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全面抗战开启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1940年,当时一个重要人物乘坐轮船,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此人名叫陈嘉庚,他是南侨总会的掌门人,更是腰缠万贯的南洋巨富,此次回到祖国,为的就是慰问抗战军民,亲自考察抗战大后方的真实情况。
蒋介石对这位贵客的到来可谓是下足了血本!光在重庆一地, 老蒋就豪掷8万大洋办宴来招待陈嘉庚,这个钱在那个战事吃紧的年代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时的一架飞机也才10万大洋,蒋介石能如此大手笔地慷慨解囊,他这葫芦里究竟是卖的什么药呢?
原来,他是盯上了陈嘉庚在海外华侨中的超高影响力。此人一句号召,就能让千万侨胞们拿出钱来支援抗战,而他本人也有着足以撼动山河的财力。
陈嘉庚起初确实对南京政府抱有一定好感,他也算是蒋介石的支持者之一,同时他也是个坚定的爱国者,希望能够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为此他也没少在侨胞们面前摇旗呐喊,号召他们为抗战捐献了一大笔钱财和物资。
比如1936年,陈嘉庚一口气砸进了130万大洋,专门为国军空军添置新飞机。在后来的1937到1940这短短四年间, 陈嘉庚和广大爱国华侨一起,为祖国抗战筹集了两三个亿,这对于军饷告急的蒋介石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面对这样一个“摇钱树”,蒋介石自然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自然会花费重金办宴招待,生怕这尊大佛不开心。
而当陈嘉庚来到延安时,毛主席的待客之道虽然也是热情洋溢,但在规格上却是清茶一壶、两菜一汤,简朴得很。但这也正是这一顿饭,直接让陈先生感慨不已。
更出人意料的是,当陈先生考察完重庆、延安等地,与蒋介石、毛泽东都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后,他对国民党的态度却发生了惊天逆转, 这位原本的铁杆拥蒋派,居然变成了蒋的死对头,最后还跟国民党彻底闹掰了!
而对于共产党,陈先生的认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觉得共产党人,才是中国革命的希望所在,后来他还欣然接受了毛主席的邀请,出席了新政协,成为了共产党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位爱国侨领在重庆和延安考察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他对老蒋和国民党的态度,又为何会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
陈嘉庚,祖籍福建省同安县农村,1874年生人,自16岁时,这个少年就远渡重洋,只身来到新加坡闯荡。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敏锐的商业嗅觉,到了1925年,陈嘉庚已是南洋赫赫有名的大企业家,身家超过1200万银元,称得上是富可敌国!
尽管事业有成,生活滋润,但祖国的安危始终牵动着陈嘉庚的内心。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陈嘉庚对其寄予了厚望。在他眼里,这个政府是孙中山先生事业的正统传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央统一政权。
从那时起,直到1940年回国之前,陈嘉庚一直都是国民政府的坚定支持者,对蒋介石更是赞赏有加。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打响。作为南洋华侨总会的掌舵人,陈嘉庚肩负起了动员和组织东南亚侨胞支援祖国抗战的重任。在他的号召下,无数海外游子纷纷慷慨解囊、捐资捐物。仅仅三年时间,就筹集到了数亿国币,还有数不清的物资。
1940年,抗日形势逐渐发生转变,此时一个念头也在陈嘉庚心中渐渐成形。为了给前线将士加油打气,也为了亲眼见证大后方而当抗战情况,他决定来一次回国访问,于是,"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就这样被组织起来了。
消息传来,蒋介石喜出望外,如今战事吃紧,他怎能放过这样的一尊“财神爷”呢?便自然是殚精竭虑,费尽心机,非要把陈嘉庚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不可。
然而,国民党那帮做官的,脑筋都不太灵光。在他们看来,最妙的招待方式无非就是大撒币,摆流水席,搞个花天酒地、美女如云。
仅在重庆一地,蒋介石就砸下8万银元,请陈嘉庚一行大吃大喝,一个接一个的欢迎宴、庆功宴、答谢宴,从早到晚,从东到西,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没处花。
蒋介石美其名曰"盛情款待",实则是想收买陈嘉庚。殊不知,陈嘉庚其实对这种挥霍无度深恶痛绝。他一看蒋介石这排场,就觉得不对劲。他心想,大伙儿都在抗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倒好,还在这里大肆铺张,像什么样子?
陈先生一着急,就在报纸上登了则启事,语气诚恳,却也不失风趣,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听说政府花了大笔银子招待我们,我真是感激不尽。不过,咱们慰劳团自己带的盘缠已经很充裕了,真不想再劳民伤财,烦请政府和父老乡亲们就别破费了。好钢用在刀刃上,多攒点弹药不好吗?眼下抗战正吃紧,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种场面功夫就免了吧,省得耽误正经事。还望政府和各位乡亲多多包涵!"
蒋介石一看这启事,心里一阵苦涩,这不是在打自己脸吗?于是赶紧下令:严禁中央公务员胡吃海塞,敢擅自摆宴的茶馆酒楼,一律从严惩处。
过了几天,陈先生登门拜访总统府,蒋介石也严阵以待。这回他可不敢摆什么山珍海味了,就上了四五个家常菜,配点面包,生怕陈先生不高兴。聊天时,蒋介石更是装得诚心实意、非常包容,恨不得把"谦逊有加"四个字给贴脸上。
然而,国民党内部的歪风邪气,哪是三两句话就能遮掩的?任凭蒋介石如何粉饰太平,陈嘉庚还是察觉到了党内那些积重难返的顽疾。
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国民党高官们的贪污腐化和骄奢淫逸。那些位高权重的中央委员,个个都在敛财揽权,中饱私囊,过着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
看过孔祥熙和杜月笙的事迹后,陈嘉庚也忍不住地感慨道: 这样下去,中国的希望在哪儿啊?
