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生命时报消息:冬天手脚冰凉,是身体的自我保护。皮肤收到“寒冷信号”,会触发血管的收缩反应,血液优先流向更重要的心肺等器官,流向四肢血液则会减少。加之手、脚的脂肪较少,保温效果本身就比其它部位差,自然就会觉得手脚冰凉。这种情况通常是正常的,能在进入温暖的室内后减轻、消失。
手脚冰凉问题到底出在哪?
医生说手脚冰凉通常是正常的,并不等于身体就没有问题。有些人在温暖的室内,穿着厚厚棉鞋,依然暖不起来,甚至在被窝捂了一晚上的手脚,早起时还是冰凉。
从中医来看,手脚冰凉是一种闭证,所谓“闭”则不通,外感寒邪致肝脉受寒,气血不足,不能营养四肢。或素体阳气不足,不能温阳制约阴寒。
从西医来看,原因有五:一是穿得太少;二是神经末梢循环障碍;三是女性激素变化。有些女性手脚冰凉,多是激素变化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皮下血管收缩和血液流量减少所致;四是疾病因素,如雷诺病、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五是精神因素,如精神压力过大、心神不安、操心过度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倪伟表示,现代医学认为,手脚冰凉主要和心脏血管有很大关系。血液由心脏发出后,携带氧气到全身各部位,氧经过燃烧后产生热能,手脚才会温暖。如果心脏衰弱,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或体内血液量不够,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或血管中有阻塞,或发烧、感冒等都会影响大脑中枢神经,均可导致手脚冰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赵艳表示,肝郁也可导致手脚冰凉,肝主疏泄,肝郁气滞,气机运行不畅,气血就不能很好地在体内输布。就像热水管道被堵塞了,热能传输不过去。表现为手脚冰凉,但并不觉得冷,甚至脸上还红扑扑的。
临床上,手脚冰凉多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及贫血等,这些疾病使人体常处于低代谢状态,出现性欲下降、易衰老、须发早白、脱发、思维迟钝等。
这些办法可以帮你改善症状
排除疾病因素,不论天气冷热都会手脚冰凉是人体阳气虚弱或气血不足的表现。针对手脚冰凉,平时晒晒太阳就能达到保健的目的。
背部向来是中医养生的关键区域。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曹昺焱表示,后背属阳,背部的正中为“阳脉之海”,是总督一身阳气的督脉,督脉两侧是足太阳经的循行范围,养好背部,可固护阳气,保障身体健康,有助延年益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治医师刘杨表示,太阳是天然的阳气源,古人将晒太阳称为“天灸”——用天赐的热量为背部施灸,能大量补充阳气,疏通背部乃至全身的经络。
但晒太阳要注意方法,应在温度较高、日照较好的时间晒背,以达到温阳祛寒的作用。上午9-11点最为适宜,出门走走或趴在阳台晒背皆可,每次20分钟左右,每周1-2次为宜。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这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医生表示,除了晒晒背,手脚冰凉人群日常生活中有以下注意事项:
1.多运动、勤甩手:建议一早起来做做运动,健走是最佳选择,用比走路快、比跑步慢的速度,大步往前走,双手顺便甩一甩,走上30分钟,促进气血运行。冬季还可以通过慢跑、跳绳、太极拳、瑜伽等运动来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身体产生热量,让身体暖和起来。但是,冬季运动仍讲究闭藏,不出汗或微微汗出即可,切忌大汗淋漓;
2.饮食调护:冬季人们通常食欲旺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也较好,饮食中可适当加入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动物类食品。手脚冰凉之人平日煲汤时可加入少许温阳益气之品,如人参、肉桂、鹿茸,也可加入少量的补阴之品,如枸杞、桑葚,以防温补太过而生燥热;阳虚兼气虚者,可加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黄芪等健脾补气;
3.注意保暖防寒:注意保暖防寒,外套、帽子、手套、围巾、口罩等各种保暖“装备”都要齐全;
4.泡脚:睡觉前泡脚,38℃~40℃为宜,以全身感到发热、似出又未出汗最好,一般泡脚时间在15-30分钟为宜。也可加入艾叶、生姜,加强温经通络之效。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有腿部静脉血管病变、腿脚水肿的人,不建议泡脚,以免因血管扩张加重症状;
5、按摩手脚心:寒冷的时候,相互揉搓手脚心,可改善末梢循环,达到温暖手脚的效果。
极目新闻综合生命时报、北青网、中国中医药报、养生中国微信公众号
(来源:极目新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