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还记得,在川普当选后的首个感恩节,海湖庄园来了大批政要和明星,其中一个人的出现,引发了众多好奇,那个人就是好莱坞明星史泰龙。
众所周知,加州是民主党大本营,好莱坞可以说是民主党的重镇,整个好莱坞这个圈子基本都是民主党左派的簇拥,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美国最左的圈子。因为扮演《第一滴血》里的兰博成名的大明星为川普站台,无异于是在向整个好莱坞宣战。不仅如此,史泰龙还说出了我听到过的对川普的最高赞美:将川普比作华盛顿第二。
史泰龙是这样说的:“当乔治·华盛顿保卫他的国家时,他并不知道他将改变世界。因为如果没有他,你可以想象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你猜怎么着?我们得到了第二个乔治·华盛顿。恭喜你!”“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真正的神话人物,我喜欢神话;世界上没有人能完成他所完成的任务,所以我很敬畏。”
据报道,史泰龙多年前就是海湖庄园的客人。2016年,当川普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热门人选时,史泰龙受访时对记者表示:“我爱唐纳德·川普,他是狄更斯式的伟大人物。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有人说史泰龙把川普捧得太高了,但笔者觉得这是真心话。因为这两人都是硬汉,价值观高度吻合。川普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兰博”,爱美国,保护美国,为了爱而不惜历经艰难困苦,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业。
文艺领域中对公众具有最广泛而直接影响的非影视莫属,所以左翼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全世界电影行业进行渗透,包括欧陆诸国,靠着所谓的“先锋艺术”、“蒙太奇电影”(《战舰波将金号》)的鼓吹,实现意识形态(“革命”)的植入,被推向世界所谓“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多半是左翼电影,如《正午》、《北非谍影》、《十二怒汉》之类。
美国有史以来唯一一部将右翼政治理念以史诗形式展现的电影是大卫·格里菲斯导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它颠覆了南北战争的主流叙事,揭露共和党指使流氓黑人烧杀抢掠,歌颂三K党保护了南方人民的身家性命,将选举秩序恢复正常,这才有了一个在战争废墟中新生的美国。
这部电影诞生后不久,好莱坞即被赤化,真正的右翼电影由此绝迹,偏右倾向的艺术家只敢藏在剧情背后拐弯抹角宣泄一下情绪,再也不敢像格里菲斯那样大张旗鼓地完整表达一套价值观和历史观。
即便如此,右翼倾向的电影还是在美国和世界影坛上大放异彩。 大部分硬汉派电影都可以称得上右翼倾向,因为左派对个人英雄主义抱有反感,偶尔塑造起类似角色也不伦不类。西部片里只身抗暴的独行侠们,如约翰·韦恩、加里·库珀,都是保守主义者,约翰·韦恩长期的激烈反苏言行甚至招致斯大林下令对其暗杀,后来赫鲁晓夫亲自撤销了该刺杀令。以镖客三部曲重塑新派西部片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是保守主义者,至少担任过两届共和党大会嘉宾,2012年为罗姆尼演讲拉票时更曾一时兴起,让人搬来一把空椅子,当作奥巴马加以痛骂,语惊四座。2008年他在自导自演的《老爷车》里扮演一个看不惯亚裔吵吵闹闹生活习惯的老年白种男人,最后为遭强奸的亚裔女孩报仇,死在黑帮枪下,是破除逆向种族歧视的经典之作。
而史泰龙的兰博系列,堪称近半个世纪来影响力最大的右翼电影作品,甚至可以代表整个里根时代的美国精神。
当《第一滴血1》在中国上映的时候,笔者还是个中学生,自然不能完全理解影片的内涵,只是惊奇,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特别是经历了最近三次的美国大选,对《第一滴血》系列所表达的美国保守主义价值观有了真切的体会和感受。
一、对白左反战虚伪面孔的控诉
《第一滴血1》是一部“反反战”电影,讲的是一个叫兰博的退伍老兵在美国流浪,当他到了一个小镇上,却被作为“不安定因素”被当地警察提瑟驱赶。屡次驱赶兰博失败后,提瑟将兰博带到了警察局关押。受到刺激后,兰博杀死了一名警察,逃离了警所,为了躲避追捕而大开杀戒的故事。里面与兰博斗智斗勇的是美国警察和军方。
影片中,兰博代表着所有的热爱美国者、所有出生入死的退伍美军、所有战死的英灵,向煽动反战示威、出卖军人和越南的民主党,以及小半个被煽动起来的“蛆虫美国”迸射出愤懑和怒火:
“不,没有结束!没有!这不像关开关那么容易!越战不是我要打的,是你们叫我打的!我千方百计想要打赢,你们却总要节外生枝,不让我打赢!所以我回来了,可那帮混蛋又堵在机场,他们朝着我抗议,骂我屠杀婴孩,什么脏话都有!他们凭什么抗议,凭什么?除非他们是我,去过越南,在那边我受过多少罪,那帮混蛋知道吗?”
