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1月8日,一个举国悲痛的日子,陪伴了党,陪伴了人民,陪伴了新中国几十载光阴的周总理溘然长逝。全国人民在广播里听到了这个惊天噩耗,纷纷泣不成声。
当天下午,中央紧急召开了一场会议,表达对总理逝世的痛心与哀悼外,也对治丧事宜做出了细致安排。
其中,周总理临终前要见的最后一个人邬吉成,被任命为治丧活动期间的安全组负责人。
邬吉成是何许人也?与周总理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追悼会那天又发生了什么事,成为其一生的谜题?
周总理病逝前召见邬吉成
1976年1月2日这一天的夜晚,305医院里的一间病房里,周总理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昏迷的时间已经大于醒来的时间,俨然处于弥留之际。
自1972年初毛主席重病需要静养后,治国理政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周总理身上。
周总理
他每天夙兴夜寐,不敢有一丝懈怠,经常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不休息。因为他面对的不仅是主席的托付,更有全国人民的期望!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放到谁身上都受不了。没多久,周总理也病倒了,经常便血,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医生三番五次告诫、催促他去医院检查和治疗,但周总理总是找借口推辞过去,一心想着多解决一些问题,尽可能再为国为民多做些事。
到了5月18日,周总理终究不堪重负,被紧急送往医院。经检查,竟是久坐工作引起的膀胱癌。
尽管经过多次手术,癌症暂时得到了控制。却不料,总理的肝脏旁又被发现了一个较大的肿瘤。
周总理
对此,医生和工作人员百般劝说,希望他卸下肩上的担子,好好接受治疗。但总理不以为然,继续忘我的工作着。结果自然是病情日益加重,最终久住医院。
时间一晃来到1976年1月2日。
这天中午总理醒来时,突然用含混而微弱的声音叫来护士,口齿不清地说道:
“找wu……”。
身旁的看护人员都不理解总理的意思,只是顺着发音推测道应该是一位姓吴的人,比如总理值班室主任吴庆彤。
看护人员小心翼翼开口询问,然而说不出话的总理只能用神情来否定这个名字。或许是心情急迫,他努力聚集起一丝力量来,终于多说了几个字:
“钓鱼台的wu”。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总理要见的人,是负责钓鱼台工作的邬吉成。
邬吉成
得到总理的确认后,总理的卫士长张树迎立马打给邬吉成:
“总理要见你!立马到305医院来!”。
邬吉成听出张树迎语气里的急迫,立刻联想到周总理的身体情况。他一刻也不敢耽搁,叫上司机火速赶往医院。
可惜此时,总理已经再度陷入昏睡之中。万般无奈,邬吉成只能满心焦急的,在医院楼道里不停踱步等待。
身边的人见天色太晚,便劝说他回去。离开前,邬吉成不放心地走到病房外,透过窗户看着病床上消瘦的周总理,他思绪不禁回到了过去。
周总理病逝成邬吉成一生遗憾
邬吉成于1927年出生在山西省神池县一个贫困小山村,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11岁那年四处流浪时,被一位八路军战士相救。
由于儿时曾被收养他的叔叔虐待,经常挨饿受冻、吃不上一顿热饭。所以当听说红军可以吃雪白的面粉后,邬吉成迫不及待投身部队,开启了长达40多年的军旅生涯,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他在军旅期间当过勤务兵、司号员、前线战士,可谓身经百战。
1945年的春天,中共七大即将召开,中央保卫部门为了加强保卫工作,决定从部队里抽调了一批能力过硬的战士加强警卫力量。
而凭借在抗日战场上立下的汗马功劳,邬吉成从一众战士中脱颖而出,被调入延安,给中央一众重要领导人担任警卫员,守卫他们的安全。
图右为邬吉成
时隔这么多年,邬吉成仍然记得第一次见周总理的那个上午。
那是邬吉成当上警卫员后,站的第一班岗。当时他就站在周总理的院子外,挎着盒子枪,握着大刀,站得笔直。
或许是前一夜太过激动紧张,没能休息好。邬吉成竟渐渐生出睡意,不知不觉间就靠在水井边睡着了。
不料就在此时,周总理回来了。
听见响动,邬吉成瞬间惊醒过来,看着眼前的陌生面孔,从未见过周总理的他怔愣了好一会儿,不知该不该阻拦。
好在注意到对方不凡的气场,身上穿着的罕见皮夹克,和身后跟着的两名卫士后,邬吉成立马猜出了来人的身份,决定放行。
后来,随着相处、了解的加深,邬吉成为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他记得周总理总是一副谦和待人的样子,身边人犯了错误,也温和耐心地劝诫。他打心底对周总理充满了敬佩。
在延安守卫周总理的那段时光,是邬吉成一生非常珍贵的记忆,同样也是历史埋下的一个小小的伏笔。
建国后,经验丰富的邬吉成出任毛主席的随身警卫员,后来还被提拔为中央警卫团副团长,长期从事中央核心警卫和高层外宾的警卫工作,与周总理的联系自然而然趋于平淡。
所以,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总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竟会呼喊他的名字。
只可惜,邬吉成等候了很久很久,却没能听到总理的只言片语,也不清楚总理召他来的用意。这也成为邬吉成生命里最大的遗憾。
追悼会的紧急情况
1976年1月8日下午,在集体对周总理的遗像鞠躬默哀后,党中央正式成立治丧办公室,对总理的身后事进行了详细安排。包括将于1月12日至14日,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举行吊唁仪式。
为了确保追悼会万无一失,邬吉成被任命为治丧活动期间安全组的负责人,领导警卫处紧锣密鼓部署起警卫工作。
