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今大家流行的是「只要你能吃苦,这辈子就有吃不完的苦」。
似乎「吃苦无用论」越来越盛行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难道吃苦真的没有用了吗?
本文就从3大维度,带大家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
01
确实啊,大家不难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吃苦」真的好像越来越「无用」了。
但其实并非吃苦无用,而是苦分为两种,一种是「消耗型」的苦,另外一种是「收获型」的苦。
- 消耗型的苦,是指你耗费再多体力,花费再多的时间,也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和进步的苦;收获型的苦,是指你在吃苦的过程中,不断有收获,还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苦。
心理学家张德芬也曾将“苦”分为两种,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苦」,这种苦越吃越麻木,越吃越浑浑噩噩,有百害而无一利;
还有一种是「有觉知的苦」,这种苦能让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的短板,并加以完善,这种苦吃多了,能改变你的命运,扭转你的人生。
但不管怎么说,「消耗型的苦」也好,「无知无明的苦」也罢,都是「低级的苦」;「收获型的苦」也好,「有觉知的苦」也罢,都是「高级的苦」。
你选择吃什么样的苦,决定了你赚钱的层次,更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只可惜,大部分人都在吃「低级的苦」,真正的高手都在吃「高级的苦」。
吃低级的苦,尤其是吃体力的苦,往往干的是「最累的活」,可挣却是「最少的钱」。
最关键的是,大部分人,好像除了吃体力的苦,也吃不了什么其他的苦。
可是殊不知,体力的苦恰恰正是最低级的苦。
很令人扎心的一句话是,如果你吃不了读书的苦,就必须要吃生活的苦。
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新名词叫:working poor。指的是那些整日奔波操劳、辛苦卖力气,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他们就像一头拉磨的驴,干着比所有人都累的活,却挣着微薄的薪资,勉强度日,只能在原地麻木地打转。
这个词如今又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叫「牛马」。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曾提出一个概念,叫「老鼠赛跑陷阱」。
- 困在装了滚轮的铁笼子里的老鼠,拼命地蹬腿,除了让铁笼子飞速地、轰隆隆地旋转外,实际上并没有前进一步,永远都不可能跑出铁笼子。
有多人就像这铁笼里的老鼠一样,在做这种低效的、毫无用处的努力,吃这种低级的、没有任何价值的苦?困在自己悲惨命运的牢笼里怎么也出不来?
02
稻盛和夫说,吃苦真正的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几种苦,一般人还真吃不了:
- 独立思考,吃脑力的苦;
- 忍耐克制,吃自律的苦;
- 读书深造,吃学习的苦;
- 点头哈腰,吃尊严的苦。
可恰恰是这4种高级的苦,把人真正拉开了差距,分开了层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