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冬至。中午,阳光洒在卞永爱的蛋饼店里。
门口的柜台上贴了一张告示,上面红底黄字的标题写着:免费吃饼。“如果您在上海遇到困难,您可以来小店,告诉服务人员来份随心餐,吃完直接走就行,不用付钱不必客气!希望以后您有能力了,可以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人。谢谢!”卞永爱家的“随心餐”推出已有3年多,主打蛋饼包油条。“做蛋饼速度快,一两分钟立等可取,而且口味合适,饱腹感强。”
卞永爱的蛋饼店提供免费吃饼服务。吴健 摄(下同)
在更多地方,“随心餐”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套餐A”,就像一个隐秘的“暗号”,为困难者提供免费食物的同时,也顾及受助者的尊严。这份力所能及的帮助背后,是魔都市井的善意与温情。
一
“只是举手之劳”
一对情侣走了过来,目光停留在告示上。男青年问:“阿姨,我们能白吃蛋饼吗?”
卞永爱点点头,马上忙了起来。她把面糊倒进煎饼鏊子,熟练地用刮板将面摊开,很快形成薄而圆的饼,一边做,她还不忘跟客人笑着打趣:“饼免费吃,你们也把手机拿我看看,你们支付宝还剩多少?”一句话逗得对方也笑了。其实,视线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已然悄悄地将两份蛋饼的钱放到了收银台的角落。
送走这对年轻人,卞永爱说:“这种其实挺多的,人家不是冲着‘吃白食’,而是好奇,想看看你‘套餐A’的成色。”卞永爱认为,现在时代变化快,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变得复杂,什么都要验证后才信。
卞永爱已经54岁了,在她看来,做餐饮本质是做人。“以前持路边书报亭兼早餐摊,久而久之,周围的居民、学生、职员都混熟了,他们看我老实勤快,蛋饼又卫生可口,便常来光顾。有的人即便换了地方,也大老远来买个蛋饼,买份报。我觉得过意不去,可人家却说是举手之劳,‘毛毛雨’。将心比心,我遇到有困难的人,也自然而然会随手帮帮,送个蛋饼,盛碗豆浆,心里毫无负担,却能看到受助者的那份满足,收获发自内心的‘谢谢’,幸福值拉满。”
我操
2021年,卞永爱的店开到长乐路陕西南路交会处,场地和员工都扩充不少。卞阿姨开始琢磨如何把免费餐食固定下来。当时,女儿潘君从网上看到“套餐A”的故事:店主发现一个人常来拣剩饭吃,便上前赠送包子,但遭到拒绝,此人默默吃完剩饭后,会把碗筷送到后厨自己刷干净。店主看出处于窘境的人的那份自尊,便想出既能送温暖又顾及受助者体面的折中方案。他贴出告示,任何人只需跟店员说要“套餐A”,就可以吃完就走,不必付钱。
卞永爱被感动了,她和家人、员工商议后,也设计出自家“套餐A”的流程:营业时,若有人要免费蛋饼,收银员仍会打出账单,让他像普通客人一样去排队取餐,只是不必付费了。“尤其在饭点的时候,这张‘形式账单’很管用,因为众目睽睽之下,吃免费蛋饼的人会反感被人盯着,有了账单,也就免了尴尬。”在卞永爱的脑海里,慈善不仅仅是施舍,更是一种尊重。
与卞永爱类似,在虹桥机场附近开面馆的谢大姐也是差不多的时候推出了“套餐A”,“内容”是一碗大排鸡蛋面。“论分量,相信一般人都能吃饱,如果不够,我们也可以续,只要你不浪费。”
对于如何接待“特殊客人”,谢大姐和店员们也有自己的体会,那就是“多观察,多主动,多微笑,少打听”。“吃免费面的人,往往过不了心里那道坎,会在店门口转悠半天,如果我们留点心,主动把他们让进来,他们的紧张感就少了,也愿意接受你的帮助。”谢大姐介绍了吃她家“套餐A”的人的规律,“他们大多是下午三四点才来,一般很沉默,但要是能聊起来,会感到他们普遍有自力更生、摆脱困境的意愿。”
李师傅的川味小食店每年送出三四百份免费小面(菜单上左起第三个)