沉痛悲怆的片尾曲It'a long road奏响,兰博在上校陪同下昂然步出警局,仿佛一位凯旋的英雄。
兰博是个虚构人物,但他代表了越战的美国大兵,他是为美国而战,不是为了空洞的政治口号。而白左们将问题看得太简单,他们出征不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是为了空洞的理想主义,这就扭曲了战争的本质!既然要“爱与和平”,你还打个锤子仗?哪有不暴力的战争?
左右翼对《第一滴血1》的评价是严重分裂的。左翼认为该片“歪曲了对越战的评价”,而右翼则认为这是伟大的经典之作。
二、对官僚上层的反感
如果说《第一滴血I》是对民主党的卡特时代、以及美国不再伟大的整个七十年代的控诉,那么《第一滴血II》就是对共和党里根的八十年代的热情点赞。
这正是美国右翼的一次回潮。
在《第一滴血2》中,借兰博的视角,抨击美国政府所追求的“虚假的和平”,迫于国内压力草率收兵,一切与越南军事有关的问题都成了不可触碰的“政治正确”。
在这个背景下,为了救出被越军俘虏的战友,兰博不得不重返越南,他面对的不仅仅是穷凶极恶的军队,还有不作为的美军高层——为了避免新一轮战争,美国委曲求全,任凭局势失控,抛弃盟友就不说了,连美军战士的死活都不管,甚至出卖了为他们秘密行动的兰博。
在救出战友后,兰博闯入美军基地的指挥中心,将出卖他的负责人按在桌子上,一刀插在他耳边,怒吼道:“你知道还有很多人(美军战俘)在那里(越南),找到他们,不然我会来找你!”
最终,兰博说了这样一句话:“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像我们爱她一样爱我们”。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兰博对白宫嘴脸的唾弃和内心的孤独。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美军是如何撤离阿富汗的,留下了多少精良的装备,留下了多少美国人,留下了多少曾为美国服务的阿富汗人。白宫那些脑满肠肥的官僚们,真的在乎为美国流血牺牲的英雄们吗?
三、对空谈理想主义者的鄙夷
民主党治下的美国流行所谓的“政治正确”,一大波人在喋喋不休地高谈平等、博爱、平权、环保等宏大命题,听起来高大上,但解决实际问题,却不怎么灵光。《第一滴血4》中,兰博就遇到了这么一群“滥情的人道主义者”。
《第一滴血》系列的每一部都反映时代背景,而第四部选取的地点很特别,是缅甸。
在片中,缅军屠杀平民,犯下诸多罪行。而兰博则遇到了一群滥情的人道主义者,求他当向导带他们去缅甸播撒“爱和和平”。兰博坚定地拒绝了他们,他说这些小年轻还有大好人生,不要将生命浪费在无聊的理想主义上。
但兰博最终还是受不了他们的软磨硬泡,于是把他们带入了缅甸。结果一行人被挂杆子上喂猪的喂猪,扔到牲口棚里做女奴的做女奴。最后自然是兰博要带一群雇佣兵去救人。
一个雇佣兵对这些小文青的评价还直白一些,“爱跑到垃圾堆里乱嗅就是这个下场。
类似的现象在现实中也有,比如某些小文青就爱往战乱地区跑,指望布道一番就会让IS之类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后还不是要山姆大叔秀肌肉,派baby killers把他们救出来?
