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带有“智驾”功能的问界M9的座驾后,在开长途走上高速高路后,往往都会打开“智驾”功能,让车进入自动驾驶模式。这时,开车的注意力就可以不用那么集中,有时甚至可以看一看手机,回复一些短信等。最近,我又开车出了一趟长途,博士生抢着要帮我开车,我说,这车我已通过它的智驾学习与考试,由我来开可以激活智驾功能,还是我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了高速收费站,进入上高速的匝道,智驾功能已打开,我给大家演示并讲解了智驾的情况,上了高速主路,进入平稳运行状态,大家的注意力也就慢慢从看车的自动驾驶转移开来,聊一些其它工作上的事。

在智驾状态,车会自动根据不同车道的车流状况,转换车道,在转换车道前,语音系统会告知转换车道,同时也会自动开启转向灯,并完成转换车道后自动关闭转向灯。汽车自动驾驶,平稳地切换了几次车道这样的动作后,大家也开始习以为常。又一次要切换车道,突然,车在自动驾驶的状态下,急速切回原来车道,车发生剧烈摇晃,我从到后镜中发现,一部大车急速从我们行驶的车道后方接近,大车应采用了急刹车,还好没有发生追尾事故,大车连续按响高音喇叭,表示抗议。我能理解大车司机愤怒,已打转向灯要转换车道了,车已转换了一半,为什么要退回来,逼着大车急加速后再急刹车。

车上的人刚才都“吓了一跳”,觉得这智驾,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存在问题,若后面的车刹车不及时,就会发生重大行车事故。从安全事故的类型上,这应算最低等级的差一点事故(Near miss),若这样的事多了,必然就会发生让人受伤事故,有人从安全事故规律上统计,发生5000~10000起Near miss 事故,就会导致一起死亡事件。而要减少死亡事件,首先要尽量减少Near miss 这样还没有真正发生事故的事件。

冷静下来,我们就开始考虑这智驾车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它的控制逻辑是什么?由于大家都相信了智驾,正常运行时也就没有认真观察,事后对事故的复盘信息可能存在一些遗漏,大致的情况应该是:智驾车要自动切换到左侧的快车道,左侧的快车道上相对车也少。发出转向灯信号并按流程进入自动转向程序,车向左侧车道转向。原来后面跟的大车,看到我们前车打开转向灯,并开始转向左侧,司机认为我们很快移开而清出车道,故开始加速向前。而车顶上的后视激光雷达发现后部有车辆快速接近,再加上车辆已处于转向过程中,车辆的行车方向与车道形成一定的角度,从而难以判断后方的车是哪一条车道,智驾采用了相对比较安全的保护模式,立即停止换车道,最快速退回原车道的运行模式,在国速上车速高达120公里,快速退回原车道造成车辆急剧摇晃,又档住了后面想超车车道。

若是我来驾驶,我已转换了一半的车道,后面的车急速冲上来,我会毫不犹豫地加速离开原来的车道。我能这样做,是因为我会从倒后镜中,相对比较精确地判断后面加速的车,它要走哪一条车道。也许目前的智驾检测系统还难以做出这样的精确判断,特别是处于已跨线的状态。若能做出这样精确的判断,加速逃离应是最好的选择,但不能精确判断,停止换车道,退回原来车道,应是最安全的自我保护模式,退一步讲,即使发生事故,也是后面的车,刹车不及时的追尾事故,事故的责任在后方的车。

目前道路上行驶的电动车,智驾车越来越多,这些车处于智驾模式的状态也会不断增加。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应存在差异,若能对这些智驾车的控制逻辑与运行模式有一定了解,能避免一些事故发生。

一个具有智驾功能的车,它目前处于驾驶员操作状态,还是智驾状态,据说有些车型有标志,而大部分的车型是没有标志的。以后是不是要强制性的规定,智驾车处理智驾状态时,车顶要有一个指示灯提醒周围的车?若有标志,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我现在知道,它在自动变车道时,不要高速接近它,以防它误判而引发事故。以前的交通法规明确规定,开车时不允许打电话。但目前新车上都有蓝牙免提功能,打电话了也看不清楚,也难以有判罚依据,目前这法规只能变为开车时不能一边开车,一边用一只手将手机放在耳边打电话,若真是这样,这不允许打电话的法规就要作相应的调整。

同样不能看,也不能发短信,微信等。随着智能车的发展与普及,目前车处于智驾状态时,司机基本上不用全神贯注的状态,看手机的微信,发短信等应不受影响,有夸张的短视频,车在自动驾驶,司机在呼呼大睡,为了让车知道司机还在驾驶状态,用一条布条将司机手臂吊在方向盘上。旧的交通安全法规不调整,如何对这些现象进行处罚?

人类进入了一个AI变化发展时期,新技术,新用途,新理念又会存在一个暴发式的增长涌现期。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方式,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了解时代发展变化的脉搏,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同样,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部门,也要与时俱进,对旧的法律法规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技术,新的要求。

本文来自汪晓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146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