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把山和水和盘托出

我只是一介傲慢的渔夫

海边长成的假书生

让海和波浪知道心事

——沈舜欣《尸骨十三行》(节选)

“行走在大海上的村庄”——隅于福建漳州东山岛东南突出部、东海和南海交汇处的澳角村,三面临海。

在很长很长一段岁月里,出海打渔是澳角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沈舜欣就是海生浪长的渔家后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单一,收益难测。曾经的澳角村,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煤油灯点不起。生存是澳角村人首先要考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9年,初中一毕业,沈舜欣就从重病的父亲手中接过了桨。面对茫然未知的大海,他不是不害怕;对于求学,对于写诗,他的心里还燃烧着渴望。但为了家计,他只能选择早早担上重担。

孩儿我呀没有任何怨言

尽管航程艰险而无终止

尽管肩上的担子是那么的沉重

因为我是海生浪长的渔家后代

懂得这是生命中最伟大最甜蜜的负担

——《渔荷》(节选)

(沈舜欣作于199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上生活,远比他想象的更艰苦。首先,能不能待得住就是个巨大的挑战。年少的沈舜欣曾跪在船头,虔诚许愿:让自己十年之内“不晕船”

为了身后的家人,艰险漂泊的赶海生活,沈舜欣坚持下来了。在大风大浪的洗礼中,他成长为彼时东山最年轻的船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海的时候,沈舜欣也不会忘了诗。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一想到好词句,沈舜欣就会马上记下。那些流于笔端的诗句,可以说是澳角渔民海上生活的倒影。

抬头仰望的星辰,赶海人的躁动,于风浪中搏生路……字里行间,他对生活的渴望与超越奔涌而出。

骨骼生长的方式

在一场风暴后重新焊接

而我扶着残体

一次又一次试图接近渔夫的真相

——沈舜欣《尸骨十三行》(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经风浪的沈船长再回到岸上后,澳角村也经历时代的“重新焊接”。在《听见这片海》中,澳角已崭新之姿亮相——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海产品加工、电商微商和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协同发展的“最美渔村”

沈舜欣和与他有着同样经历的澳角诗人们,终于可以从浪涛里抽身,可以聚在一起论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海给了我讨生活的源泉,也让我捕捞出诗意。”许海钦,第一代澳角诗人中的一员,将诗歌视作生命灯塔。

2005年,他集结了包括沈舜欣在内的18位渔村诗人,成立了“渔家诗社”。上至八旬老人,下到稚童,大家拿起笔,写下澳角生活,抒发他们对家乡和大海的深深眷恋。

几年后,澳角小学成立“小海燕”诗社,“渔家诗社”的成员自愿担起了孩子们的校外辅导老师,护育诗歌的种子茁壮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树上看见了

海上的风是蓝色的吗

海上的风是什么味道

我用手捏住了风

——《我用手捏住了风》林灿泽(9岁)

不用去远方,家门口的这片海就是他们的远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 陈亦阳

主编 | 张素桂

监制 | 王丽明

读完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