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的尴尬一幕。

1958年,国民党前陆军中将、起义将领沈醉,受邀前往天安门观看阅兵式。

看到站在毛主席身侧的女人后,顿时大惊,他心中一阵惶恐,吓得冷汗直流。

要知道,能站在这个位置的人,身份地位非同一般,那么这个女人是谁?

沈醉又做过哪些“亏心事”呢?

国母宋庆龄揭露独裁统治,蒋介石下令解决掉“心头大患”

国母宋庆龄揭露独裁统治,蒋介石下令解决掉“心头大患”

孙中山去世后,国母宋庆龄对蒋介石的种种做派不满

作为“国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甫一出现,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蒋介石在政治表现上不得人心,甚至采取暗杀、报复的手段,来铲除异己。

在国难当头时,打的还是自己的小九九,这让宋庆龄极为不满。

1932年12月,宋庆龄联合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组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揭露蒋介石政权的独裁统治。

蒋介石异常愤怒,指使戴笠设计,将同盟总干事杨杏佛残忍杀害,以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宋庆龄依然不为所动,在杨杏佛的追悼会上慷慨陈词,毫不退缩。

蒋介石气不打一处来,又不能明着刺杀,于是给戴笠下了死命令,让他务必“解决掉”心头大患。

戴笠匿名给宋庆龄寄子弹,发恐吓信。

宋庆龄拆开信后对保姆说:“不要怕,蒋介石只要不取我性命,他便休想达到目的。”

反复施计未见成功,蒋介石又频频施压,戴笠一筹莫展。

沈醉:为戴笠出谋划策,献上3计

沈醉:为戴笠出谋划策,献上3计

部下沈醉见状,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第一招,闺蜜计。

他们派出女特务假扮成女佣,状似无意地接近宋庆龄的女佣,给她买了不少好东西,然后向她打听,宋家客人的进出情况。

这名“女佣”很快引起了宋庆龄的警觉,她叮嘱家里人,不要再和她交往。

戴笠和沈醉密谋,使出“闺蜜计”和“美男计”,均告失败。

一计不成,沈醉又心生一计,专门制定了针对女佣的“升级版美男计”,就不信对方不上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宋庆龄府邸的保姆李月娥刚离婚,还没有从阴影中走出来,沈醉决定趁虚而入。

他精心挑选了一位长相英俊的男特工,假装和李月娥偶遇,以司机的身份加以掩饰,没到3个月,两个人就打得火热。

为了不让对方起疑心,男特务从来不询问,雇主宋庆龄家里的具体情况。

一心想着订婚、结婚,随后还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美男计眼看就要成功了,戴笠还专门给这位“牺牲色相”的男特工,发了一笔优厚的奖金。

可是在法租界内,也有不少蒙受过孙中山恩惠的人。

得知军统要刺杀国母,一位探员便悄悄将消息,透露给了宋庆龄。

李月娥得知和自己相处的,不仅是位负心汉,还对宋庆龄图谋不轨,气得破口大骂,从此后再也没经历过“情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笠为此伤透了脑筋,沈醉沉思片刻,提出第三计:何不人为制造一起车祸?

将宋庆龄撞成重伤,让她后半生都躺在病床上,既不会有性命之虞,又能让她失去活动能力。

躺在床上过完一生,自然就无法再在社会上活跃了。

戴笠觉得此计甚妙,这个丧心病狂的计划实现了吗?

蒋介石又打起了什么歪主意?

蒋介石密令戴笠刺杀宋庆龄,宋美龄一通越洋电话,委员长立刻“认怂”!

蒋介石密令戴笠刺杀宋庆龄,宋美龄一通越洋电话,委员长立刻“认怂”!

沈醉策划,将前挡玻璃换成不易碎的保险玻璃,驾驶员再穿一套防弹背心,驾驶时注意尺度,这在安全上就有了保障。

宋庆龄平日在租界内居住,因此必须在租界下手。

等她的车辆在红灯处停稳后,可调整方向,狠狠地撞上去,这样能将车撞出很远,车内的人会受伤,但却不会是重伤。

戴笠听后若有所思,那要如何善后呢?

只见沈醉有条不紊地解释道:“撞车后马上将车内的制动器破坏,掩人耳目,不会被人怀疑是刻意为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笠觉得合情合理,一个月后便从杜月笙那里,弄到了一台德国轿车,结构十分坚固,前挡玻璃也换成了保险玻璃。

建国前夕蒋介石再次搞暗杀,被夫人一个电话警告,怂了。

沈醉开始对宋庆龄的行踪进行监视,将几条马路的地形,做了仔细的分析,只等戴笠一声令下就去执行。

从此后戴笠每次去上海,沈醉都要询问任务是否执行,戴笠却总是让他静候通知。

一年过去了,戴笠反而要求沈醉,将汽车还给杜月笙

戴笠还是认为,撞车在行动上难以控制,稍有差池,宋庆龄就有生命危险,那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这才取消了行动。

新中国成立前夕,宋庆龄应邀,准备乘坐火车从上海到北京,参加开国大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再次密令戴笠搞暗杀,消息传入宋美龄的耳中。

她怒不可遏,当即给他打了一通越洋电话,在电话中说道:“你敢动我二姐,我不会和你善罢甘休!”

虽说她和宋庆龄政见不合,但毕竟是血脉相连的亲姐妹,将对方的性命放在第一位。

蒋介石立刻认怂了。如若不然,他又将犯下一条重罪。

参考资料:

戴笠全传 中国华侨出版社 57到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