照片中的毛泽东在熟悉的父老乡亲们面前,脸上挂着难得的轻松与惬意。他坐在一张竹椅上,满面笑容,还翘起了二郎腿。

见到这般场景,随行的摄影师迅速按下了快门。后来人们在这张照片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当毛泽东翘起腿的时候,他那双打了补丁的旧式长袜露了出来,松松垮垮地堆在脚面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在韶山与父老乡亲合照

毛主席作为人民领袖,深知自己必须打头做艰苦朴素的表率,下级干部和人民才能也艰苦朴素,国家才能兴旺。

自信甚至于固执,是毛泽东的一大性格特征。尽管离开家乡韶山多年,但是他的故乡情丝毫未减,而且越到晚年这种情结越浓烈,他一口的湘潭话终生未改。

他爱吃家乡的红烧肉、马齿苋、火焙鱼,口味不变。然而谁能想到爱吃红烧肉的毛泽东建国后却有两次要求不吃肉。
三年困难时期,有将近七个多月的时间,毛泽东的餐桌上没有出现过红烧肉,也没吃过其他的荤菜。

后来周恩来看到毛泽东消瘦了很多,就对汪东兴说:“你们想办法给主席搞点儿肉吃。晚上吃饭的时候,工作人员给主席端上来了红烧肉,主席问:“这个肉谁让做的?谁让做的,谁拿去吃,我不吃。”

一九六五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从湖南省委接待处开始,直到井冈山下来,一个多月时间,他没有吃一两肉。当时有人劝毛泽东:“作为一个国家主席,全国人民每人节约一点儿,就能够你吃好穿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

毛主席却说道:“我要是随便地吃了、用了、拿了,那手下的部长、省长、县长、村长就都可以随便吃用拿了,这个国家就没法治理了。”毛泽东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对全党的廉政起了一个决定性的示范作用。上行下效,毛泽东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为了全党的廉政建设,他必须以身作则。

毛泽东的艰苦朴素不仅仅能在照片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也都印证了毛主席节俭这一事实。

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全国各地逡巡了一共二百七十四天,前后有三次回到了湖南。在这个过程中,他一面会见地方干部,一面展开调查研究,期间涉及了推进农业合作化、确保农业增产以及消灭地方病等等课题。
由于这段时间毛泽东的工作地点主要是在那十二节车厢组成的专列上,这趟列车也因此被人们称为移动的中南海。

这列挂有十二节车厢的列车,今天静静停靠在北京铁路博物馆内,绿色的外壳挂着硬座车次的母牌,和常见的列车并没有什么不同。

走上列车,进入这个拥有客厅和卧室的车厢,人们才能把这列外表普通的列车与毛泽东专列联系起来。狭长的车厢里,中间是一张铺着白布的长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在列车上召开会议

这张照片拍摄于一九五五年六月十九日,地点在长沙大通铺铁路专线。照片上车厢内的布置和现在一模一样。毛泽东坐在长桌的右侧,左侧坐着湘潭地委相关负责同志向主席汇报地委工作开展情况,这是毛泽东建国后的第四次回乡。
邸延生,《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一书作者,也是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的外甥。透过舅舅的回忆,邸延生渐渐懂得那位共和国缔造者的内心。邸延生讲:“毛主席在专列上工作的时间比较多。一是习惯,二是不愿意扰民。出列车就会给地方政府和地方的服务工作人员带来好多麻烦。”

李银桥回忆,毛泽东曾说:“我在专列上工作,谁也不惊动,有什么事情需要汇报你们来汇报就好,我需要了解情况。”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这一天,主席专列停靠在北京前门火车站,李银桥领着卫士们将毛泽东的行李一一搬上车,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一九五五年毛泽东第四次南下调研之旅开始了。

邸延生讲:“毛主席的行李主要是被褥和书籍,有的时候到南方去,主席带书籍要带四大箱子,这四箱子书包括四百多套书。主席搬上车的行李中没有几件衣服,衣架上只挂了一件打着补丁的睡衣,仅有的两块灰色的旧毛毯,上面还有许多被香烟烧坏的小洞。”
“主席基本上没有用过牙膏,都是用牙粉,有时连牙粉都不用,而是用细盐蘸一点来刷牙。”邸延生的书中这样描写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铁道博物馆中的“毛泽东”号与“朱德”号专列

