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方的冬天,是寒冷萧瑟的。在中卫市品卫文创园,赤色的火苗呼呼地窜出窑炉的烟口,操作间里“50后”传承人在抟土拉坯,“00后”在为陶器作画,火热的景象与这个季节形成鲜明对照。

样品间里,用黄河边的优质黏土烧制出来的一件件精美瓷器让人流连忘返。茶盏、酒杯、砂锅这些运用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的瓷器看似不够精致,但仔细端详却十分耐看,处处透露着大西北粗犷质朴、纯净明快的文化特征。

“这项技艺传承自中卫的黄河古瓷,是黄河母亲对这片土地的滋养与馈赠。”中卫市品卫文创园负责人姚思杰说,据《中卫县志》记载,上下河沿窑沟于明代初即出产粗陶日用器具。近年来,在沙坡头区境内先后发现了宣和林场汉代烧陶窑址、下河沿汉代砖瓦遗址、下河沿老窑沟元代瓷窑遗址,这些发现都说明,早在汉代,中卫的制陶业就已相当发达。

据介绍,中卫有储量达5000万吨的优质陶瓷黏土和丰富的釉色矿物原料。同时,制瓷所用的黄河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使得釉色变化丰富,同样的温度、烧制时间、制作工艺,出窑后的成品效果却不相同,有时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让制作者有种“开盲盒”的感觉。然而由于技术进步和机械化替代等因素,黄河古瓷这项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当地传统技艺,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

3年前,出于对黄河古瓷的喜爱和对传统手艺的珍视,曾经的自媒体人姚思杰创办了品卫文创园,决心传承黄河古瓷。为寻找传统手造工艺,他访遍了周边仍然健在的老手艺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93岁。根据记忆,将黄河古瓷的传统技艺逐一复原。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做黄河瓷,这项技艺可能就失传了。”姚思杰说,“但光有传承是不够的,我们广招年轻人加入,集思广益,在传承的同时积极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一名大四学生,也是一个‘00后’。去年,老一辈的传承人到我们学校给我们讲了黄河古瓷,我非常感兴趣,就加入了。”宁夏大学中卫校区学生李瑶说,“我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在作品上面作画,后续我会坚持传承黄河古瓷,也会尽我所能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小伙伴参与进来。”

当古老的技艺“邂逅”旅游,承载着古老民间技艺的黄河瓷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卫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是宁夏的文旅“流量明星”,将中卫传统的黄河古瓷技艺与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挖掘黄河瓷文化,用下河沿的泥料、黄河边的黄土釉料和黄河水,依照传统工艺,制作成朴拙深沉、绿色环保的黄河古瓷文创产品,可形成一个规模化的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6月初,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卫市代表团举行了以“来自母亲河的祝福”为主题的黄河古瓷专场推介会,品卫文创园与8个省市企业进行了“丰安渡”黄河古瓷品牌地区总代理签约。

“目前,我们的黄河古瓷产品已开发出创意花瓶、茶杯茶盏、笔筒、执壶等20余种品类,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人酷爱喝茶,来自这些地方的订单源源不断。”姚思杰说,游客在沙坡头景区踏沙观星后,来这里亲手烧制几件古瓷,在旅游中感受黄河文化的气息。

近几年来,中卫黄河古瓷频频亮相国内国际各种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场所并大放异彩。展出的黄河古瓷古色古香,继承了千百年的烧制工艺,并融合美术、书法、雕塑等传统优秀文化和民间技艺,收获了众多订单和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及代理签约。

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黄河古瓷是黄河文化遗产的富矿,是老祖宗留给中卫这片土地的宝贵遗产。中卫将继续挖掘黄河文化,接续千年窑火,让每个充满制瓷人心血和情怀的黄河古瓷延续发展,带给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自黄河母亲的祝福。图为宁大中卫校区学生李瑶为陶器作画。

▌来  源:《中卫日报》

声明:“中卫天天网”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内容外,其余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更正或删除。)

关注“中卫天天网”同城信息免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