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最近中东的局势很不太平,巴勒斯坦的硝烟未散,叙利亚国内又遭到了重大变故,让人感觉这个地方似乎永远笼罩在战争、暴力和恐怖主义的阴影下。然而,很多国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个分裂混乱的中东也曾经有过大一统的和平时期,甚至还出现过足以匹敌盛唐的超级大国。
东西帝国的巅峰对决
公元157年,一支两万多人的军队逼近了一座名叫怛罗斯的小城。
这支军队属于大唐帝国的安西都护府,带队的将军是大唐天宝年间的名将——高仙芝。就在不久前,高仙芝就是带着这支部队大破吐蕃大军,又顺手灭了一个名叫石国的西域小国,还生擒了国王。
但高仙芝没想到的是,石国虽小,背后却有一个强大势力的支持。尽管高仙芝擒获了石国国王全家及其部众,但一不小心还是放走了一条漏网之鱼,那就是石国的王子。
石国王子最终逃到了石国背后的势力“黑衣大食”的庇护之下,而“黑衣大食”自然也不会让自己的小弟白白被欺负。于是,一场大战是在所难免了。
高仙芝此次军事行动的目标就是彻底消灭掉石国的剩余的势力,同时也要对抗这个强大的黑衣大食,争取能打个漂亮仗,向他们展现一下大唐的威严。
这天晚上,在唐军的营寨中,高仙芝与部将和谋士们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展开了讨论。
“这怛罗斯城乃是石国的最后一座大城,只要能够拿下它,就能生擒石国王子,将石国彻底并入我大唐的版图。”高仙芝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已经越过了葱岭,据探子报告离怛罗斯城也不远了。现在我们粮草充足,到怛罗斯的道路也是一马平川,现在就是一鼓作气踏平怛罗斯的最好时机,当速战速决!”
“话是这么说,但现在黑衣大食的援军也已经赶到了,想要一举破城恐怕没那么容易。”一名部将有些担忧地说。
高仙芝笑了笑,说道:“各位有所不知,鄙人早已派了细作前往大食国。目前黑衣大食立国未稳,白衣大食的势力都还没消灭干净,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兵力投入到东边来。目前正是用些胜仗打击一下他们气焰的最好时机。倘若放过了这个机会,等到他们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了,那时他们就有大量的精力在东边扩展势力。一旦让他们的国土碰着我大唐西域的边疆,就会变成一个大患的。”
“高将军说的有理是有理,但我有一个在大食国做生意朋友。据他所说,黑衣大食很快就控制了局势,如今大食国的社会秩序已经无异于白衣大食时期了。”一名谋士说,“现在黑衣大食尽收白衣大食之众,屯兵于呼罗珊,随时都可以发起一次大规模东征。”
高仙芝冷笑一声说道:“黑衣大食人数虽多,终究是些乌合之众,在呼罗珊的那些兵不少都是新征的,哪里比得上我大唐精锐安西军?我军越过葱岭,粮草消耗连计划的一半都不到,攻下一座小城又是什么难事?”
“尽管如此,我等仍需小心,”一名部将凑到高仙芝的耳边小声说道,“别忘了我们的部队里还有不少葛逻禄人,他们可是有大食血统,本无忠义之心。”
“放心,安西军所有士兵都随我征战多年,他们是忠是奸,我岂不知?”高仙芝自信地说。
几天后,高仙芝正式向怛罗斯城发动了进攻。黑衣大食迅速集结了十万大军守城,两方在怛罗斯河畔展开决战。这些大食人刚打完几场平叛的仗,战斗热情却丝毫未减。与这些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为敌,高仙芝顿时感到了一阵压力。不过他并未慌张,一切都还在他的计划之内。
开战五天后,高仙芝又一次亲临前线指挥,突然听到背后一阵骚乱。他回头一看,发现后方已经混乱到无法控制了。
“报!我军中的葛逻禄部众突然发动叛乱,似乎已经和大食人串通好了!”