一九五五年,五大书记有了相对固定的专列,乘务人员也相对固定了下来。这一次南下,李银桥除了要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外,又多了一个任务,就是熟悉列车上的每一个人。
随后的十多年,这趟专列上的工作人员随着毛泽东的足迹走遍了全国各地。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冬日清晨的迷雾中,挂着十二节绿色车厢的列车在南方起伏的丘陵绿树间穿行。李银桥小心翼翼敲开了一号车厢的房门。房间内,刚刚起床的毛泽东正坐在沙发上抽烟,两腿随便朝前伸出,露出了打了补丁的长筒线袜。

看见李银桥走了进来,主席突然问了个问题:“银桥,我是跟儿子亲还是跟你们亲呢?”李银桥反问主席:“您认为呢?”主席说:“儿子虽然是我亲生的,但是我们不常见面,你们天天在我身边,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要论感情,我们的感情既是同志感情,也有一种革命友情。”李银桥听了主席的话深为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与毛岸青夫妇

李银桥按捺心情,低声告诉主席:“到湖南了。”听到李银桥的提醒,毛泽东坐直了身子,目光转向窗外。晨雾中是逐渐清新的三湘大地,这是他第五次回乡。其实几天之后就是毛泽东六十三岁生日,不过因为毛泽东历来反对给领导人祝寿,这一次他回到长沙,所有的人也没有往这件事儿上想。
这段时间毛主席忙着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在其中他写了两篇序言和一百零四篇按语。在湖南待的这两天,他一直在列车上忙于公务,甚至来不及在家乡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就在毛主席到达湖南的当天晚上,他与湖南地方干部举行了一场座谈会。当时是一九五五年,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毛泽东这次想讨论制定“农业工作十七条”,这个十七条是毛泽东自北京出发,一路在火车上写着关于农村发展的十七条意见。来到湖南的毛泽东打算在这里听一听大家的意见。

十二月二十三日,湖南省委接到通知,要求集中各个县能赶到的县委书记来长沙参加专业座谈会。
在毛泽东身边的人都知道,像这样的座谈会主席一般都是毛主席自己记录。早在专列开进湖南之前,卫士张仙鹏就捧起了一把铅笔,开始专心削起来。这些铅笔长短不一,笔头都已经秃了,而且笔杆上印着的字也各不相同,是中央各次会议上给参加人员配发的铅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在专列上批阅文件

据后来列车上的卫士回忆到毛主席曾问他们:“我这些小铅笔你们给我拿着,怎么我用着用着就没有了。你们是不是给我扔了?”就连这秃头铅笔,毛主席也倍加珍惜,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毛主席的生活非常节俭。

六月二十七日这天早上,马保荣接到一个任务,把一套衬衣和长裤洗干净。任务里再三交代,下午两点要衣服。马保荣回忆道:“当时我一看,竟然是毛主席的衣服,我太光荣了!毛主席真的非常艰苦朴素,他的衣服袖口、领子都磨绒了。”

想到这个时间要衣服,马保荣知道毛主席就要离开韶山了,兴奋的心情又不免有些失落起来。马保荣用香皂小心而认真地洗了衣物,再放在僻静处晾干。午饭后,她将衣服收叠得整整齐齐,交给了所长。

听说主席要走,松山一号楼的工作人员从午饭后就一直列队站在坪里,都希望能在主席临走前和他照张相。下午两点,毛泽东走出松山一号,来到坪里,见一些女服务员蹲在地上,知道大家要同他合影留念,便笑着答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与松山一号楼工作人员合影

六月底,湖南的天气已经很热,大家却沉浸在幸福之中,忘记了头顶的烈日。毛主席见大家衬衫都汗湿了,连忙打着手势说:“都站起来吧,难得蹲呀。”二十七日下午四点,毛泽东结束了三天两夜的故园之行,小车由宁乡向长沙市区。