二
“事情要做得熨帖”
在上海街头,提供免费餐饮的小店并不鲜见。它们的营业面积大多在12至30平方米之间,供应品种以盖浇面、菜饭、煎饼、凉菜为主,每份成本一二十元左右。
被问及免费供餐是否影响经营,谢大姐说:“每年大概也就送个百来份‘套餐A’,成本至多千把块,完全负担得起。当然,这也可能与我的店不在闹市区有关。”
同样提供“套餐A”的李师傅,经营了一家川味小食店。店面只有12平方米,每年却要送出三四百份免费餐食。2022年,李师傅在市中心有了门面,“这附近有医院、学校、办公楼、商场,一方面客流是不愁的,另一方面,遇到各色人等的机会也多。”李师傅表示,自打挂出“套餐A”(原价15元的小面)的告示,自己便以“平常心”对待:只当每天少抽一包烟,不仅帮了别人,也长了见识。有时候,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感动。
今年5月12日下午1时许,一位身着灰衣白裙的姑娘走进川味小食店,对厨房里的李师傅喊:“老板,我来还钱!”正在下馄饨的李师傅抬头一看,没认出来,姑娘解释:“去年我刚到上海时没找到工作,要了你们家一碗小面,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份情义,所以我一定要把钱还你。”
李师傅伸出大拇指:“你是第一个来付钱的。”他没有推辞姑娘递过来的钞票。“老前辈教过我们,要讲究帮人于无形,自自然然。比如给有困难的人送碗面,得说‘面多了,吃不了,你尝尝’;送包子,要说‘买多了,怕坏了,您帮我个忙’。这不是虚伪,这叫善意做好事,用尊重表达关怀。既然人家过了这道坎,生活过好了,我收那十几块钱,自己开心,人家也觉得感恩得到肯定,这事做得才叫熨帖。”
谢大姐回忆,对于要“套餐A”的人,经济原因固然占首位,但精神层面的东西也不容忽视。“他们可能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内心总有‘放不下’与‘过不去’的地方。这时候,递上一份暖暖的面,什么话也不用讲,就能‘四两拨千斤’。”
谢大姐记得,第一位来吃免费面的顾客是个50岁左右的妇女。“她头发十分蓬乱,大概下午1点多来到店外,看到免费吃饭的广告,徘徊了好一阵。”谢大姐看在眼里,尽管对方没说话,但传递出的信息是,她一定很饿,又怕影响正在就餐的其他人,所以不敢进来。“于是,我主动把她请进来,安排坐在拐角的地方,她微微点点头,做出感谢的手势。后来交谈才知道,她是感情上受到打击,人一下子垮了。”
外国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对李师傅川味小食店施行“套餐A”的做法点赞
三
“亲眼所见,我信了”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善意的免费餐食当然也会遇到不自觉的人。李师傅就接待过戴金链子、穿名牌衣、抱宠物犬来吃免费餐的人。“虽是极少数,我一般也不拒绝,毕竟作了承诺,但总觉得不是滋味。”
今年11月初,一位穿着时尚的红衣女郎走进店里,看了看菜单,闻了闻味道又出去了。过了会,可能是发现店门口的告示,她再次回来,要了份免费小面。“她吃了足足40分钟,还拿着苹果手机搞自拍,怎么看都不像收入差的人。让我记住她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她嘴可刁了,能一口口把每粒花生的皮都吐出来。”
此前的10月18日,李师傅还碰到过一个“奇葩小伙”。“他想要的免费餐食超出了服务范围——点的是最贵的大肠面,理由是自己胃口不好。”李师傅忍不住回了一句,“朋友,我自己一年也吃不上几碗‘大肠面’,你觉得合适吗?”小伙耸耸肩,改口说“随便”。“看着他不修边幅的样子,估计确实没怎么吃上饭,我又有点过意不去,就悄悄在面里多卧了一个荷包蛋。”
