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文本,文字始终是我们表达思想、传递知识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这个日益图像化的时代,我们是否会彻底告别书写,全面进入技术图像的宇宙?基于书写的人类文明又将走向何方?
在这部长销全球的经典著作中,弗卢塞尔用冷峻干练的文风提醒我们:书写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传统的文字书写不可避免地让位于数字表达时,思想、交流乃至我们对世界的感知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著,林俊宏 译,中信信出版集团出版
在过去的10万年中,智人积累了巨大力量,但持续的发明与征服却将我们推向生存危机。全球生态濒临崩溃,虚假信息泛滥,我们正迈入一个由人工智能和新型信息网络构建的未知时代,甚至可能威胁自身存续。为何智慧的人类却频频走向自我毁灭?为何我们站在生态与技术双重崩溃的边缘?当非人智能威胁生存,我们能否做出理性选择?
未来仍笼罩迷雾,历史或许能为我们指路。现象级畅销书《人类简史》三部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作《智人之上》,从历史视角剖析信息网络的演化与人工智能的深远影响,探索人类在AI时代的生存之道。
本书考察近代中国三大领域:思想与人物、政治与经济、国族与国民,从诸多细节入手,涉及胡适、章士钊等知识分子的上下求索,土匪、列强、豪绅、军阀诸多势力盘踞的宛西“乱”世界,乃至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在近代引发的新讨论……小切口,纷纭万端,但样样不简单。
作者透过满铁档案、时人调查、近代报章、私家日记等多样史料,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和实证论据;此外,作者熟谙中西史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理论,诸如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安东尼·史密斯、费希特、列奥·施特劳斯等跃然纸上,使其论证问题超越近代中国本身,而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雅各布之书》,[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乌兰 李江颐 李佳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雅各布之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国宝级作家托卡尔丘克迄今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诺奖评委会盛赞为“印象至深的杰作”,全球评论媒体共誉的“文学奇迹”。这部颠覆常规的野心巨作,中文版厚达1038页,并采用别出心裁的倒序页码,出场人物200余位,历史插图超100幅,时间跨度超200年。小说聚焦18世纪欧洲饱受争议的宗教人物雅各布·弗兰克的一生,基于真实的事件创作,而又超越线性的历史叙事。托卡尔丘克以其极具代表性的空灵的文学想象,穿梭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编织起纷繁复杂的叙述线索,重构了一段隐秘的历史时空。雅各布的一生犹如彗星明灭,在黑夜中短暂而孤寂地大放异彩,照亮了启蒙运动前夜急剧变化的欧洲社会,一个灰色的失落世界。
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在《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实的历史,以直白生动的文字,向大众读者介绍前沿、有趣的学术思考。
本书首次集结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终身教授俞吾金先生发表在《探索与争鸣》上的21篇学术论文,系其重要学术成果的首次系统整理与出版。通过探讨哲学与时代、历史、文化、价值、实践等多维度的深度关联,作者阐明了哲学不仅是历史的观察者,更应是其参与者与介入者,彰显了哲学对现实的关切与回应。
俞吾金先生怀有深刻的历史意识与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书中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刻甄辨与匡正,又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作出辛辣批判与剖析。全书涵盖广泛,论证精当,通过深入浅出的表达,俞吾金将高深的哲学理论融入生动的现实问题,化深奥为易懂,使冷峻的社会现实更具亲近感。
《美国小史》,许倬云 讲授,冯俊文 整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学习工作和生活了60余年,他将其东西方历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与在美国社会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以极为精简的文字,介绍了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近300年的历史。
正如作者所言,这部极简史是以一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自觉的内外双重视角来看待美国社会、美国历史的——作者既以美国公民的视角从内部深度观察美国社会,又以东方人的“他者”角度去看美国。从观察、研究和叙述的角度而言,独具优势。书中附录为有关中美关系史的回顾。
在一个十月的雨天,一对母女各自离开自己的国家,前往东京相见。这次旅行或许没有完全如女儿所期望的那样圆满,但几乎一切都按计划进行,也没有发生什么令人难以承受的意外——“或许,不去理解万事万物,也没关系。”
《冷到下雪》以细腻而克制的笔触描绘了一对东亚母女隐忍而含蓄的关系。在疏离与亲近交织中,或许正展现了人与人、人与自己关系的本质。作品也发出了深刻的疑问:我们是否拥有共同言说的语言?哪些维度能够承载爱?以及,我们是否真正有资格触及他人的内心世界?