当时松山一号的工作人员,追着列车,送毛主席离去,直到列车转过弯,再也看不见了,他们才停了下来。当时许多人都哭了,像丢了魂一样,足以见得毛主席和下属、人民群众的感情之深。

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一日下午五点左右,重上井冈山的小车队进入茶岭。茶岭有着悠久的历史,境内盛产水稻、杂粮、棉花、油料等作物,更是历史上的革命老区。车行至茶陵县时,天已经下起雨了,为了安全起见,一行人决定在茶陵县住宿。

众人商量在此地找一个招待所住下,结果毛泽东说:“不要住招待所,也不要跟县里打招呼,就借县委的办公室住一晚吧。”之前勘察路线的时候,汪东兴就在茶陵县委机关选了一间办公室,简要布置了一下。他将一楼的两个屋子打通了,靠外面的屋子放了一张方形大木桌、四只凳子;靠里面放了一张小桌子和床架。

如今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彭立德,当年是茶陵县农村工作部部长。由于事先没有通知,毛主席到茶陵的那天,县委机关多数干部都在农村搞四清调查,只有彭立德等人在县委常委楼的会议室里开会。彭立德回忆道:“当时李颖一进这个会议室就告诉我们,要我们收拾东西,在这里住的工作人员都到县政府去吃饭睡觉,这栋房子要空出来。”

彭立德他们刚刚转移会议地点,毛主席一行就到达了县委大院。那天主席吃得很简朴,菜里稍好一点的是两条一斤多重的活鱼。彭立德老人回忆,说道:“我们就给毛主席买了两样东西。第一个是这个鲤鱼,毛主席要一斤左右;还有一个是猪尾巴,我们搞了不到一斤。其余的东西都是主席自己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到茶陵

晚饭后,毛泽东踱出房来,在汪东兴、张平化等人陪同下,踏着落日的余晖,在院内花间小径散步。他们兴致勃勃地交谈着,不时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毛主席对张平化说:“《茶陵方志》第一次打茶陵时就想看,没有搞到。现在不知能不能借到。”

“下车伊始问志书”,张平化感到自己的失职,悄悄委托县里的同志帮忙去找,随后让工作人员拿给毛主席看。那天晚上听县里的干部说:“洣水河上修了一座湘赣大桥。”主席很高兴高兴,沉默了一会儿后,淡淡地说道:“不叫湘赣大桥,叫茶陵大桥吧!”当时年轻的县委干部并不清楚对于洣水河对于洣水河畔的茶陵县,毛泽东有着一种复杂而真挚的感情。当年为了创建茶陵这一地区的革命根据地,不少的青年都牺牲于此,如今重回旧地,毛主席感叹道:“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日。”

这一年毛泽东的心情很低沉,也许感觉有些累。一九六六年,滴水洞宾馆在建成四年后,终于等来了他的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韶山滴水洞宾馆

在韶山冲的西面有一个山洞,即便是天干大旱,洞中仍然滴水不断,回声悠扬,其韵如琴,韶山冲的老百姓便将这个山洞命名为滴水洞。解放后,由于修建青年水库,这个终年滴水不断的山洞被淹掉。二零三工程竣工,建成这座用于接待中央首长的宾馆,它被特意命名为滴水洞宾馆。一个小小的茅棚,一段山间闲逸的生活,成了毛泽东对终老之地的向往。

一九六六年六月十八日,毛主席抵达韶山。与长沙的嘈杂相比,滴水洞宾馆安静了许多。望着葱绿的群山,主席很是高兴。

毛主席的卫士周明福回忆道:“在滴水的旁边,给毛主席特地盖了一座房子。这个房子的方方面面都比较宽敞,房间比较大。”

由于事出突然,毛泽东一行抵达滴水洞宾馆时,宾馆内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毛泽东走进一号楼时,工作人员正在给房间换一幅新窗帘儿。

主席看见工作人员在换窗帘,立马说:“诶小同志,这个窗帘不要换”他指了指服务员:“你搞个针搞个线,把它补一补,还可以用嘛。”

