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蒙元于13世纪平定大理,征服云南,摧毁蒲甘王朝以来,中国便与缅甸高原上的诸多政权就边界划分存在问题,并因此发生了一系列战争,最终在明朝时稳定在八关一带。但随着后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将势力渗入印度和中南半岛,遭遇千年难遇之变局,中国与英国,缅甸之间的边境划分变得更加复杂。
最终,在一系列原因的影响下,中国从明清开始,面对缅甸的推进,英国的欺骗和步步紧逼,最终丢失了江心坡。而鲜为人知的是,江心坡的丢失,还与中英两国之间围绕所谓“麦克马洪线”的争执,对中国藏南地区的形势有间接影响。江心坡的丢失,直接导致中国在中印边界实控线一带的东侧丧失了牵制印度的平台。
那么,中国是如何丢失江心坡的呢?
1,和缅甸人打交道
所谓江心坡,指的是高黎贡山以西恩梅开江至迈立开江之间这片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高黎贡山属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的余脉,以西不远便是西藏最南端的察隅县(察隅县南部土地至今被印度实控)。
而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则分别是缅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的西源和东源,两江之间的土地呈现出北部高山气候,南部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湿润多雨,利于农业发展,但也多有热带疾病。景颇族(缅称克钦族),独龙族和傈傈族是当地分布较多的土著居民。
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之后,在云南设立诸宣慰司和卫所州县,其中一个就是缅甸军民宣慰使司。该宣慰司治所在阿瓦,即今天的缅北重镇曼德勒,负责管理阿瓦以北大片归附明朝的土司。而江心坡所属地区则归入属勐养宣慰使司管辖。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设立的缅甸宣慰司虽然是管理土司的机构,但实际上对该地区的土著控制能力很弱。尤其是15世纪以后,随着东吁王朝崛起,缅人征服了阿瓦王国和白固王国,不仅基本实现了缅甸中南部的统一,还北上不断攻占,侵扰勐养,孟拱,孟密,蛮莫,木邦等依附中国的土司土地,使得明朝的缅甸宣慰司和勐养宣慰司大片土地被占,名存实亡。
明朝不得已在万历年间设立壁关、万仞关、神护关、巨石关、铁壁关、虎踞关、天马关、汉龙关等等关隘,号称云南八关,将实控土地退入其内,防止缅甸进犯。
当然,明朝的官方态度并非是以云南八关作为国界,而只是把把八关作为军事分界线。明缅两军万历年间围绕边界也爆发过一系列的战争,明朝在这段时间里逐渐松弛了对八关以外土司的控制。
等到明末,缅甸又乘着明清代易,进一步拓展。等到乾隆年间,连八关以内的土地也都被缅甸突破了不少。为此,乾隆皇帝三次发兵攻打缅甸,虽然军事上进展不大,但也把缅甸贡榜王朝打得精疲力竭,不得不议和。清朝也一度恢复了对关外孟拱、木邦、孟艮、整迈等土司的实控,江心坡一带自然也是如此。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中国统治阶层并没有近现代严格的领土主权意识,缅甸后来在1790年又乘着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机会朝贡,皇帝一高兴,就将木邦,孟艮,蛮莫三个宣慰司的印信和统治权赏给缅甸,让缅甸得了便宜,江心坡在这一时期自然也是由缅甸实控了。
清廷此时并没有意识到江心坡等地丢失有什么后患,但在英国人来了之后,这些后患终于得到了爆发。
2,和英国人打交道
1840年以后,中国被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但英国并不满足于在东南沿海一带与清朝打交道,他们对中国西藏,云南一带的边境也非常感兴趣,试图将势力深入中国西南地区。
英国以英属印度为基地,通过三次英缅战争,最终在1886年灭亡了贡榜王朝,征服了缅甸。清朝也被迫在这一年7月签署协议,承认英国对缅甸的宗主权,同时英国也接替缅甸王国,成为了与中国就边境划分对话的一方。
