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良渚在,我们就在,
文明就在,中华就在。
2024年12月24日晚,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指导,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办事处主办的六幕音诗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上演,这个关于“良渚第一发现人”的故事,让现场所有观众眼含热泪,在这堂生动的“文艺党课”中认知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价值。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旭东、傅巧玲,二级党委负责人和众多师生集体观剧,20名创新设计学院研究生和教师代表参与话剧合诵。施昕更先嫡孙施时英及其家人,120余名良渚街道和村社干部、居民自发集体观剧,重温这位“良渚发现人”的故事。
孙旭东在采访中谈到,今天我们在美院良渚校区,以话剧的形式,共同追忆五千年良渚文明的发现者施昕更,共同追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非常有意义。通过这一活动,践行美育理想,将党建、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坚定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培育创新能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更好地为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成朝晖致辞
成朝晖在致辞中表示,在美院通过讲述施昕生这位“美术生”的传奇人生,正是为年轻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艺党课。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见证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列入“世界遗产”的过程。秉承“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的理想,在盛世开启了“良渚校区——科艺商跨界融合”的国际创新设计集群的新设计征程。今天,我们相聚在良渚,观看六幕音诗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了解中华文明历劫不磨的故事,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更是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党建与学科融合新生态策略的有益探索与生动实践。
余杭区政协副主席、良渚街道党工委书记斯建刚致辞
斯建刚以《何以良渚,折桂相迎》为题致辞,介绍了良渚街道推出施昕更纪念馆及六幕音诗话剧的“一馆一剧”两张文化金名片,以期将施昕更视为一种探索精神、工作方法与人生价值。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40余名学生团队精彩演绎了这部话剧。与其呼应,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戚鸿峰发表了题为《让十九岁对话十九岁》的致辞,希望今天的年轻人都要共同作答“施昕更之问”,他们和施昕更先生隔着时光遥遥相望,又因五千年中华文明紧紧相连。
本剧总策划、浙江传媒学院原党委书记杨立平致辞
杨立平在发 言中说:“我们排演这台话剧的初心,一是回答,二是对话,三是传承,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让我们以一部话剧的微小力量,为良渚的文明之光增光添彩。”
《施昕更:良渚1937》剧照
12月24日,是个特别的日子:“ 1937年12月24日,日军分三路攻陷杭州,人间天堂堕入修罗地狱,这一天,杭州沦陷。” 这一天,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取得胜利的日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劫不磨,文明不灭。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通过这场特别的音诗话剧记住一个特别的良渚故事——《施昕更: 良渚1937》, 用心体会良渚这块实证五千年中华文明圣地的非凡意义。
第一课
作答“施昕更”之问
施昕更
演出开幕,数字人技术让施昕更开口说良渚话,让所有现场观众耳目一新。
施昕更说话的内容,源自他在1938年出版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他在序言中发出了这样振聋发聩的提问: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的开辟这广漠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呢?
演出开幕,通过数字人技术复原出的施昕更向观众发出提问
2023年6月13日,“浙江宣传”发表重磅文章《作答“施昕更之问”》。一个国家的历史文脉如何赓续传承?一个民族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长久以来,中国人对文明传承发展的思考从未停止。跨越80余年,拂去岁月尘土,我们再次通过“施昕更之问”,来感受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
在话剧演出当中,观众通过当年的纪实影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战火的可怖:1937年12月24日凌晨,日军分三路侵入杭州。次日起,日军全体士兵“自由行动”三天,烧杀抢掠,屠城开始,杭州一夜之间从“人间天堂”堕入万劫不复的“修罗地狱”。
杭州沦陷之日,有位良渚青年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痛别父母妻儿,逃离杭州,怀揣一卷书稿,那是被他视作比生命和家人更珍贵的事物。他的名字叫施昕更,他的家就住在良渚施家湾,而他却永远埋骨他乡。今天,他的发现却让良渚成为中国家乡。
关于话剧的创作初心,该剧总导演兼总编剧张海龙说:我们何尝不是一个个“施昕更”?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件事,又何尝不是在作答“施昕更之问”?五千年后,我们也将成为“良渚先民”,这就是我们今天使命与担当的源起,也是叙事的逻辑与初衷。
施昕更的故事,让大家真正理解了发掘守护文明的价值。
天地之间,我们都是有出处有历史的人。
第二课
五千年也许并不遥远
一梦醒来,已是五千年。
山河永久,白鹭仍如前。
六幕音诗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主题歌《一梦醒来》,此前已经在“良渚发布”公众号上震撼首发并广为传播。
五千年到底有多遥远?这是话剧当中提出的一个命题。回答是:如果按25年一代人来观察,5000年中间刚好站着200个人,他们可能是秦皇汉武,也可能是李白杜甫。我们只需找出那些灿若群星的文化座标即可穿越五千年。
山河永久,苕花胜雪,中国人对文明传承发展的思考与努力从未停止。良渚文化大走廊对应城西科创大走廊,贯穿着一根五千年文明发展轴。让所有人都能感知五千年也许并不遥远,就是我们创作这部话剧的初衷。”
从一个小人物切入,是讲故事的最好方式之一。作为良渚文化发现人的施昕更,其实也只是一个最普通的良渚居民。因为几块“亮而有光”的黑陶片,他敏锐地意识到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可能留存着远古的遗迹,由此叩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大门。
对于施昕更来说,五千年不过是他在田野考察时挖下的一铲;对中国来说,五千年是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敲下的一槌;对我们来说,五千年是中华文明饱经雪雨风霜却依旧荡气回肠山河壮丽的一梦。而在话剧中,所有年轻演员的自报家门更是让人荡气回肠,这正是爱国爱家乡的最好体现,充分说明了“满天星斗”的文化自信。
第三课
十九岁对话十九岁
夜色中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静默矗立,剧场内大幕开启如同时光之门打开,邀请现场观众进入特殊年代,充满着探知、希望与热血。
这部话剧的主创团队组建,可以说是一次跨界的大胆尝试。团队内绝大部分演员都是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在读学生,他们与传统的话剧表演并无直接关联,却以其独有的“专业”力量,为这部剧的策划、创作及演出贡献了神来之笔般的力量。
为何起用这样一支跨界的演员团队,该剧的执行总导演、舞台总监、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张晓燕道出原因:我们要从施昕更这个人物身上感受年轻的力量,我们要让舞台上的学生展现年轻的力量,我们要让剧场里的观众看见年轻的力量。本剧的主题之一,就是十九岁对话十九岁,就是让我们所有人“重新拾回久远的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施昕更进入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任自然科学部地质矿产组助理时,年仅19岁。而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中施昕更的扮演者李佳城,也是一名19岁的浙江传媒学院大二在读生。如何处理这样一个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李佳城感慨:我觉得19岁的我在和19岁的施昕更先生对话。为了演绎好这位和我不同年代的学者,我深入了解他的生平,找寻我和他身上的共同点,希望能通过这部话剧,让更多人认识施昕更,了解良渚文明发掘与留存的不易,让我们今年的年轻人更能体会肩上的使命与责任。讲好良渚故事,传播中华文明。让更多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一个良渚青年发现家乡、探源中华文明的故事。
良渚一直都在。
露珠干了,有再晶莹夺目的时候;
日头落了,有再照常升起的时候;
稻子割了,有再抽穗生长的时候;
鸟儿飞了,有再如约归来的时候。
——《施昕更:良渚1937》歌谣
来 源|创新设计学院
编 辑|陈舒婷
责 编|邱莉丽
审 核|方 舟 成朝晖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