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调整问题,网上讨论得非常多,有人大代表也提议尽快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标准。2025年国家宣布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后,有人提出能否将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500元以上的问题,很明显,如果这样提高,一定是跨越式的。循序渐进地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没有问题,但能否实现跨越式地提高待遇,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2024年,中央居民基础养老金统一上涨了20元,从103元上涨到123元,涨幅超过了19%,但是根据目前的调整结果来看,大部分地区的上涨标准就是20元,只有极少数地区的上涨标准在中央基础养老金上涨20元的基础上继续调整了本地的居民基础养老金。
比如上海,从今年1月起,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月从1400元上涨到1490元,涨了90元。虽然其他地区的居民基础养老金上涨额度也有高于20元的,但是上涨金额不多,上涨超过20元的地区乏善可陈,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归根结底还是当地的财政实力问题。
不同于职工养老金资金来源主要由养老基金和个人缴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提高,完全依赖财政,除了国家补贴一部分外,大部分地区的基础养老金主要由当地财政负担,财政实力强的地区,居民基础养老金就会高一些,比如上海、北京、苏南地区的部分城市、深圳、珠海等地,这些地区的居民基础养老金都在500元以上,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这些地区属于比较发达的地区,居民基础养老金较高,是因为财政实力摆在那里了。
还有人拿职工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金作对比,我认为这既不科学,也没有任何可比性。有些退休老人出于善意,认为自己的养老金已经非常高了,不希望国家再涨养老金了,把钱用在提高其他人的养老金上。这种善意的愿望无疑是非常好的,但是职工养老金无论怎么涨,国家都不用掏钱,都是养老基金或者个人账户储存的资金来支付职工养老金。一部分人上涨养老金,一部分不涨养老金,所带来的弊端远远大于这种部分人员不上涨养老金带来的好处,没有实施的现实可能性。
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完全靠国家财政拨款,吃的是国家财政的钱,因此从财政负担方面来说,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负担比职工养老金大,尽管职工养老金非常高,但是国家却不用掏一分钱,只要做好养老基金的管理即可,比如2025年开始实施的延迟退休政策,目的就是职工养老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不需要国家拨款。虽然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没有达到一些人的希望,但是国家对于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按照1.7亿退休人员算,人均基础养老金200元计算,每年国家需要拿出4080亿元的资金为城乡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如果按照有人提出的500元的目标,那么不少地方需要上涨300元以上,按照全国人均上涨300元计算,国家每年需要额外增加财政拨款6120亿,国家每年总的财政拨款需要1万亿以上。
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正在逐步加深,领取城乡居民待遇的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国家需要拨付的财政款越来越多,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上涨,不仅要考虑城乡居民的需求,也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担能力,不能一味地希望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毕竟我国大部分地区并不富裕,像上海、江苏苏南的部分地区、深圳、珠海等这样的地区是少数,把这种基础养老金的财政负担能力推广到全国,显然不现实。
因此,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到500元,不符合发展规律,近阶段财政也无法承担。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提高,要遵从经济发展规律,遵从财政实力,不是想提高就能提高的,就好比现在有人每天能挣1000元,而有的人每天只能挣50元一样,让河南省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也按照上海标准那样发放,显然行不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