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杰地灵、医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医学大家,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所具有的崇高职业精神,对当代医学发展、医德医风建设亦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2023年7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全省卫健系统医德医风宣传教育,推进全省廉洁医院文化建设,福建省卫健委开展《闽医精诚》文稿征集工作,组织相关单位、作者深入挖掘、整理一批闽籍历史名医的医德医风故事,收集文稿22篇、近10万字,图片100多张。
2024年6月出版《闽医精诚——福建古今名医传略》,作为全省医疗卫生单位医德医风教育和“四下基层”学习材料,在全省卫健系统进一步树立“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良好医者形象。
“健康福建”微信公众号开设《闽医精诚》专栏,分期讲述22位医者仁心的动人故事。
◇ 俞老在撰写《中国医学简史》及《中国药学史纲》。图片来源:俞鼎芬
俞慎初(1915-2002),原名建镳,字谨,号静修,福建省福清市人。生前任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当代中医学家、医史学家、教育家,国家级中医药专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学家、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60余年。擅长中医内科,兼通妇、儿科。撰写专著《中国医学简史》《中国药学史纲》《俞慎初论医集》《闽台医林人物志》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近400万字,多次获得卫生部、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奖励。在海内外学术界影响广泛,其业绩载入《世界名人录》和《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等9部辞书中。
这一切都和俞教授甘于寂寞、安贫乐道的奉献精神及对中医药事业的痴迷与执着分不开。
《中国医学简史》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药学史纲》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医学简史》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药学史纲》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
(一)
俞慎初教授是我的恩师,我的成长与工作经历与恩师对我的教导密不可分。
1979年,我考上了福建中医学院,与俞教授的初次见面,是在大学课堂上。我在大学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由俞教授讲授的《中国医学史》。俞教授是福清人,有很浓重的福清口音,初听颇有些吃力,但其生动风趣的授课,深深地吸引了我。透过俞教授晦涩难懂的口音,我感受到了他学识的渊博。我自小崇拜能写书的大教授,那时的我把帮助教授抄写论文、书稿当作十分神圣和光荣的任务。我与俞教授以及与医学史的结缘正是从抄抄写写开始的。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激励下,俞教授开始了他的科学春天。作为我省乃至全国医学史界的元老与领军人,他始终思考如何使福建省中医学史的研究具有特色而立于全国医学史研究之林,因此他选定了四大具有福建特色的研究主题:闽台医学史、福建四大名医及其他历代著名医家的生平与学术思想、福建与东南亚的医学交流史、闽西苏区医药卫生史。当他得知我来自龙岩上杭蛟洋时,就吩咐我假期回乡收集蛟洋红军医院的相关资料。在他的影响下,我对中国医学史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6年,我毕业留校两年后,荣幸地成为俞教授的第二届硕士研究生,脱产攻读中国医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使我有机会跟随俞教授学习、科研、临床、学术交流等。俞教授选定《闽西苏区时期医药卫生史料的探讨(1929~1934)》作为我的研究课题,开始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闽西苏区医药卫生史料。俞老认为医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背景密切相关,对医学发展史的研究必须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去考察。这一历史研究观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我的毕业论文调研和写作过程中,就将闽西苏区医药卫生的发展历程与苏区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背景结合起来,总结闽西苏区医药卫生工作的特点,并注意分析当时的卫生工作对新中国建立后卫生方针政策制定产生的影响。
俞教授做学问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注重实地考察,广泛收集资料。我在做硕士课题时,俞老介绍我到各地进行调研。凭着他的威望,我认识了原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涂通今将军,在北京顺利地采访了涂通今、黄乎、邓启修等老红军,通过书信往来收集到了钟有煌、叶青山、阙森华、王香雄等在苏区时期从事医药卫生工作、并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乃至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医药卫生工作专业或者行政管理工作的老红军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在福建,俞老介绍我认识了当时的龙岩地区党史办主任谢济堂等福建党史界专家,在闽西各地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也进展得十分顺利。1989年,我顺利地通过了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我继续收集和整理闽西苏区医药卫生资料,发表系列论文《闽西苏区红军医院概况》《闽西苏区的中医药(1929~1934)》《闽西苏区的卫生(1929~1934)》,撰写《福建省志•卫生志》第八章《苏区卫生》。在前期积累的丰富宝贵的研究资料基础之上,2017年,苏区医药卫生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研究得到重视,在杜建教授的举荐下,闽西苏区医药卫生研究项目得以重启。我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医学史教研室黄颖副教授等申报并中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闽西苏区医药卫生史料的发掘整理与时代价值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中国医学史视域下医药文化遗产资料挖掘整理研究”之子课题3——《以福建省为例的红色医药文化遗产资料挖掘整理研究》、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闽西苏区医药卫生史料的挖掘利用研究》和福建省卫计委软科学研究项目——《闽西苏区医药卫生史料对卫生保健事业的价值探讨》。我们将收集资料的研究地域扩大至“中央苏区(福建)”,将时间向上向下推展至1927-1937年,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田野调查,补充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对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挖掘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项目重启后已经发表论文4篇,研究成果得到应用,在全国性和省级医学史会议上讲座3场,福建省内的省地市县镇医药部门专题讲座15场,建设3个苏区医药卫生史展陈馆。
◇ 1993年9月14日,《福建省志•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全体委员暨主要作者合影(前排左5为俞慎初教授,后排左1为华碧春教授)。图片来源:华碧春
◇ 1993年9月14日,《福建省志•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全体委员暨主要作者合影(前排左5为俞慎初教授,后排左1为华碧春教授)。图片来源:华碧春