除了对官场的腐败感到叹息,国共之间那点事儿,也同样让陈先生寝食难安。他看得明明白白,国民党里有些人整天想着挑事儿,就是不想让双方好好合作。这要是闹僵了,还怎么抗日?还不得把鬼子给乐坏了?
于是在重庆逗留期间,陈嘉庚心中渐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去延安看看。一来,他对这个神秘的政党知之甚少,想借此机会一探究竟,二来,他隐隐觉得自己或许能在国共之间牵线搭桥,为团结抗战尽一份力。
消息一传到蒋介石耳朵里,老蒋可就坐不住了。他生怕陈先生去了延安,被共产党拐跑了。于是,他便在陈嘉庚面前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只见蒋介石情绪激动,口沫横飞,对共产党的坏话是一箩筐接着一箩筐。骂得那叫一个狗血淋头。末了,蒋介石还不忘叮嘱陈先生道: 去可以,但千万别上了他们的当!
这要是普通人私底下说别人坏话也就罢了,一个统领着国家政党的头头还这么干,像什么样子呢? 可见此时的蒋介石也是心虚了。
两个多月的考察,让陈嘉庚的心情跌到了谷底。重庆、成都,哪里都找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他没想到,国民党,这个被海外侨胞认为是民族脊梁的政党,竟能如此腐朽不堪。
陈嘉庚一想到这个便愁云惨淡,对抗战前景更是忧心如焚。此时的陈先生也暗自下定决心:延安,我非去不可!
1940年5月31日,当陈嘉庚的脚步踏上延安的土地时,他的心还有些忐忑。蒋介石在重庆的"盛情款待"给他留下了不小的阴影,他生怕毛泽东也来这么一出。
然而,映入眼帘的情景,却让他眼前一亮。虽然同样是千人迎接,但延安人的精气神却是完全不同。
战士们身着粗布军装,脚蹬布鞋,虽然朴素无华,但却整洁干净。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清贫,但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更让陈嘉庚吃惊的是, 前来迎接的人群中,不乏高级将领。可他们却打扮得跟普通战士一个样,一点架子都没有。
在延安,陈先生仔仔细细考察了整整8天。毛主席的指示很明确,那就是:陈先生想去哪儿看就去哪儿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一切都从宽、从简!
共产党这种坦诚相见的做派,很快就打动了陈先生的心。毕竟,这虚伪至极的欲盖弥彰,哪里比得上朴实无华的真实呢?而后来毛主席的一顿招待,更是让陈先生豁然开朗。
毛主席会见陈先生时,就是在自己的窑洞里,没有任何过多布置,眼前只有两张椅子,一张小桌,几碗清茶,这一点让陈先生非常称赞,而他与毛主席更是畅聊了很久,从国内大事,到国际形势,从中国历史,到马克思主义,两人大有“一见如故”之感。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大伙就随便在窑洞前的空地上一坐,也不讲究什么排场。当时摆在陈先生面前的,就是三个朴实无华的家常菜:清炒大白菜、咸萝卜干,还有一碗冒着热气的鸡汤。
这些菜虽然不值钱,但每个都有小小的来头,比如白菜和萝卜是毛主席自己在院前栽种的,而鸡汤则是隔壁大娘听说毛主席招待贵客,二话没说就送来的,她还专挑了一只正当年、会下蛋的好鸡!
相比之下,这顿便饭自然比不上蒋介石的山珍海味。但陈嘉庚吃在嘴里,回味在心头的,却是这份朴素和真诚。
在延安的七天八夜,陈嘉庚的所见所闻,无不令他心潮澎湃。他发现,这里跟国民党统治区简直是天壤之别!没有苛捐杂税,没有腐败贪污,更没有叫花子,没有妓女,也没有失业的人。老百姓的吃穿用度虽说不算阔绰,但起码都有饭吃有活干,日子也过得充实。
这里没有国民党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共产党领导人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摆架子。
最重要的是,延安处处洋溢着勤俭节约的风气,没人铺张浪费,无论上下,哪怕是毛主席,日子都过得很朴素。
临行前,陈嘉庚由衷地感慨: 在来延安之前,我对中国的前途悲观绝望。我总以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救星还没出世,但现在我才明白,我们的救星早已经在延安挺立多年了! 已经是而立之年,建树颇丰。是的,中国革命的希望,就在延安!"
自那以后,陈先生便与蒋介石决裂了,随后开始将源源不断地从南洋运送物资到延安。什么医疗器械、军用物品,那是一箱接一箱,这些物资为共产党人的革命事业,给予了巨大的帮助。
1949年6月,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行将就木。应毛主席之邀,陈嘉庚来到了北京,参加开国大典。
10月1日, 天安门广场上礼炮齐鸣,这是所有中国人期盼已久的一天——新中国成立了。陈嘉庚作为海外华侨代表的身份与毛泽东等人,登上城楼观礼。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国民党和共产党、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什么样,人民心中是十分清楚的,任何掩饰、伪装都是无济于事的。
可以说,陈嘉庚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在人民心中地位相差之悬殊的最好见证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