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雪域军嫂的故事

一位雪域军嫂的故事

王志恒

王志恒

时光吹不散的,是生生不息的她。冬日劲草苍苍,盎然迎风,会让我想起她坚毅的背影。

她是一棵小草,又似一座大山;曾经无数风雨和酷署严寒,依然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生活工作在天地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是一位忠厚老实,勤劳朴素的农民;

又是一位性格直爽,钻研技术的工人;

她诚信友善,尊老爱幼;

她敏事慎言,默默奉献;

她是一位雪域军人的家和避风的港湾,又是儿女们生活的依恋和摇篮。

此去经年,住所旁边一直屹立着一棵风骨铮铮的玉兰树,这便是她穿越时空的回望。有女芝兰,蕙质兰心,芝兰便是她的名字。她生长在陕西渭北白水县西固乡中文化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兄弟姐妹5人,她排行最小,父母都是忠厚老实的农民。父亲傅丙森,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思想进步,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1951年他带头送大儿子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6年他积极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並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和建国初,他利用农闲时间在当地陶瓷厂学技朮,当外差,打短工。他为人处事公道正派,乐善好施,在村上享有较高威望;母親操持家务,勤劳朴实,贤惠善良。

受家庭的熏陶,芝兰小时候就聪明好学,长着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她高小毕业,初中学习一年后因病就休学了。常言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农村妇女能做的针线活计,如缝补拆洗,织布纺线,耕种管收,家常饭菜等她仿效母亲和邻居的行动就学会了,可谓无师自通。她心灵手巧,不知何时跟谁学会了织毛衣,而且买了夲书,自学在毛衣上绣花、织字和图案,并教会了不少姐妹。还有农村婚丧嫁娶等礼仪她也是耳熟能详。

1958年,大跃进兴修水利的号角在农村吹响,为了引水灌溉良田,她积极报名参加村上的青年突击队,奔赴距家20多公里地的山区修筑“跃进渠“。她与兄弟姐妹们一起挖土方,拉架子车运沙石,从不畏劳累和艰苦环境。在住潮湿窑洞,经受风寒和军事化生活的磨炼中,由于年轻缺乏保暖经验,劳动两年多后不幸患上了关节炎,之后在总结评比中受到表彰奖励,还光荣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1960年,经亲朋介绍,她与蒲城县邻村一青年相识,经相互初步了解,便由双方老人确定了未婚关系。1961年8月,她的未婚夫在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响应祖国号召,弃学从戎,积极报名应征入伍。回家告诉她和家人后,她们全家都表示同意支持。从此,他(她)们长期分离,她在家乡一边劳动,一边苦苦等待:他奔赴祖国边疆雪域高原服役。两人相隔千山万水,每年只能用难得的书信交流,互报平安和思念。由于西藏交通和通信十分困难,加之他所在部队连年征战在荒无人烟的边境地区,长期钻山沟,住帐篷,居无定所。有时甚至一年只能通一两次信。特别是1962年和1963年,因部队执行中尼边界勘察警卫任务,接着又执行中印边境反击作战任务,一年内仅和家中通信一次,而且部队还要求保宻,不能在家信中谈及作战事。即使这样,但报纸上不时有中印交战的新闻,当时家乡有许多传言,有人说他已光荣,有的说他当了官已看不上她,让她另找对象等。一些亲朋好友经常来家中询问来信情况。面对此情,她不仅要承受精神上的思念之苦,还要作双方父母的安慰工作,逢年过节,就去男方家中看望老人,帮助老人洗衣作飯,排忧解难。不知偷偷哭了多少次,流了多少泪,写了多少封信,直到63年底接到一封回信后,全家焦虑情绪才有所缓解。为了照顾年迈的老人,她主动放弃参加农村社教等几次招工机会,并写信告诉在部队服役的未婚夫安心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一般农村女青年大部分20岁左右都结婚成家。即便是对象在部队的内地军人,有的服役两年后也可因事请假探亲或完婚。可西藏边防军人因交通困难,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只有在超期服役(即3年后)后才因特殊情况可个别请假。至于女方去部队探亲那更是了了无几,困难重重。就这样,一个桃李年华,胸怀理想和美好愿望的女青年,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盼望等待,等待她的未婚夫平安归来,盼望幸福生活梦想成真。这一等,一下等了六年,她已是25岁的大龄青年,已是连级干部的他,才第一次从部队探亲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有情人终成眷属。1966年,经部队组织批准,在双方老人和亲朋好友的祝贺见证下,芝兰和她的另一半,在家乡上王镇一个小飯馆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婚后一个多月,她爱人便假滿归队。1967年,她(他)们的大女儿出生,她在家一边参加集体劳动;一边孝敬公婆,抚育儿女。67年夏收时,她在碾麦场堆磊麦草,不幸被吊落的木杠杆(磊麦草用的杠杆断落,长约6米,重30多斤)轧伤头部,因失血过多昏迷,在医院抢救了一天一夜才苏醒过来,真是死里逃生。当时大女儿刚过百天,嗷嗷待哺。老人都已年过花甲,需人照看,多亏兄弟姐妹帮忙,料理家务,照管孩子;生产队左邻右舍送医慰问救治,才使家中渡过难关,她的伤情迅速康复,但仍因脑震荡留下了头痛的后遗症。此事发生后,父母不让告诉在西藏服役的儿子,怕影响他的工作。直到两年后她爱人第二次休假回家才知道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爱人在西藏边防部队服役20多年,他(她)们一家聚少离多,他先后回家6次,累计相聚一年多,共养育了四个儿女。那时西藏军队干部休假,规定在岗工作2至3年后才能轮休一次,假期90天。家属隨军因部队居无定所,1970年前无条件安排。因此,料理家务,孝敬老人,抚育儿女的重担大部分都落在军嫂一人身上。家中若有年轻父母照看孩子,军嫂负担还能减轻一些,若无人分担,那就困难重重。在城市生活的可能会好一些,在农村居住的更困难。那时农村一无托儿所幼儿园,二无设施完备的医院,且交通不便。军人家中老人的衣食住行,孩子的教育和吃喝拉撒睡等,全靠军嫂料理。她们管了老的管小的,忙了家中忙地里,计划吃的想穿的,春夏秋冬忙到头。恰似一颗永不生锈的螺絲钉,更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负重牛。

