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上半叶,斯大林上台之后推行了一系列的快速工业化计划,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之后苏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国,欧洲第一工业国。这样的发展速度都不能说是快速,只能说是光速。但是代价是什么呢?苏联为了快速工业化让普通民众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让农业付出了惨重的损失,让苏联失去了未来。
农业帝国的转变
在列宁领导十月革命之前,沙皇俄国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落后,虽然沙皇俄国已经是当时世界排名第五的工业国,但主要都是依靠着体量而不是技术达到的。比如在1913年沙皇俄国的农业在所有产业中占比高达58%,而重工业只有35%,虽然看着不少,但是在很多关键性的工业指标中沙俄依然是一张白纸。
在1913年沙俄的工业产能占比全球仅仅达到了2.6%,都快要和意大利和日本做一桌吃饭了。沙俄长期处于卖粮食换取其他国家先进工业品的处境。这让沙俄看上去很强大,但实际上外强中干。尤其是经过了一战的摧残之后,整个国家不仅工业出现了大问题,农业发展也被打击得非常严重,百姓流离失所,情况非常糟糕。
如何发展工业成为了苏联领导人思考的首要问题,在列宁领导的时期,苏联主要通过新经济恢复沙俄留下来的基本盘,等到斯大林上台之后,借助列宁的恢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五年计划。在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各种工业指标的增长是非常夸张的,在此期间,苏联建成了1500多座大型工厂,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的二十倍,简直就是光速。
受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鼓舞,在1934年苏共十七大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所有人都信心满满,当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成绩果然喜人,苏联的大型工业企业已经超过了4500家,两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苏联的工业水平增长了5.5倍,每年的增幅平均达到了50%,这实在是太逆天了,苏联凭借两个五年计划一举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让世界瞩目。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实现工业化,看着是非常传奇,非常震惊,但是这份震惊完全是建立在农民受到残酷压迫基础上的。我们要知道,工业化是需要资金的,西方工业化主要依靠几百年来殖民统治的剥削,但是苏联没有殖民地,他唯一能够剥削的对象只有农民,苏联对农民的剥削由斯大林来说是:“我们要扒富农的皮。”
从1928年开始,苏联全境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集体农庄,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除了极少数归自己以外,大部分的粮食都要上交国家,苏联政府通过出口粮食换取外汇,再向西方国家购买先进机器设备。农民自然是不愿意的,苏联对这些人的处理方法也很简单,剥夺选举权,没收土地,被打成富农阶级然后流放西伯利亚。在苏联农业集体化中至少有1000万农民因此而丧命。
斯大林的一系列举措严重伤害了农民阶层的生产积极性,在1933–1934年间乌克兰地区的农民因为故意对抗政府减少粮食生产量,导致了严重的大饥荒,结果苏联政府什么也没做,眼睁睁看着数百万乌克兰人饿死。同时在哈萨克斯坦苏联残酷压迫当地人,300万哈萨克斯坦人有150万人被饿死。
苏联的快速工业化是重工业化,很多和人民息息相关的轻工业不受到苏联的重视,这就给日后的轻重工业失衡埋下了非常严重的隐患。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时期采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在冷战中所有的苏联领导人都想要摆脱这种模式,结果毫无疑问都失败了,这套模式一直到苏联解体才算彻底终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