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等重要版面,开辟“改革增动力 发展添活力”专栏,聚焦“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从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刊发系列述评,解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

1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摘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当前,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让更多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国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增强。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坚实支撑,数字经济是重要驱动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接下来将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同时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我国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重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优环境,健全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拓空间,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夯基础,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新时代中国必将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12月4日第4版

作者:丁怡婷 、韩 鑫、刘温馨

2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摘要: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就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作出部署。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一张蓝图绘到底。战略规划登高望远,国家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各地区各部门抓落实,各领域政策协同发力,共绘高质量发展长卷。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健全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全国一盘棋,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12月5日第1版

作者:曲哲涵、寇江泽

3 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摘要: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2%,1.5亿农业转移人口平稳有序进城落户。今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6,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几亿农民整体迈入现代化,会释放巨大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乡村市场,生机勃勃。从“村BA”到“村超”,再到“村咖”,各地乡村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专家表示,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将有助于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让农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逐步赶上来。

聚人才、聚资金,我国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同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推进社保城乡统筹、有序衔接。数据显示,到2025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将超过1500万人。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惠及更多乡村,各地扎实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持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专家指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各地创新举措,通过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持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蓝图已经绘就,一幅城乡并肩前行、美美与共的画卷正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12月6日第2版

作者:常 钦、郁静娴

4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持续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为经济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

本文围绕高水平对外开放,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外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开放布局拓展发展空间等三个方面展开,全面展现各地区各部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生动实践。

开放立潮头,扬帆再启航。面对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更加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12月7日第1版

作者:欧阳洁、罗珊珊

5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具体要求。

着眼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深入推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面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更有力度的改革举措持续聚焦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民生底线兜得更牢;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以“一老一幼”为重点不断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配套改革措施日益完善……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政策措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12月8日第1版

作者:杨彦帆、申少铁、邱超奕

6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阔步前行。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支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根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结合美丽中国建设新的实践不断健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绿色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健全完善各项基础制度,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法治保障,切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作用

高品质生态环境是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走向质变。

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重点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将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5日第1版

作者:冯华、寇江泽、董丝雨、刘晓宇、张驰、刘新吾、李蕊、程焕、游仪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