这一时期,英国对缅甸北部地区的控制力较弱,因此倾向于通过谈判实现中缅边境划分。对此,英国曾向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提出了“愿在滇缅边界南部以萨尔温江(怒江)为界,在北部则以伊洛瓦底江为公共之江”的方案。
考虑到当时人们以伊洛瓦底江上游的迈立开江为干流,因此,英国的这个提议,实际上是愿意承认中国对江心坡的地区的主权。然而,清廷在滇缅事宜上主要执着于贡榜王朝的存继,对于江心坡一直不管不顾,丝毫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后来接替曾纪泽担任驻英公使的刘瑞芬甚至没有在任内就这个问题和英国进行任何交谈。
1892年,薛福成担任驻英公使后,中英再启边境谈判。此时,英国已经在缅甸北部站稳了脚跟,他们的胃口比以前更大,自然也不想再同意以前有利于中国的方案。
英国在重启边界谈判的前一年,以野人山境内傈傈族杀死一名英国士兵为由,出兵占领了属于江心坡南部的野人山地区,第二年又再次增兵,扩大了在野人山地区的控制。
英国在谈判中要求中国必须把整个野人山地区划给缅甸,同时还要交出车里(今西双版纳),孟连(今孟连自治县),南坎等地。薛福成据理力争,但奈何清廷高层根本不重视,薛福成最终拼尽全力只争取了孟连,车里的主权,并要回了野人山的昔马、汉董地区。
1897年,英国又要求修改条约,在外交场上拿走了野人山的昔马地区,又将马栗坝(今果敢)完全划入缅甸,同时又强迫清朝将孟卯地区“永久租借”给缅甸。
1898年,英国又趁着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不敢在西南边境地区有所动作的机会,以清军进入恩迈卡河流域为由施压,清朝外交官员吃了没文化的亏,不知道英国人口中的“恩迈卡河”就是“恩梅开江”的另一种音译而已,对此毫无动作,使得英国炮制了清朝已经承认英属缅甸控制恩梅开江流域的借口。至此,英国将英属缅甸的北段边界推到了高黎贡山一带,清朝在外交上失去了江心坡的控制权。
1900年,英国又出兵突袭茨竹、派赖等村寨和片马地区。这些村寨都属于金沙江支流小江沿岸,严格来说属于中国内地,不存在争议。然而,当时身为云南总督的魏光焘居然不知道自己所管理的土地边界,而是向英国提出“以小江为中缅国界”的要求。清廷后来派去谈判的外交官也认可了小江为界的观点。所幸的是,清廷高层并没有同意这次划界结果。
这一次冲突中,英国已经得寸进尺,不再满足于江心坡,而是直接把手伸进了云南内地。
1910年,英国再次狮子大开口,要求清廷承认片马等小江流域地区为缅甸领土,并在这一年12月出兵占领片马,是为片马事件。中国当时已经陷入革命浪潮,清廷无暇处理此事,于是,这件事儿也就被耽搁了下来。
等到民国时期的1914年,英国人又胁迫西藏噶厦政府,在中国中央政府不在场,不同意的情况下达成了所谓“西拉姆协议”,炮制了一条麦克马洪线,而这条线的东段,则把中缅和英属印度交界的西藏察隅县南部单方面划给了印度。
1916年以后,民国出版的地图,以及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均不承认清朝与英国的滇缅划界。尤其是1929年以后,民国政府直接照会英国驻昆明领事,表达了江心坡是中国领土的观点,要求英缅必须从江心坡撤军。中国政府还在1931年派人勘测这一带。
期间英国虽然再次制造了入侵班洪等地的事件,但由于中国的强硬立场,以及抗战爆发,日本威胁程度增加,英国不得不吐出,放弃了对滇缅边界一带2000平方公里土地的索要,但中国也一度丢失了班洪,班老地区。
1948年缅甸摆脱英国,宣布独立,次年,新中国也宣告成立,英国殖民者再也不能干预中缅边境划分。为了解决边界划分的遗留问题,中缅两国在1960年经过多次谈判,达成了边界条约。中国收回了片马,班洪,班老地区。而南坎和江心坡地区也归于缅甸,中缅边界问题得到了解决。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江心坡地区在中国手中,那么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起中印边界西藏和新疆更为优越,中国完全可以在该地区部署远比藏,疆地区更多的军队,并以此为基地,对印度实控的东段土地进行战略威慑,成为一把悬在印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历史已然发生,不容改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