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刻开始,中国人民进口外国‘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余秋里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顶着“贫油国”的帽子,1959年,石油工人王进喜前往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到北京后,他坐公交时看着每辆公交都顶着煤气包,心里十分愧疚。
王进喜学习
随后王进喜喊出了那句世人皆知的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宁愿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庆油田”。
周总理
石油一直以来都是工业进程中的必需品,被称为“流动的液体黄金”,而此时的中国刚刚成立,整个社会百废待兴,想要完成加快工业进程,石油是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
一、毛主席:余秋里这个同志我了解
余秋里接到任命后,有些彷徨,石油部门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部门,他怕自己做不好,耽误了国家建设,得知他的忧虑,周总理汇报给毛主席,毛主席得知此事,在中南海约见余秋里。
顶着煤包的公交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开始给予国家建设,商讨决定筹备五年计划,经过商量讨论决定,1955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开始实施,尽管五年计划是55年人大会议上通过的,但早在1953年计划便开始实施。
余秋里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结束,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得很不错,无论是钢铁、煤炭、粮食等必需品的产量都超额完成任务,可石油方面却是其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
当时中国石油总产146万吨,距离五年计划里定下的目标差了200多万吨,而当时新中国工业发展需要将近500多万吨石油,为此,中国每年从外国进口石油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此时中国经济刚刚复苏,进口石油这一块就让中国经济捉襟见肘。
考虑到石油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毛主席先是找来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探讨中国到底是不是一个“贫油国”,此时国家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这些离开石油就不转了。
石油一线
尽管当时中国的石油还没打破现状,开发出来,但李四光部长依照数十年的地质经验告诉毛主席:“我们国家地下蕴藏着大量石油,开采出来,足以自给自足”。
事实确实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石油工业部正式成立,周总理找来将这个重任交给李聚奎将军,接到命令后,他毫无怨言,脱下军装,投身石油工业部,李聚奎将军搞后勤是一把好手。
接管石油部门也很快就打开局面,带领地质学家、科学家四处奔走,成功发现克玛拉依油田,中国的石油产量一下得到很大的提升,但依旧不能满足当时的实际需求。
毛主席和周总理考虑再三决定换一个人打破当前局面,周总理左思右想,提出将余秋里调到石油工业部出任部长,听到余秋里,毛主席眼前一亮:“可以,余秋里这个同志我了解”。
毛主席接见李聚奎
1958年2月1日,全国人大召开前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给老部下李聚奎打去电话:“聚奎啊,组织现在对你有别的安排,想把你调到总后当政委,让余秋里与你对调一下”。
此次调走是他没想到的,但他身为一个老红军,几十年的从军让他第一时间回答:“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服从组织的安排”,就这样李聚奎将军离开了蒸蒸日上的石油行业。
二、接受毛主席教诲
1958年2月,余秋里接到通知来中南海丰泽园,他刚坐下,毛主席就从屋外进来,余秋里立马起身给毛主席敬军礼,毛主席招呼他坐下,随后问起他的近况:“总理提议让你当石油部长,为什么拒绝,你心里有什么顾虑?”
余秋里听闻说自己从没想过干工业,他自己干不好,军中那么多比我强的人,您可以选其他人,毛主席听闻并没有回答,而是问他别的问题:“你今年多大了?”
余秋里:“今年43岁”,毛主席一听:“43岁,还年轻,儿童团吗!”听到毛主席打趣自己,余秋里放下拘束笑了起来,毛主席见状立马严肃起来:“我们熟悉的东西马上就要停滞下来,不熟悉的东西逼着我们去熟悉、去了解,必须深入了解并拿下我们不懂的东西”。
“知识是从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打仗也是,搞经济、搞建设同样如此”,余秋里听后受益匪浅,看着他这身军装,开玩笑的问道:“你是不是不舍得这身军装啊”,余秋里一听连忙解释不是。
谈到最后,毛主席说道:“李聚奎是个好同志,任劳任怨,但他年纪有些大了,你还年轻,你们对调一下,缺人、缺干部就提,可以指名要,军以上的干部,你随便选”。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问参会同志:“余秋里这个同志怎样?我想让他出任石油部部长,你们看行不行”,有人听闻回答道:“他恐怕有点嫩,干不好”,毛主席听闻:“嫩点好,不要紧,可以学、可以锻炼,实践出真知”。
三、脱掉“贫油国的帽子”
余秋里扛起寻找石油的重任后,立刻走马上任,将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1958年,余秋里的“第一战”在四川打响,四川勘测点多次发现地底下有原油,听到这个消息,余秋里兴奋不已,难道“四川是个金娃娃?”
找到线索后,石油部将重点放在四川,进行勘探大作战,三个月的时间,一共打下37口油井,大部分都出了原油,但油量不高,仅仅喷发了两三天就干涸了,这种情况叫“缝隙藏油”,不能解决我国目前的困境。
为此,余秋里有些困惑到底如何走出困境,他开始翻阅查看石油方面的资料书籍,恶补知识,为此他直接找到地质专家李四光,余秋里说出这个让他吃了不少苦头的古怪油层,焦急请教李四光部长。
“李部长,你给我交个底,如今西部打不出油田来,转战东部地区能开采出油田吗?”听完余秋里的话,李四光非常镇定地从柜子里拿出一张地图,开始讲解起来。
“国内谣传中国是一个贫油国,那是一个阴谋,是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发展,怕中国开采出石油不进口外国石油,外国的油就卖不出去了,中国并不是贫油国,相反中国应该有很大的油田”。
听到这里余秋里欣喜不已,重拾信心,让李四光部长好好指点他,哪里容易出油,开采石油、建基地需要什么准备,听着李四光部长的讲解,想起邓总曾经说过的话:“我们不仅要在西部地区建设油田基地,东北地区我们也不能放弃,争取在哪里找到更大的油田”。
从李四光部长那里找到线索后,余秋里带着石油工业部转战松辽平原地区,方案一边上报周总理,勘探组一边组建,两不耽误,勘探队队长由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带领。
1959年7月,余秋里接到消息,已经成功出油,康世恩提议提前“井并试油”,此事却得到了队里的苏联专家的反对,余秋里考虑再三,决定相信康世恩和石油局的专家,虽然提前井并试油有些违背科学常理,但是余秋里选择相信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
第二日经过余秋里的指示,松辽平原上的一个油井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原油,工人们喜极而泣,相拥在一起,他们这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可找到石油后,人手又成了一个大问题,余秋里的手下只有三万兵力,还在全国各地分布,负责着各地的业务,全都调过来开采石油并不现实,随后他想到解决工人的好办法:“退伍军人”。
他立马找到罗瑞卿大将那里要人,上报毛主席后,余秋里领着三万大军浩浩荡荡赶赴松辽平原,开采大庆油田的会战正式打响,这场“战斗”中,那个响亮口号:“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都要抖三抖”应运而生。
此后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像王进喜一样的优秀工人代表,1963年,大庆油田战争我们获得胜利,全国油产达到了648万吨。
结语
此战过后中国正式摘掉“贫油国”的帽子,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