高仙芝的脑袋嗡的一下,他知道,这仗已经打不下去了。
“撤!快撤!”高仙芝指挥着能指挥得动的人杀开一条血路,逃离了战场。两万多人的大部队中,跟着他逃回大唐的只剩数千人了。
这便是著名的怛罗斯之战,而高仙芝口中的“黑衣大食”,便是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
神话般的中东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是于公元632年建立的一个君主专制大帝国,其疆域西达北非大西洋沿岸,东至葱岭。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在中东的大一统王朝。
帝国的创始人便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他利用自身的实力即系统的宗教体系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并以此为基础扩张版图。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岳父艾布•伯克尔被推选为帝国的第一任“哈里发”,开始了对帝国的统治。从此哈里发就像“皇帝”一样,成为了历任阿拉伯帝国统治者的称呼。
前四任哈里发的任上,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在地中海的势力极速膨胀。然而,第三任哈里发因为出身于与穆罕默德不对付的倭马亚家族而遭到质疑,进而引发分裂。最终第三任和第四任哈里发在政治斗争中相继遇刺身亡,大权最终完全落入了倭马亚家族的手中。
倭马亚家族统治的倭马亚王朝期间,阿拉伯帝国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各地的文化信仰都更加统一。但倭马亚家族在其统治期间使用了大量暴力手段推行政策,引发了不少的民怨,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在统治了八十多年后,倭马亚王朝被阿布·阿拔斯推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也就是唐朝人口中的“黑衣大食”,而在这之前的阿拉伯人因为尚白,所以被称为“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将帝国的首都迁往巴格达,从此这座城市便逐渐发展为了与当时的长安和君士坦丁堡齐名的国际大都市。在这一段时间,阿拉伯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丰富多彩,军队强到可以在局部战役中击败大唐,人口也达到了四千余万。
然而,盛极而衰是封建专制王朝的普遍规律。在纸醉金迷中,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逐渐变得贪婪腐败,对老百姓的剥削进一步加重,国内阶级分化急速增大,导致起义不断。最终,在国内分裂势力及蒙古人入侵的内忧外患下,国祚六百多年的阿拉伯帝国灭亡了。
求而不得的宝贵“诅咒”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有一个魔咒般的“周期律”,那就是大多数封建王朝最多坐个几百年就要灭亡。新建立的王朝初期再朝气蓬勃,最终都逃不过衰亡的命运。
很多人都感觉这是一种“诅咒”,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更是一种幸运。毕竟,这样的“周期律”其实是不少国家都求而不得的。
自隋朝开始,漫长又黑暗的南北朝让大一统的治世成了中国人民心目中衡量生活幸福指数的标准之一。从那以后在每一个王朝灭亡之际,都会以很快的速度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出来,尽可能地缩短了中间群雄割据的混乱时间。
中东人民有幸享受了六百多年的“王朝周期率”,倭马亚王朝到阿拔斯王朝的过渡极为迅速顺利。但在阿拔斯王朝统治后期,帝国的各大地方以及宗教派系都已经出现明显分裂。蒙古人攻入巴格达后,末代哈里发“天子死社稷”,这也使得阿拉伯世界失去了最后的大一统机会。
公元14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中东地区似乎出现了大一统的“第二春”。但遗憾的是,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石油这种原本岌岌无名的资源瞬间变成了“黑色黄金”。两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地区作为交通要道和石油富矿再一次成为了各大势力争夺的焦点,至今几乎一刻都没有安宁过。
结语
如今中东四分五裂、战火纷飞的局面恐怕很难让人相信阿拉伯曾有这样一段辉煌历史。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没有任何文明是一成不变的。如今成为文明、发达代言词的西欧,在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还只是茹毛饮血、猎巫成风的中世纪蛮族,分裂、战乱和极端宗教比起今天的中东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年后却攻守易势。对于这样一个辉煌文明的没落,我们不仅应该“哀之”,更应“鉴之”,才能避免同样的悲剧重复上演。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