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听闻 “飞鸟撞机 25 年间造成了 40 次事故” 这样的数据,不少人心中或许会泛起一丝对飞行安全的担忧,甚至会质疑乘坐飞机是否依旧安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令人恐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飞行环境来看,商业客机巡航高度大多在 6000 米以上,而鸟类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 100 米至 300 米低空,能抵达客机巡航高度的鸟类少之又少,这就使得飞机在正常飞行阶段与飞鸟相遇的概率极低。飞鸟撞击事件主要集中在起飞和降落阶段,这也是机场方面全力防控的关键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应对这一潜在风险,机场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驱” 的手段多样且专业,驱鸟人配备各类装备,利用鸟类敏感的声光味等因素,全力驱赶机场周边鸟类,甚至训练猎鹰来守护空域。“躲” 的策略则体现了机场与飞行员之间的紧密配合,一旦发现鸟群踪迹,塔台与飞行员迅速联动,通过调整起降时间或飞行高度来避开危险。即便飞鸟与飞机 “狭路相逢”,飞机发动机也并非毫无防备,“扛” 的设计使其具备一定抵御小型鸟击的能力,并且飞行员会及时报告情况,根据实际评估决定后续飞行操作,最大程度保障飞行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 1990 年至 2015 年美国航空公司的数据,16 万余次飞鸟撞击事件中,仅有 0.25% 导致事故发生,这充分说明大部分飞鸟撞机情况并不会对飞机造成致命损伤,飞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安全完成飞行任务。所以,我们不必因飞鸟撞机这一潜在风险而对飞行安全过度焦虑,相信在先进的技术防范和完善的应急处置机制下,每一次飞行都能平安抵达目的地,让我们安心地踏上旅途,去追寻远方的风景与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