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頔 王瑞超
2024年12月24日至25日在济南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绿色”是一个关键词——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要“注重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接续推进”,明年经济工作要“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上聚焦用力”。
山东省作为全国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双高”的省份之一,正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转型,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从一个“零碳化”的高速公路建设场站,就能看出这场绿色之变的成效。
既减少了能源消耗,又降低了碳排放
尘土飞扬、沥青四溅是人们对修路场景的一个刻板印象,然而齐河至临清公路项目(以下简称“齐临项目”)探索多能互补模式,形成了全过程低碳生产模式,结合安全监测系统打造了一座集安全、智能、绿色、创新于一体的零碳智慧综合场站,是我国首个“零碳场站”。
占地11万平方米的齐临项目零碳场站,包含预制场、拌合站、钢筋加工场、制砂厂、AB库、工人产业园、小型预制构件场等。场站统筹碳节能、碳减排、碳管控及碳汇提升四个方面一体化,综合土地节约、固废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十余项措施,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提升碳汇指标,有序实现零碳总体目标。
以装载机为例,相较于传统柴油装载机,全甲醇压燃式装载机在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燃料经济性可提升40%,可减少80%以上的PM2.5、95%以上的二氧化硫、90%以上的氮氧化物及50%以上的一氧化碳排放。
经专业认证,该场站运营期内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299.970吨CO2、减排总量为1427.776吨CO2,满足零碳场站要求。该场站已经通过交通运输部支持下的中交(北京)交通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认证,并取得高速公路零碳场站评价证书,齐临场站也是国内唯一获得认证的“零碳场站”。
(俯瞰场站)
“风光”这边独好,绿电实现历史性超越
低碳与绿色紧密相关,“零碳场站”的称号离不开绿色发电。
该场站利用2000平方米空地,安装光伏板226块,自发自用,预计年发电量28.5万度,每年可节省电费37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4吨。同时,厂区内道路路灯和警示灯采用风光互补(太阳能+风能)形式供能,可谓“风光”这边独好。按1盏路灯0.5kW,场站设置20盏路灯,按每天使用12小时计算,每年可节约用电9000度。
以能源“向绿”牵引驱动产业“向新逐高”,这个零碳场站如同山东省的缩影——据山东省能源局数据,2024年10月下旬,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10642.6万千瓦,历史性首次超过煤电,成为该省第一大电源类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其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6.9%,煤电占46.88%、储能占2.63%、天然气占0.57%、余热余能及其他占3.02%。
此外,山东的新能源装机已超过“十四五”末规划目标两千多万千瓦,是“十三五”末的两倍以上,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新能源已成为山东新增投产电源主力,仅今年前三季度就增长了1098.4万千瓦。山东省光伏、生物质、风电装机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五位,山东新型储能在运项目110个、规模571.3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动力
装机规模虽然实现了赶超,但在发电量、用电量方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距离煤电,还有一段有待追赶的道路。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能源结构之变背后的产业结构之变。
“不仅仅是能源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说,新能源在减污降碳的同时,本身也发展为新的生产力。
目前山东正加快建设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世界首座第四代核电站高温气冷堆正式商运,世界首个“水热同产同送”技术示范工程投运,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型号“国和一号”首次并网发电,全国容量最大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新材料早已成为山东重点培育的十强产业之一。
根据《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到2025年,山东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万亿元左右,还要培育一批集群领军企业和领航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龙头引领、梯次跟进的发展格局。
以能源结构调整为代表的绿色之变,是山东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变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山东力量、山东经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