期间,治丧委员会主任汪东兴突然叫来邬吉成,神情严肃的指示说:
“葬礼当天做好准备,主席随时可能会来。”
汪东兴
邬吉成闻言脸色一变,高度紧张起来,连忙加大了警卫力度。
事实上,包括邬吉成等治丧工作人员在内,几乎所有人都翘首期盼着,主席能够参加追悼会。毕竟半个月之前,他还接见了尼克松的女儿女婿。
然而事与愿违,追悼会举办当天,汪东兴曾数次推延吊唁仪式。可十分钟、二十分钟过去,大家心心念念的毛主席始终没有出现。
周总理追悼会
主席的缺席,令大家倍感遗憾。但倘若了解其中内情,无疑又会为之心伤。
要知道,在长达几十年的中国革命的历史中,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位伟人不仅仅是革命事业的合作伙伴,更是相交一生的挚友。
他们携手经历过一次次危机,共同赢得了一场场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一块块地添砖加瓦。两人的友谊情比金坚。
1972年得知周总理身患癌症后,毛主席是痛心不已。尽管受严重白内障影响,主席已经接近失明,但他却要求工作人员时刻汇报总理的病情报告。
得知总理需要开刀治疗,他担忧得寝食难安;知晓第一次手术顺利结束,他才长长舒了口气。可谓时时刻刻牵挂着总理的情况。
后来的一次人大会议上,毛主席还特别叮嘱邓小平:政府工作报告应该尽量缩减,别让总理站得太久。
主席冥冥中已经感觉到,这位昔日的故人,他最亲密的革命战友,就要在不久以后告别他了。
1976年1月5日,305医院给总理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可惜的是,主席当时身体状况也非常差,只能躺在床上靠管道摄取流食,根本无法下床走路。
1976年1月8日腊八节,周总理与世长辞。主席虽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沉默着一动不动,眼里缓缓流下眼泪来,心中满是惋惜和痛苦,直到泪水枯竭。
当天下午,关于总理治丧和追悼会的文件被送到主席的住处。主席依旧保持着之前的姿势,一动不动地沉默着,心中充满着无限凄凉于痛苦。
旁边的工作人员心里深知主席和总理之间的革命友谊,也明白主席心里对出席总总理追悼会的盼望,于是他问道:您不出席总理的追悼会了吗?
主席转过头来,眼里满是悲痛,他轻轻拍拍自己的腿,长叹道:
“我也走不动了”。
当时,看着形销骨立、痛苦不已的主席,旁边的工作人员潸然泪下,痛恨自己不该问这个问题。
主席艰难地拿起他一直在使用的红笔,在送审的文件上画了一个圈,寄托他的全部深情厚意。
十里长街送总理
当周总理的遗体从医院移送“八宝山”火化时,担任警卫工作负责人的邬吉成,也搭乘汽车跟在灵车后面。
透过车窗,看着街道两旁的沿途群众,邬吉成心中满是感动。
数十里长街,沿途群众自动形成送殡队伍,大家争先恐后想送总理最后一程,却又自发维持着秩序,生怕打扰总理的安宁。
灵车所到之处,压抑的哭声连绵不绝,气氛悲痛至极。
总理追悼会的消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都集合起来,自发组织了各种悼念活动,深切缅怀周总理。
天安门广场中央镌刻有周总理手书碑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更是成为人民群众追悼、怀念他的主要场地。
短短几天内,纪念碑周围就摆满了花圈,四面松墙上也都缀满了白花,大家以此寄托哀思。
总理生前一直有一个愿望,同时也是他的遗嘱,就是将骨灰撒到中国的江河湖海,他想仔细看看自己生前守护的祖国江山。
出于对周总理的重视,播撒骨灰的任务,将由时任空军政治委员的张廷发亲自落实执行。
张廷发自感责任重大,满怀崇敬之心,将流程安排得一丝不苟。眼看万事俱备,不料却临门一脚踩了刹车。
原来,尽管寒冬时节天黑得早,天安门广场上和长安街上却依然挤满了人群,大家眼含热泪痴痴望着大会堂的方向,都想多陪总理一会儿。
对于民众的表现,张廷发既感同身受,却又为之苦恼。毕竟人流如此密集,运送总理骨灰的车辆,显然难以通行。如果贸然露面,刺激到公众情绪,还可能引发什么混乱或事故。
苦恼之下,张廷发连忙找到邬吉成商议对策。
经过一番讨论,邬吉成急忙从北京市公安局和北京卫戍部队增调了一批人员,加强警备力度,护卫车辆顺利驶离。直到周总理的骨灰被安全送上飞机后,才撤销警戒。
与此同时,天安门前悼念的人群,也陆续有序散去。邬吉成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
得益于前来吊唁的群众遵守规则,警卫部队严格巡逻。周总理的追悼会最终圆满画下句号。
源于对世界和平,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帮助与指引,周总理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包括在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的讲话等,深刻地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对当代世界局势的缓和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因此在总理逝世后,130多个国家和政党的领导人都为此感到惋惜,先后发来唁电和唁函,向周总理表达了深深的哀悼,同时肯定了周总理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联合国也专门降下半旗,向这位东方的伟人表达了无比崇高的敬意。
1976年是中国最悲痛的一年,也是我党损失最严重的一年。这一年,唐山大地震夺走了24万人的生命,人们也永远失去了周总理,朱老总和毛主席。
斯人已逝,但他们留给了世人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为中国、为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那团火,他们时刻激荡着的革命友谊,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