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中八大怪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奋奋(地方音为“biang- 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奋奋面筋道、可口又耐饥,当地人吃一碗这样的面,干上五六个小时的活也不觉得累。说了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奋”字,据传说,非常难写,笔画很多。关于这个“奋”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大家写出来了吗?真是非常难写。一会儿街道上就会看到这样的面馆。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过去打工的人出门带一个锅盔当干粮,十天半个月也不会坏。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锅盔来历久远。传说唐高宗李治在修筑墓地时,曾用八卦图测定风水宝地,将墓址选在奉天县西北的梁山上,方位正合“八卦”中的“乾”,因此定名为乾陵,改奉天县为乾县。乾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于此,为唐代陵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寝。当时修陵工程浩大,动用数万民工,伙食经常供应不上,民工只能自己盘锅筑灶,没锅的就用头上的铁盔放火上烧制食物。

一天,有个士卒用头盔烙制了一个圆圈馍觉得特别香酥可口。他逢人便讲,于是就传开了,一时“圆圈馍”成了大家争相仿制的食品。随着岁月流逝,到明朝朱元璋时将乾县改为乾州,而“圆圈馍”历经数百年不但没被淘汰,反而愈做愈精良,成了一品地方特产。此饼因最初来自头盔,就此定名为‘乾州锅盔”。近年来被授予名牌食品的称号。

第三怪:辣子是道菜。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一根线辣椒,一口咬下半截下饭,直辣得龇牙咧嘴,唏唏嘘嘘,大汗淋漓,觉得这样才过瘾。

第四怪:房子半边盖。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民居房顶是“人”字形的,也就是两面坡形的,而陕西是一面坡的。这是因为陕西关中地区没有森林,缺乏大的木材,两面坡的房子需要大梁,而一面坡的房子则省了大梁,这样的房子优点是进深浅,采光好,缺点就是房子面积比较小。观察陕西半边盖的房子,有一个特点,低的那一面都冲着自己的院子,这样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到自己的院子里,有一个吉利的说法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五怪:凳子不坐蹲起来。也就是说陕西人吃饭都喜欢蹲在一起,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会边聊天边吃饭,叫开“老碗会”,而且一蹲就是比较长的时间。你们想啊,聊天就不分时间的长短了,几十分钟、一个小时,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陕西人爱蹲的习惯。

第六怪:唱戏吼起来。陕西的特有戏曲大家都知道是秦腔,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都起源于秦腔,因此秦腔被尊为“百戏之祖”,也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有的更夸张地称其为“中国戏剧里的摇滚乐”。秦腔的特点是高亢激昂,强烈急促,扯开嗓子大喊一声,当地称为“挣破头”。当年周总理来到西安易俗社看完秦腔后,说了一句话:“精神可嘉,但要注意身体。”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二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三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塌了。

第七怪:手帕头上戴。陕西的风沙比较大,所以当地妇女喜欢头顶一块手帕,既可以防尘,又可以防晒,还可以用来擦手和包东西。每到赶集时,一群群头顶手帕的妇女走过来,真是一大景观啊。这种景观非要到农村赶集时才能见到,不过现在的年轻人都越来越现代,越来越时尚,农村的年轻妇女顶手帕的也不多见了。

第八怪:陕西的姑娘不对外。陕西自古就是帝王之都,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没有灾年荒年,很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陕西比较保守的传统,把姑娘嫁在不是很远的地方,以便照顾娘家。但是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此民俗有所改变,“老大不对外,老二嫁老外,老三自由恋爱随便带”。

哈哈!大家记住了没有,如果没有记住,只好请您再来一次西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