1972年,大儿子已两岁多,当时无人看管,她要下地劳动,就把儿子用绳拴在炕头,并在旁边备了些糖果等。结果儿子睡醒后拉肚子从炕上掉下来,将头摔破,差点酿成大祸。还有一次她因感冒咳嗽一个多月未愈,她抱着孩子曾在去看病的路上暈倒,后在三姐的扶助下得到救治。尽管她遇到无数病疼和困难,但从不告诉在雪域边关工作的爱人,而是自已默默的克服和坚持。当她爱人知情后问她时,她只笑着说了一句话:"都过去了,告诉你你也回不来”。话虽少,但情真意切,生动再现你守护在婴儿的摇蓝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1972年,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她被批准随军,从此不再下地劳作,家中生活有所好转。1974年,她联系了3个战友的家属,在战友们的多方帮助下,不远万里,行程28天,不辞劳苦带着两个孩子,沿川藏线进藏。一路上克服高山反应,泥石流,山体塌方等千难万险去部队探亲。试图为军队和西藏建设作出贡献,但由于心脏病的困扰和孩子上学问题无法解诀,在部队待了几个月后不得不返回家乡,继续过“牛郎织女”的生活。一个拖着病体,抚育四个孩子成长,同时照看老人的军嫂,需要付出多少心力、体力、财力和耐力?有谁计算过?无人知晓!而她却凭着一颗支持爱人戌边卫国的红心和非凡的毅力,支撑这个小家一片天平安度过15年。

1980年,她和孩子们随军去新疆部队生活,夲应安享丰衣足食的生活,休息养病。可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当几个孩子去学校上学读书时,她响应部队号召,积极参加部队修建营房搬运砖瓦的劳动,之后又去街道缝纫社工作。她干一行,爱一行,从不拈轻怕重,叫苦叫累,受到部队领导和家属们好评。

1982年,她随爱人由部队转业回到陕西农科院,先后在院后勤处幼儿园、陕西省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室和开发科工作。不论走到那里,她都能敬业爱岗,克服困难,埋头苦干。在幼儿园时,她视所有儿童为已出,管护孩子细緻周到;在玉米室工作时,她和同事们起早贪黑,一同下地,套袋授粉,记载试验,工作井井有条。一次有个玉米专家问她是那个学校毕业?她笑着回答是"家里蹲大学毕业",引得大家一片笑声。男同志有时搬麻袋,拉架子车,她也帮手帮脚,共同完成任务。在与大家相处中她一贯心平气和,低调作人,和谐共济。她从不惹事生非,评头论足。有的同志初次遇见她,感觉她清高,不苟言笑。实际上她是个表面冷淡,心底善良,颇有主见,不善言谈的人。一次单位一位职工找她爱人办事,提了好多礼品来家中,被她拒之门外,並要求去办公室谈公事。她爱人担任处级领导干部20多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连年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与她这个贤内助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她的四个孩子,在她言传身教和点滴影响下,两个20岁前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女儿15岁就考上军校。两个孩子获得硕士学位,一个获陕西省第六批学科带头人。孩子们都学有所成,自力自强,安居乐业。而且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忠于职守,务实敬业,诚信待人,奋发图强,在单位和同事中获得良好的口碑。

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使她积劳成疾,心力透支,病魔缠身,不幸英年早逝。

而玉兰花一直年年岁岁盛开,旦逢花香轻轻拍打我们的鼻息,亲人们仿佛又看到了那双明媚动人的大眼睛。

那双眼睛,那些故事,给亲友和孩子们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志恒:陕西蒲城人,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1961年入伍,在部队服役22年,历任班排长,干事,股长,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过藏北平叛,中印反击战和中尼边界勘察定界,多次受奖评五好战士。1982年转业到陕西农科院,后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作者:王志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王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