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与人文的交汇处
叙事医学应声而起
医学不仅是治疗疾病
更是关怀患者的心灵
FOR LOVE
那是一个普通的白班,临近下班时,急诊科突然通知,有一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需要住院。那天正好是家里长辈的生日,心想,怎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来患者?心里满是无奈。
我带着听诊器走进病房,看到一名40多岁的女士在床边抱着垃圾桶呕吐,面色苍白,神情憔悴。我心中想着还得加班,便机械性地在她没有呕吐的间隙询问病史,没有半点关心。她抬起头,头发因为汗水或呕吐物微微黏在脸颊上,“老毛病了…”她的回答很简短。
按照流程,我为王女士进行补液、纠酸、降酮等治疗,经过几天的恢复,她的症状基本得到缓解。
她的绝望 我的回应
转折发生在我上晚班的那天......
当时正值深秋,傍晚时分,气候宜人,不少患者和家属都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走出病房,去医院花园里散步。我如往常一样巡视病房,却看到她独自坐在病房里,神情落寞。走近她,我下意识地问:“怎么没出去走走啊,哪里不舒服吗?”她抬起头,声音平静而坚定:“陈医生,我实话跟你说吧,我是真的不想活了,真想从桥上跳下去算了。”
那一瞬间,我慌了神,完全没想到她会给出这样的回答,大脑一片空白,所有的安慰话语都堵在了喉咙。作为医生,我习惯了处理病人的生理疾病,但此刻,我意识到,她内心的孤独与绝望,才是真正的求助。
我静静地坐在她旁边,没有急于开口,只是陪着她静默了几分钟。这份静默,并不是冷漠,而是希望给她一点空间。
片刻过后,王女士开口了,语气平淡却充满了无奈:“我真的太难受了,每次一发病就吐得不行,一发病就急诊入院,反反复复,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我既不能像别人一样照顾好家庭,也不能挣钱,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个病上了......”听着她的诉说,我心中泛起一阵酸楚,她的绝望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期病痛与心理压力的积累。
回到办公室后,我迅速调取了王女士以往的病例,翻开她的病史,我震惊了。从2019年到2024年,她竟然住院了39次,平均每年8次。这些年来,长年累月的反复住院和无尽的治疗让她产生了自我怀疑和无力感。
我再次来到病房,走到她身旁,低声说道:“刚刚我看了您以往的住院情况,这些年确实挺不容易的,但希望您能相信,这一切都可以改变,比如您这次入院的原因,其实......”
她抬起头看着我,眼中依旧有些茫然,只是默默看着我。
“这样,我把我电话给你,你有哪里不舒服,随时都可以打电话给我,无论白天晚上!”我继续说道,“慢慢来,生活其实还是很美好的!”
她有些犹豫地拿出手机,眼中透出一丝疑虑:“真的可以吗?你不怕打扰到你吗?”
“那算什么打扰?”我笑了笑。那一瞬,我看到她眼中闪过一丝温柔的光芒,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但这并不是绝望的泪水,而是释放了心中压抑已久的情感。
两天后,王女士出院了,在护士站办理手续时,她面容精致。“真漂亮!这才是你本应有的样子呀。”我笑着跟她告别。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王女士保持着紧密联系。每次她的血糖控制欠佳时,我会及时帮助她调整治疗方案;当她情绪低落时,我会耐心听她倾诉。偶尔,她也会主动找我聊一些琐事,甚至会送来自己亲手做的肉包子或乡里买的土鸡蛋。我们的关系也逐渐从单纯的医患关系,转变为一种更加亲近的友谊。
一天晚班巡房时,王女士给我发来了一张她和家人一起在公园散步的照片,照片里她笑得很灿烂。再次路过那间病房时,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那晚,心里默默地问自己:如果那天晚上没有多问一句,她是否真的会在绝望中做出那样极端的决定?
欢迎转发点赞
文字 | 陈 璐
编辑 | 陈沁沁
审核 | 彭秋香
预约电话:58214922 危重症转诊电话:58214120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