最近的哈以冲突,那些深受白左影响的美国大学生也是如此。而联合国有关机构、欧洲白左政府,总是摆出一副人道博爱的嘴脸,滥施博爱、崽卖爷田,竟然幻想用博爱和宽容去感化极端宗信分子,比东郭先生还迂腐伪善,简直和《第一滴血4》描写的一模一样。
而兰博和其他“刀子嘴豆腐心”的雇佣兵们,则代表的是美国“光荣孤立”传统。有别于极端全球化,做“世界警察”的思想,“光荣孤立”追求的是保守实用的外交政策,远离垃圾,不替缺乏自治力的人擦屁股。当然,如果流氓触及到美国利益,还是要用大棒揍。
这和川普的对外策略简直是一模一样。
四、原汁原味的美国精神
整个《第一滴血》系列体现了浓浓的美利坚群众武装自我组织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边疆开拓时就有,在西部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第一滴血》虽不是西部片,但也继承了这份美国精神。
比如《第一滴血4》中,那群理想主义者说自己去缅甸,是为了“改变人们的生活”,兰博问他们带了武器吗?得到的回答是“当然没有”,兰博直截了当地回答,“那你们啥也改变不了!”
在《第一滴血4》最后,前往缅甸的传教士在目睹了暴行后,再也不忍目睹缅甸兵射杀同伴,一向和平主义的传教士也捡起石块,砸爆了敌人的头!类似的桥段在美国艺术中很常见。反映美国独立战争的电影《爱国者》中,牧师在目睹英军的暴行后声称:“牧羊人要照料他的羊群,有时也要赶走野狼”,拿起武器去争取自由。
持枪权是美国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政府陷于不义之时,人们就有权力自我武装,以充满武德的共同体互相保护,那才能做出改变。
2021年11月19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县巡回法院作出判决,宣布去年8月基诺沙市枪击案嫌疑人凯尔·里滕豪斯无罪,并将其当庭释放。针对这项判决,现总统拜登和前总统川普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
拜登当地时间19日说,他和许多美国人对凯尔·里滕豪斯被无罪释放感到“愤怒和担忧”。与此相反,川普则通过发言人莉兹·哈林顿向凯尔·里滕豪斯表示祝贺,“祝贺凯尔·里滕豪斯在所有指控中被判无罪释放。这叫被判无罪——顺便说一句,如果这不是自卫,那什么都不算了!”
美国社会各阶层之所以对这桩案件极大关注,是因为凯尔·里滕豪斯的案件关系到美国的司法系统是否被暴徒所劫持,关系到政府应该如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关系到普罗大众是否还能依据宪法第二修正案所保障的公民持枪权用武器捍卫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这是美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
五、家是一个人最终的根
兰博在近四十年的银幕岁月中,从肯塔基的小镇到越战战场,从阿富汗荒漠到泰缅丛林,现在他来到了亚利桑那和墨西哥贫民窟。
2019年推出的《第一滴血5》,写兰博在朋友的女儿被绑架杀害后,孤身救援,与墨西哥毒枭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
在电影的开头,伴随着如白开水般的故事情节,观众们可以发觉,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和曾经的雄心壮志早已化作了对家庭的温情脉脉和责任坚守。
当所有歹徒被杀死、战斗结束,兰博的自白充分刻画了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心中的根:“我在死亡世界待了很久,我曾想过回家,但从未成功,我的初心在旅途中迷失了,但我的心永远属于这里,我出生的地方,这个我会一直守护的地方,我唯一的家园,所有我爱的人都死了,但我会战斗下去,使他们的记忆永存。”
这文风简直就是川普发的推文。
重视家庭,坚守责任,不就是美国保守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吗?
结语: 手中有武器,眼中有家庭,心中有上帝
《第一滴血》的故事发生在现代,但继承并开拓了美国传统艺术的精神。这种红脖子精神表现为,手中有武器,眼中有家庭,心中有上帝。它不同于“有人打你左脸,就把右脸伸过去给他打”的懦弱,也不同于华尔街精英派的理想主义,而体现为自我奋斗、艰苦忍耐的质朴武德,对国家利益的保护,对信仰的虔诚。这是美国边疆牛仔故事的现代版本,是美国独立精神的延续,是红脖子生活方式的再现,是原汁原味的美国故事。
愿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愿这种精神永世流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