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特二式内火艇Ka-Mi,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高的两栖轻型坦克,战斗权重为1.0,在更新1.65“武士之道”中引入。
早在1928年,由陆军牵头的日本军方就开始了水陆装甲车辆的研制工作,石川岛重工负责该两栖坦克的研发,最初也是陆军的秘密研发项目。到了1933年,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制成了2辆水陆坦克样车,一辆样车上装螺旋桨式水上推进装置,另一辆样车上装喷水式水上推进装置,但仅停留在样车研制阶段。后来二战爆发,日本海军对这种战车很感兴趣,认为其适合太平洋诸岛作战,于是接受了这项研制工作,并继续加以改进。
这种车辆采用三段式结构,由前浮箱、本体、后浮箱三大部分组成。陆上行驶时,卸下前浮箱、后浮箱,就是一辆轻型坦克;水上行驶时,挂上浮箱则更像一艘船。前后浮箱均由3毫米厚的软钢板焊接而成,具有良好的水密性;水上推进装置为螺旋桨式,有两个螺旋桨式水上推进器装于车体尾部下端。到1940年,这款代号为2式“Ka-Mi”的两栖坦克制造完成,并于1942年开始量产。同年,这些车开始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并被用于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到1943年停产,其中特二式内火艇的产量为183辆。
该车在1942年末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首次投入实战,之后到二战末期,日本海军在塞班岛、硫磺岛、菲律宾、巴布亚半岛等地的岛屿争夺战中也使用过特二式内火艇。然而,由于装备数量有限,且日本海军在当时已处于被动挨打境地,在一些岛屿的防御作战中,由于缺乏其他有效的装甲力量,残存的特二式内火艇被当作固定火炮使用,以增强滩头阵地的防御火力,但这也难以改变日军在战争中的劣势局面。在美国海、空军的强大火力打击下,日军的装甲单位损失惨重。
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特二式内火艇所剩无几,少量被美军、澳大利亚军等盟军缴获,成为了战利品。此外,北方诸岛上的日本海军守备队也装备了该车,在苏联参战后,俄国人也缴获了一些内火艇,现在仍然在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中当收藏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