《礼物:米沃什诗歌1931-1981》、《但是还有书籍:米沃什诗歌1981-2001》,[波] 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林洪亮、杨德友、赵刚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斯瓦夫·米沃什,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以其精确与优雅,定义了他所属时代的悲剧与美。他的诗歌,无论是描述他在波兰度过的少年时代、战乱中华沙的悲痛或他对信仰的追寻,都令人啧啧称奇、惊叹不已,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平凡人生的个体性。诗歌对死亡、战争、爱与信念的探索扣人心弦,震动人心并为之深思低回:“在这片大地上存在过,其本身已远非任何语言可以形容。”
在米沃什看来,诗歌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诗歌的意义在于尽全力捕捉可触知的真相,“它的目的就是,而且只能是,拯救。”他的诗跨越了20世纪,把过去和现代相连,把自己与读者相连,以一句话为家,对抗混乱与虚无。
2024年8月是米沃什逝世20周年,2025年是米沃什获诺贝尔文学奖45周年。这两册小开本平装,精致而完整地收录诗人创作于1931年至2001年间的336首诗作,按年代排序,融贯地显示了诗人创作的轨迹。完整阅读是最好的纪念。
在黑山的深夜,少女接线员忙着为遥远的美国人订比萨,自己却从未尝过一口;沉浸在南斯拉夫旧梦中的克罗地亚青年,能修好一切,却无法修复自己;塞尔维亚的电商教父迎接全球化浪潮,眼中的世界平滑而无阻……继《失落的卫星》后,刘子超从北至南,由冬入春,穿越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再次见证世界的细碎与辽阔。
穿越巴尔干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这里的族群冲突尚未完全平息,残酷的历史如影随形。作为“他者”,书写这片浸透苦难的土地尤为艰难。穿越弹痕累累的时间现场,直面漫长历史的阴影,刘子超探寻一个始于巴尔干却关乎所有人的终极命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何处为家?
何鲁是谁?他是一百多年前,一个生殖器上长了巨大肿瘤,远渡重洋去英国求治,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男人”荣归故里,最终却在被围观中活活痛死在手术台上的中国男人。何鲁甚至不是他的真名,只是根据他在《柳叶刀》上的粤语拼音“Hoo Loo”推测的中文名,充其量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复旦大学高晞教授在历史长河中打捞起这个男人的最后时光,写出了《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一书。
这本医疗史专著的材料非常扎实,配有大量图片和来往信件、文件、新闻报道等第一手资料,让人很容易沉浸到当时的氛围中,去感受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以及由此掀起的舆论巨浪。
作者如手术刀般精准的描写划破历史迷雾,将真相和细节逐一还原,笔触冷静却不失温暖,带着悲悯心和人文关怀。全书融通医学内史与技术、科学、社会、文化等外史,并进行了历史与当下的观照。何鲁之死令人唏嘘,但其历史遗产值得被铭记和深思。
本书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在“食人案”的审判中,14位虚构的古代人物轮番上场给出了不同的判决方案,各方观点正面交锋,法律推理层层展开,逐步演进,让“善”与“恶”的定义有了更为丰富的外延,且书中并没有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呈现了一种开放式的理性辩论。作者文笔简洁流畅,独白式的行文(14份陈词)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生动有趣,启发思辨,有着较强的阅读快感。
苏美尔文明是一种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文明兴起于两河流域,在之后的1000多年里,它在政治、宗教、艺术、科技、法律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欧亚大陆诸多文明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书综合历史学与考古学视角,细致梳理了苏美尔文明的兴衰更替,全面考察了苏美尔时期的社会发展与文化生活,重点介绍了楔形文字、法典等苏美尔文明的关键元素,还详细论述了近代以来对苏美尔文明遗迹的发现与挖掘过程,全方位展示了这一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
1716年,康熙皇帝给罗马发去一通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希望罗马教皇派人来谈判。这种一米长的红色宣传单就是“康熙的红票”,目前海外博物馆大约收藏十几张,但正史中没有记载它的来历。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罗马教廷后来又是如何回应清廷的?