当时,店里没什么客人,李师傅忙完后就坐在一旁打量起小青年。“他吃饭并不专心,手里还拿着手机玩游戏,有时还笑出声。”直性子的李师傅实在忍不住和他聊了起来。原来小伙子在上海没找到工作,一些临时性岗位又嫌太累,就靠刷网络找免费餐食混了好几个星期。当时,李师傅忍不住以过来人的身份“现身说法”,劝他振作起来:“没有奋斗,没有吃苦,哪来好日子。”小伙子尴尬地笑笑,然后转身走了,离开时也说了声“谢谢”。李师傅至今无法释怀,“真希望他别‘躺平’”。
当然,这种事还是极少数。李师傅说,几年来送出去的“套餐A”虽不算少,但得到更多的是善意的回报。“不仅周围商家都挺帮衬我,许多客人冲着店里的微慈善,特意跑过来点餐,照顾我的生意。”2022年,有位泰国女华侨在网上看到小食店的事迹,专门趁回国省亲的机会,带着两个孩子来吃饭,请李师傅讲述“套餐A”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接受教育。
因为口口相传,川味小食店“套餐A”的名气也传到了外网,外国网友大卫(David)在某社交平台上为这家店点赞:“它的广告,用英文直译是‘你可以用完餐后直接离开,不必客气’……我不能说以前见过这样的标志,但也许我只是没有看。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更富戏剧性的故事发生在卞永爱身上。今年夏天,她认识的一个酒吧老板娘来电话,说下午2时去店里和她谈谈。到了时间,卞永爱没见到人,就去招待其他顾客。恰巧,有位60岁左右的先生说要吃免费蛋饼,卞永爱照例给了张“形式小票”,让他去取餐。这位先生又说:“哎哟,我有低血糖。”因为前面还有几个顾客在等餐,卞永爱赶紧叫店员拿一杯甜豆浆过来,“你先赶紧喝着,稳一稳”。没想到,这位顾客却笑了:“我是来测试一下,总听酒吧老板说你做‘套餐A’,今天我真的亲眼所见,我信了。”
卞永爱还没回过神,之前在外面观察的酒吧老板娘和一些熟客就都拍着手走进来,告诉她这是著名书法家朱敬一,他特意为卞大姐的店带来一幅字,以示敬意。
四
“甜蜜的负担”
爱的循环,也带来“甜蜜的负担”,那就是推都推不掉的热心人捐助。
12月17日13时03分,卞永爱的女儿潘君正在店里张罗,一个顾客到柜台前扫码付款。“你好,收款650元!”这声机器报账把潘君吓了一跳,再看那位顾客,已经迅速转身离开。因为店里没人照看走不开,潘君只好赶紧操作机器退款,情急之下,一时找不到商户的退款码,折腾了半小时才把钱退掉。
没想到第二天,这位好心人居然打电话来“兴师问罪”。“他责怪我们不让他做公益,要为免费餐献爱心。”卞永爱说,“我们自己做点好事,不好收别人的钱。拿别人的钱,性质就变了,花人家的钱做慈善,自己得名声,总觉得不舒服。我们最在意的,是不要辜负善良人的心。”
谢大姐也有同样的烦恼。“现在网络传播起来很快,知道我们店的人越来越多,很多顾客以‘少吃多付’乃至‘光付费不消费’支持我们。”谢大姐回忆,第一个这样做的,是个青春大男孩,他先要了免费面,还拿手机边拍边念叨,当时太忙,谢大姐没顾上问,小青年吃完后放下两百元就跑了,店员追出去还,但没追上。
后来视频发到抖音上,更多人来了,他们扫码付费,并不用餐,只希望店家把微慈善坚持下去。谢大姐坦言,推出免费吃饭,负担其实并不大,“那么多不认识的朋友还要给我们捐款,无论如何,我们担待不起。”
在卞永爱看来,至少有一半的中国人愿意做同样的事。“我碰到的很多人都很善良。很多朋友要求捐助的理由,用大白话讲就是‘心里不落忍’,觉得人家非亲非故,开饭馆挣钱也不容易,必须分担一下。这份心意我领了,我想说的是,慈善与公益没那么‘高大上’,每个人都有社会所需要的东西,每个人都能成为善良的使者。”卞永爱说。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吴健
编辑 | 顾莹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