在九所时,肖根如就发现毛主席随身带来的被子、鞋子都破了。临来韶山前,肖根如买了一套全新的铺盖、拖鞋,毛泽东却坚持不用。
肖根如回忆道:“我现在掌握的这个回忆中,我看没有人比得上主席艰苦朴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穿旧一直不舍得丢的拖鞋

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里今天保存着一双拖鞋,这双当年由北京大栅栏内联升鞋店做的鞋,就是当年肖根如执意想劝毛泽东换掉的那双。

收入纪念馆后,二零零八年六月,国家文物局将这双鞋的檐口重新换过,鞋底重新钉过。当时在很多补鞋匠看来,这是一双已经破得无法再补的拖鞋,但在毛泽东的脚上偏偏一穿就是十年。

一九六六年六月二十日,主席入住滴水洞的第二天,拖鞋便在毛泽东爬楼梯时断了线。毛泽东让肖根如拿去补一下,当时在省委的门口,碰到两个补拖鞋的老师傅,肖根如说:“麻烦帮忙补一下这个拖鞋。”老师傅首先第一句说:“同志,你这个拖鞋没法补了,不要浪费钱。”肖根如好说歹说,又当下手、又递烟,才总算完成了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
肖根如后来回忆道:“我当时跟那两个师傅说,你不帮我补这个拖鞋,我回去没有办法向我的爷爷,我爷爷会批评我的。最后经过我跟他慢慢地说了好久,最后他同意帮我补这个拖鞋,因为他不知道是主席的,要知道是主席的那可能他想办法也要补,但是我们要做好这个安全保卫工作,不能随便讲,这样就把这个拖鞋补了。补了再拿回去给主席,主席一直穿这双拖鞋直到他老人家去世。

除了上面讲到的毛主席的生活作风都节俭至极外,我们从他的账本中,也可以看到一个新中国领袖艰苦朴素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日常开销记账本

韶山纪念馆现在保存了毛主席的多本账本,帐的门类非常齐全。从生活费的收支报表到日用费开支;同时时间跨度也非常长,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一九七七年一月。

毛主席的工资是404.8元,江青的工资是243元,在当时来讲属于工资比较高的了。但是从账目来看,毛泽东的开支的确很大。第一是因为毛主席不仅要负担自己的一家四口人,另外还有江青的姐姐李云露,她还有一个孩子。实际上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也一直在毛泽东家里长大,基本生活供给也由毛主席负担。

两个女儿、姨姐、侄子,每人每月三十元的生活费,资助亲戚朋友的一笔笔款项,在毛主席的记账本里,他的种种负担都呈现得非常清晰,有时候工作人员的医疗费和出差费用的补助,也是毛主席资助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得到毛主席的资助。
毛泽东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开支——吃饭。吃饭一般都在一百块钱左右,其中包括毛泽东与他的私人朋友、老师以及一些故友相邀。毛主席要请客时,费用就要从毛主席的账里开支。有时毛泽东每天晚上开会,如果开到很晚,到十二点前后就会要做顿晚餐,晚餐的钱也从毛主席的账里出。

另外一项开支就是喝茶,一个月一般都要喝两斤左右的茶叶。还有一个就是抽烟,毛主席抽烟抽得比较多,一般一天三包左右。

更有甚者,哪怕在公务活动中喝杯茶,毛泽东也得私人付钱,到外地了一般都是由工作人员自己带茶。比如到人民大会堂、钓鱼台这些地方忘记带茶,喝了别人的一杯茶之后,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定期的或者定期最长不超过一个月就要到这些地方去结账。

房租、水费、电费、租用的家具费等固定的开支每月需要八十四元左右,到了冬天还需要缴纳相应的取暖费,一共加起来一百二十多块钱。美国总统住白宫不必交房租,毛泽东住在中南海却是要出房租的,总额占到工资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也许出乎一般人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卧室

换句话说,这堆账本足以体现当年中国第一家庭的几乎整个财务与生活状况。住在中南海里的毛泽东,他不仅是万人敬仰的领袖,也像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柴米油盐、省吃俭用、艰苦朴素的维持着一个家庭的日常开销。

有言道:“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勤俭节约是主席留给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