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自律挑战的生意凭借短视频的传播受到大家的关注。陕西宝鸡的张先生就刷到一个"自律挑战室"的直播间,据主播介绍,提供一个房间,在房内可以睡觉、甚至可以敷面膜,只要不违反规则,坚持26天挑战成功,合计奖励85.97万元。张先生在签订协议书,并交了6900元报名费后信心满满地参加挑战了。结果不到24小时便挑战失败,原因是面部遮挡超过3秒钟。之后,张先生又先后两次交报名费,发起挑战,但是均以失败告终。屡试屡败,分文无收,反而投入共计2.04万元的报名费。
随后,张先生将直播间所属的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起诉至法院。张先生在起诉状里写到,协议内容具有一定对赌性质,不符合人体正常生理特性。该类挑战是对人心理的一种极限"摧残"考验,造成人心理不健康,公司行为存在欺诈。近日,法院进行庭前调解,不过双方未能对退还的金额达成一致,法院将择日开庭。
事实上,这样的"挑战直播间"不止一个,没拿到奖金,还搭进去不少报名费的参赛者,也不止张先生一个人。此前,贵州的孙先生向某服务公司支付挑战费用6000元,参加30天隔离自律挑战,并签订挑战协议,约定了15条挑战规则。如挑战成功,该公司将支付孙先生奖金25万元。但就在挑战第3天,孙先生因在睡觉时将枕头放在面部上,违反了"不准任意遮挡躲避灯光监控设备"的规则而挑战失败。
孙先生不服,将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审理后认为,涉案挑战协议中的挑战规则,系公司事先单方制定,限制了孙先生的权利,减轻了公司的责任,使原告和被告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孙先生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该格式条款无效。
还有挑战者就向记者表示,这种所谓的自律挑战其实就是一种看似"天下掉馅饼"的另类生意。当你信心满满以为自己捡到"馅饼",但在你付钱签好挑战协议后,才发现看似简单的"挑战协议",实质上里面的规则细致、严苛。
"自律挑战"本应该是活动组织者引导、激励参加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达到自律的积极效果,但是,这些"挑战",更像是披着"自律"外表的"陷阱"。很多公司宣称挑战全程受到监控记录,确保活动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但实际上,规则中不被允许的事项种类繁多。比如:挑战者不能以任何形式遮挡面部,遮挡不能超过3秒钟、进入卫生间时需面对监控站10秒以上......此外,还会要求挑战者减少睡眠时间、长期封闭在室内独处,这些规则不仅与自律无关,还会给身体造成伤害,增加挑战者的失败概率。
有网友就评论说,你看中别人的奖金,但别人看中的是你的报名费。其实,在此之前就有"寂寞挑战"、"隔离挑战"等换汤不换药的挑战,那么这些挑战,是否涉嫌欺诈?挑战者与机构签订的协议是否有效?一些自律挑战室被投诉后,为何仍能正常营业,如何加强监管?律师岳雪飞今天接受看看新闻Knews采访时表示,这种"自律挑战"商家设置了高昂的报名费以及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本质上就是一种陷阱,而交了报名费就有机会赢取巨额奖金,还带有赌博的色彩,很容易引发赌徒心理,也可能助长公众通过小概率、偶然事件不劳而获的想法,从而引发道德上的争议,和所谓的自律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岳雪飞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来看,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但这些挑战协议中的挑战规则,系服务公司事先单方制定,限制了挑战者的权利,减轻了服务公司的责任,使挑战者和服务公司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挑战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该格式条款无效。合同取得的财产呢是应当返还给挑战者。岳雪飞还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对类似的挑战公司也应该加强监管,如果这些挑战公司利用这样的挑战规则,来赚取消费者报名费的话,这可能是涉嫌欺诈。市场监管部门应对这样公司一查到底,如果是涉嫌到刑事犯罪的话,那应该移送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岳雪飞也提醒消费者,消费者要综合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参加这类条件苛刻的“自律挑战”,而在挑战中如果发现经营者故意设置“消费陷阱”或设定“有失公平”等约定,消费者可以保留证据及时起诉。
看看新闻记者: 彭晓燕 游玮 阮丽
编辑: 阮丽
责编: 彭晓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