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深圳理工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在第二十六届高交会上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继今年9月成立的细胞与基因技术研究院之后,深圳理工推出的又一创新型研究平台。未来农业研究院由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深圳理工合成生物学院讲席教授杨贞标担任院长,旨在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揭牌仪式现场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深圳理工合成生物学院讲席教授杨贞标接受读特新闻采访
未来农业研究院以合成生物学原理和先进制造科学方法为核心,致力于推动创新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院将专注于高产、低耗、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作物创新,如大豆、草莓等,同时探索微藻、浮萍等新型农作物品种及生产方式的开发与推广。“粮食安全是全球性问题,中国农业在种质资源、耕地有限、蛋白来源单一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杨贞标表示,“研究院将通过建设多个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发新一代颠覆性育种技术,研发新型植物蛋白来源和生产模式,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跨越式发展。”
多学科交叉赋能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全国综合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入局农业领域,依托多学科交叉优势,在智慧农业、绿色发展、生物育种和食品安全等多个前沿领域展开深度研究和技术攻关。
据统计,自2017年起,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在内的16家综合类高校或科研院所陆续布局现代农业领域。通过设立现代农业研究院、智慧农业研究中心等平台,这些机构正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仅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还通过培养新农科人才、开展高水平科研合作,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助力农业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农业加速向工程化、信息化方向转型,新型农业业态和模式不断涌现,高效、精准、绿色的生产方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农业。
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积极布局农业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成立生物农业研究院,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设立植物基因、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研究中心,为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哈尔滨工业大学聚焦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和基因编辑育种,通过现代农业研究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复旦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交叉科学联合中心,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和生态农业等领域深化协同创新。这些高校以学科交叉和创新实践为引领,不仅助力农业全产业链升级,还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来源: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