本书作者从“康熙红票”这一独特的海外史料入手,广搜文献,梳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与耶稣会传教士的互动关系,重新审视清初中西文明交汇与碰撞的历史,力辟陈说,新见迭出。
本书致敬古代丝绸之路的往事,以当代行者的视角,再现丝路老城们的传奇与当下、亘古与活力。两位作家、摄影家凭一腔热情与孤勇,以几年时间,从中国出发,实地探访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上的诸多重要城镇——敦煌、阿拉木图、多哈、阿姆斯特丹、亚历山大港、马六甲、泉州等,从大漠到海洋,横穿亚欧。他们亲临丝路旧城,思接千载,目送归鸿,书中有对千年历史沧桑的追忆,更有对丝路沿线民生现状的细致实录。
《生成式AI的革命:人类应如何直面“新知识”》,[日]西田宗千佳 著,李立丰 译,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本书详述生成式AI的崛起历程,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模型,抽丝剥茧般拆解技术奥秘。AI作画能瞬间勾勒绝美景观、写作助手几秒输出流畅文案,彰显其创造力,彻底打破创作壁垒。但它也暗藏隐忧,偏见、数据滥用等伦理困境发人深省,这警醒人们在拥抱技术时要严守底线,它是工具而非主宰,未来应聚焦人机和谐共生, AI赋能各行业,助力人类奔赴更具想象力的明天。
余秀华和她的诗歌曾在国内诗坛掀起浪潮,成名后,她并未停下脚步,继续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求更多的个人表达,继续用忠诚于自己的文字,抒发她对乡土、对世间的炽热的爱。这本《后山开花》是她的第四部诗集,收录其近年来新创作的诗歌150余首。余秀华的诗歌文字大胆绮丽,对生活苦痛的描述力透纸背。这本诗集呈现了余秀华对故乡的深情,对亲情、爱情的细腻坦诚,对日复一日生活的敏锐感悟,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更深层面的思考,整体更趋成熟。
本书是探寻华夏文明内核之作,作者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对几千年以来中华历史文化中的许多未解之谜进行钩沉论证,得出创建性的科学新解。解密上古神话中的文明密码与历史真实,探寻龙、凤凰、麒麟等上古神兽的真相;揭开黄帝、炎帝、女娲、钟馗等上古人物的真实面貌;微观国学,剖析儒、道、法、墨思想真髓,你所不知道的青年孔子、老子哲学中的活东西与死东西,书中皆一一道来。
《年龄革命》揭示了保持健康和活力的新科技,告诉读者如何在25岁的身体里活到200岁。
这是一本关于长寿技术发展的书,浓缩了长寿领域的科研成果、激动人心的科学突破。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年龄革命的近景与远景,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科学家们在物理、生物和智能层面提升人类的方式,并打破了长久以来关于长寿的3个谬误,让读者可以在健康的身心状态下迎接年龄革命的到来。
《阿西莫夫科幻短篇全集1:最后的问题》,[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老 光 译,读客文化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阿西莫夫经典短篇,开篇便抛出震撼的“最后的问题”:宇宙热寂后能量何去何从?借不同时空场景,从人类初掌核能到星际殖民,超级计算机不断迭代求解。阿西莫夫以极简笔触勾勒宏大未来,人机共生、星系冒险等脑洞大开又紧扣科学原理。书中既有对科技发展的大胆畅想,又藏哲学思辨,拷问人类命运、宇宙终极走向,用一个个短篇,带读者冲破现实局限,畅游浩瀚科幻之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