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夏西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刘伯承【因病缺席】被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十大元帅中位列第四。
刘伯承一生足智多谋、战功卓著,不仅有着“军神”的美誉,毛泽东主席还评价他是“一条龙下凡”。朱德总司令称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陈毅元帅也曾赋诗盛赞他“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可是在刘伯承元帅心中,却唯有“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同志”这一称号已足矣。
刘伯承生于1892年,时值清末乱世,幼时曾就读私塾,也接受过新式教育,亲朋好友都希望他能举仕,以求光宗耀祖。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之时,刘伯承却毅然而决然地选择了从军之路。众人皆不解,他却剪掉辫子,慨然回答:"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刘伯承投身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之中。
在军中,刘伯承举止端正、操守有持、恶习不沾,又熟读《孙子》、《吴子》等兵书名著,被人盛赞为军中“菩萨”。再加上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很快便在军中崭露头角,赢得了“川中名将”的美誉。
但是,十余年的戎马倥偬、军阀混战,还是没有改变百姓于水火、国家于积弱的局面。这让刘伯承感到报国无门、救民无方,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彷徨之中。
这时候,刘伯承遇到了好友吴玉章,又结识了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人杨闇公。他们真诚地邀请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社会革命。可是刘伯承却拒绝了,他说:“一见旗帜就拜倒,觉得太不对了。因我对于各派都没有十分的研究,正拟极力研究,将来始能定其方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伯承将各种主义、各种学说进行了认真的对比,还跟随吴玉章先后到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实地考察共产主义运动。
在北京,他与中共北方局负责人赵世炎长谈,受益匪浅;在上海,又亲身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卅”运动;在广州还目睹了省港大罢工的壮举……
两年来的不断求索,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刘伯承深切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
1926年5月,在杨闇公、吴玉章的介绍下,刘伯承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也成为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纵观刘伯承的一生,他不揽权不恋位,不图名不居功,只甘心做一个普通的革命军人,一个不忘初心的布尔什维克。
1946年10月,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为了配合巨野方面的军事行动,调集三路大军,分别向嘉祥、巨野、濮阳方向大举进攻,企图在鲁西南地区彻底围歼刘邓大军。
刘邓大军依据避强击弱,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原则,立即向濮阳一带转移。在转移途中,刘伯承获悉国民党军一部由菏泽向鄄城孤军冒进,遂当机立断,发起了鄄城战役,在鄄城以南地区一举歼敌9000余人。
紧接着,刘伯承又指挥了历时4天的滑县战役,再次歼灭国民党军第104旅、保安第12纵队全部以及第125旅大部一共11800余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欲打通平汉线占领河北重镇邯郸的美梦。
在总结这两次战役的成功经验时,大家都称赞刘伯承用兵如神、屡战屡胜。可是他却反复强调说:“我们的胜利都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我们的部队正是因为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才能取得消灭敌人四个半旅的胜利。”
1947年6月8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河南安阳召开了庆功大会,晋冀鲁豫解放区党、政、军、群各界派出代表共同送给了刘伯承一面绣有“常胜将军”四个大字的横匾。刘伯承见状,婉言谢绝了这块横匾,并且谦虚地说:“大家说我是常胜将军,我实在是不敢当。不会是常胜,多数胜就不错了。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领导下,在后方人民的帮助下,我们尽了自己的责任,我只是人民的勤务员。是党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贪天之功’,没有人民给吃、给穿,军队就不能打仗。”
1947年8月28日,刘邓大军六纵一部攻克新集,解放了河南经扶县城,重新组建了县委和县政府,任命晋冀鲁豫野战军民运部长穰明德为县委书记,刘名榜为县长,并派了一批得力干部,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打开局面,迅速与当地群众建立联系,建立和巩固根据地。
在成立县委和县政府时,有许多人提出,“经扶”二字是国民党将领刘峙的字,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象征,是压在人民群众头上的一座大山。现在,全县建立了革命政权,经扶县这个名字就应该从地图上抹去。
于是,县委、县政府立即就改用什么县名的问题去征求大家的意见。有的人说叫“焕先县”【吴焕先,新县人,革命烈士】,有的人说叫“泽民县”【沈泽民,原鄂豫皖省委书记,革命烈士】,也有的人说应该叫“伯承县”。最后,大家一致建议,决定将“经扶县”改名为“伯承县”。
12月初,县委书记穰明德向刘伯承汇报了县委准备把经扶县改为伯承县的意见。刘伯承听后立即表示,改县名的意见好,但是坚决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作县名,并且说:“还是不要以人名作地名。”接着,刘伯承又提议说:“这个县的县城叫新集镇,现在解放了,人民建立了自己的新政府,开始了新的生活,也意味着人民获得了新生。还是叫新县吧!”
新县这一意味着新政府、新生活的名字也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他亲自签批了更名报告。于是,新县县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12月30日,河南省经扶县在陈店乡王湾召开了全县首次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更改县名的决议,将经扶县更名为新县。
刘伯承早年曾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校,是“科班出身”的元帅,他深知部队军事人才的培养和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性。
1950年6月,刘伯承在得知中央军委决定建设陆军大学的消息后,基于“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的认识,主动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信,言辞恳切地要求辞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和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自告奋勇去办军校。毛泽东主席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从此,刘伯承离开军旅,投身军校,又开始担负起了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重任。
这时候,刘伯承已近花甲之年,然而,他仍然以“昼夜不息”的精神,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亲自培训师资、撰写审定和翻译教材、制军语、写条令。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军事学院陆续创立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情报等系,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日臻完善,使一大批刚从战场上成长起来的“泥腿子”将军得到了正规军事课程的淬炼,为新生的共和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既有实战经验又富理论素养的德才兼备的高、中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为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上世纪50年代,苏联在编写《大百科全书》时,在“刘伯承”条目下这样写道:“刘伯承,四川开县人,革命军事家……”当有关部门拿着这份初稿去征询刘伯承的意见时,他拿起笔,毫不犹豫地把“革命军事家”改成“革命军人”。刘伯承说:“不要说自己是军事家,我们都是在毛主席军事思想指导之下,才打了胜仗的,是靠了许多革命军人英勇奋斗才取得胜利的。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革命军人。”
1986年10月,刘伯承元帅在京逝世。遵照他的遗嘱,刘帅的子女将他的灵骨安放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将军岭的第一个129步台阶处。原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元帅作七律诗《悼刘伯承元帅》:
日暮噩耗遍京城,泪雨蒙蒙天地倾;
垂首山川思栋梁,举目九天觅帅星。
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
涂就七言染素绢,十万军帐哭刘公"。
从此,八路军一二九师的老师长生前心系太行山,逝后魂归将军岭,世世代代同老区人民在一起。
特别声明 | 文章中含有个人观点;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