(二)
俞慎初教授在六十年的从医执教中,努力实践医药,在临床中药学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就。俞教授在中药学研究方面从源到流,既重视探本求源,又重视中药学教育和药学知识普及,勤于医药实践及总结著述,为知医识药、医药皆通的中医药学家。俞教授历来十分重视中国药学史的研究,他认为药学史是药物科学发展的历史,药学史和医学史虽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彼此又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国历代本草著作浩如烟海,是十分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传统中药以及具有民间临床实践基础的草药,在其被发现和历代相传沿用中,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这就是中草药的历史性。只有通过药学史的学习和研究,了解中国传统药学的发展历史,才能更好地鉴别真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且,药物的历史学,还直接关系到当前的用药,关系到古为今用。俞老和老一辈药学专家一再呼吁要重视药学史的研究,重视药学史的教育工作。俞教授认为知医必须识药,研究中药学的目的就是要丰富临床选方用药和治疗措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中草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俞教授在从事中医中药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同样注重草药验方的研究。他到药圃采药种药,虚心向民间草药医学习,日积月累,把文献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并认真总结、整理成《中草药作物学》一书。该书是一部融中草药栽培、识别、用药取效为一体的科普著作,从中可见俞教授用心之细、实践之勤;也体现了他心系人民群众,以解除群众疾苦为己任的崇高品德。俞教授在临床上除应用传统中药外,也经常采用民间简便单方草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俞教授用方提倡剂型多样化,如自制鼻炎茶(袋泡茶)治疗鼻炎;他还经常配合药膳治病,编纂了《保健药膳集萃》一书出版。俞教授尤对动物药有独到研究,在临床应用动物药方面经验丰富。他编著的《虫类药物临床应用》一书,是研究虫类药物临床应用的专著。俞慎初教授之所以临床用药能够得心应手、屡屡验效,得益于他长期坚持对古代本草著作的深入研究,汲取精华;得益于他对中药的潜心钻研,熟识药性;得益于他虚心学习民间经验,勤于实践,不断总结,努力提高中医药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俞教授不愧为医药皆通、学验俱富的中医药学家,是我们学习和效法的楷模。
俞教授的治学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对中药学的研究和实践。我在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学习中药学相关知识,取得了中药学专业第二学历和国家执业中药学师资格,历时20余年进行中医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及其应用的系列研究课题,梳理和总结古今中医药文献中记载的历代著名医家的临床用药经验,并调研当代中药的使用情况,沟通中医中药。医药结合,发表相关研究文章28篇;出版论著《中医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副主编);促进中药安全与合理用药学术交流,包括促进闽港、闽台、美国等地中医药学术交流,开展合作项目。
◇ 1988年9月,第四届药学史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合影(前排右6为俞慎初教授,二排右4为华碧春教授)。图片来源:华碧春
◇ 俞老在福建中医学院药圃。图片来源:俞鼎芬
(三)
俞慎初教授既是中国医药史专家,更是一位临床大家,在内科、妇科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俞教授一生精研岐黄医术,理论造诣高深,临床经验丰富。俞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俞介庵为福清名医,行医六十余载,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当地民众和医界同行敬重。俞教授幼承庭训,5岁即入私塾启蒙,1930年春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一代名医秦伯未。1933年学成返乡,开始了执业中医的生涯,曾先后在福清城关浴济药店和福余药行坐堂。1946年,俞教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通过了民国政府原考试院举办的全国中医资格考试,并领取了当时的卫生部和福建省政府颁发的中医师合格证书。俞教授通晓经典,博览群书,重视学习历代名医著作,采撷诸家精华,融会贯通,既不囿于一家之言,也不偏于一家之法,更不专执一家之方。在广收博采众家学说精华的前提下,总结出了“杂病从肝治”“怪病从痰治”“久病从瘀治”的独特见解。俞教授热心公益事业,当时他组织了农工民主党派医务工作者开办诊所,免费为当地和周边群众诊病,不收诊费,我曾经跟随他到福清诊所看病。
◇ 俞老在国医堂为患者诊病。图片来源:俞鼎芬
(四)
俞慎初教授一生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俞教授与施今墨、张赞臣、时逸人等同仁志友共同出资创办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兼任多所中医专校教职,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倾注心血。1951年,俞教授赴北京参加卫生部主办的中医进修学校第四期学员班学习深造,结业后一回家乡即担任福清县中医进修班副主任兼教务组长。1953年6月,俞教授奉调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福建中医学院前身)任教,1956年1月出任该校教导主任。1958年福建中医学院成立后,先后承担医经、各家学说、中药学、医学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1979年8月,俞教授复职以后,担任福建中医学院医史教研室教师、主任,医史研究室主任;1985年6月,任福建中医学院中国医学史专业硕士生导师。1991年4月,经卫生部和省卫生厅核准,承担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的工作。俞教授讲课从不就书论书,而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数十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俞教授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其中许多人都是临床、教学、科研战线的骨干或当地的名医。
俞教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他的师道风范和高尚医德深为后人景仰。缅怀恩师对我的教诲,往事历历,恩师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眼前: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瘦弱的身躯,微驼的背,在堆满资料的书桌上青灯黄卷,伏案疾书;或背着黑色的挎包,缓步行走在去往国医堂、图书馆、收发室和邮局的路上。从恩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中医药学知识和医学史研究的方法,更学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为我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对中医药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一直激励着我在中医药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中不断耕耘。
(福建省医学会医史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华碧春)
来源:省卫健委宣传处、福建省医学会医史学分会
一审:孙永杰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