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倪玉
摄影丨倪玉、金晓红
司莫拉,佤语当中的意思为“幸福的地方”。司莫拉佤族村位于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距腾冲市区13公里,距机场5公里,这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落,一个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的原生态古寨。2016年司莫拉利用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挖掘传承乡村文化,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已被打造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村民人均纯收入也有大幅的增长;2017年摘掉了贫困村落的帽子并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驶过多处弯曲的乡间公路,被导航带到了司莫拉佤族村旅游中心停车场,外来游客们都要在此换乘摆渡车才能深入到司莫拉佤族村里面去游览。摆渡电瓶车经过不到10分钟的行驶,将我们送到了半山腰的一处宽敞的平台上,司机告诉我们这里走到司莫拉村寨山门的入口处用不了20米了,同时也是返程的乘车点。平台为一个正方形,肉眼估测面积也就400平上下,两边是景点的配套设施,靠山的一边树林茂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口号在岩石体后方特别炫目,靠近道路的边缘修建起观景护栏,这里不仅可以眺望远处高山、梯田、河流、森林、还可以近观竹海、村庄。山下居住着白族、阿昌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
司莫拉佤族村村落依山而建,远古佤山的原始气息扑面而来。进村的主通道是一条宽敞的石板路,靠右手一块巨石上“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映入眼帘,正对面是高高的寨门,横楣中间镶嵌着“中寨”两个大字,门楣两边各悬一串长灯笼。取名“中寨”,是因为佤寨位于左右两个寨子的中央而得名为。大门两侧绿树成荫,开口很大方便游人聚集,数十根参差不齐的石条站立大门两旁,像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佤族村。进入村里需要不断爬坡向上行走,各式各样的牛头骨扎着红布条被挂在道路两旁的树干上,令人起敬。查资料获悉,牛是佤族文化的图腾,在佤族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象征着吉祥、神圣和高贵。因此,在司莫拉佤族村里面游览,常见用牛头骨做装饰也就不足为奇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清水乡中寨民族特色村”的石碑,在翠竹的掩映下更加夺目,青苔已经长满一地,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在主干道的右侧,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其民族建筑特色鲜明。木刻图腾和石器用品排列在大门的两侧,岁月的包浆已经让日晒雨淋的图腾和石器失去了往日光彩,看起来更显古朴沧桑。两扇大门上牛头的造型格外抢眼,进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根直插云霄的木柱图腾,柱子后面是一只硕大的木鼓,鼓身已经泛光,鼓的两头各雕着花纹,中间是一个牛头。木鼓,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乐器和报警器具,更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陈列馆内摆设着佤族祖先遗留下的农耕遗迹,并且从历史渊源、民族民风民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陈列。
在中寨里游览,无处不在的牛头图腾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再有就是随处可见的墙绘、木图腾,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佤族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特色,也增添了村落的神秘和艺术氛围。这种独特的建筑风貌与佤族文化相辅相成,使整个村庄更具魅力。村子里的房屋和道路都进行了翻新,村民借助住家开设丰富多彩的商铺,建筑的白墙上不时会呈现出一幅幅画来,描绘着佤族人民刀耕火种的历史和炊烟袅袅的日常生活,每一幅壁画都有自身的意义。佤族尚黑,黑色是他们的象征色,服饰也以黑色为基调。
很快来到了村寨的制高点,司莫拉礼堂就在这里。这里是昔日的佤王府。佤王是佤族人的首领,佤王府是中寨佤族人民为佤王而建的府邸,当年佤王聚集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在这里议事。高高的门槛后面便是司莫拉礼堂,抬头仰望使人情不自禁的能够感受到当年佤王的威严。直面礼堂门口,右边的木式腾柱显得尤为神秘,雕刻着两根木桩,也叫寨心桩。一高一低,代表一男一女,佤语称男性木雕为“达瓜”,女性木雕为“叶里”,意为人类的祖先。左边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根系十分发达。从大榕树处向前可以继续深入村里游览,而向右则是前往“司莫拉秘境”最佳路线。
继续向前走,司莫拉秘境近在咫尺。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和道边摆起水果摊位,向游客们推荐当地水果,鸡蛋果引起了我的注意,味道比想象的要好吃。步行不到100米,便钻进了一大片高大的榕树群里面,下山的小道只能供2个人同时通行,偶有摆摊的村民占道,只能一个人单独通过。榕树群遮天蔽日,四周的枝蔓盘根错节,丛林间随时可以看到牛头悬挂在树上。大榕树是佤族人心中的树神,树神已经有好几百年的树龄,一直被佤族世世代代敬仰,在树神的下方建有一个祭祀台。龙王庙与树神距离很近,阿泉、阿芒泉、贡恩泉、贡酿泉、亚木泉、涅桑泉、司儒泉组成的七子泉虽然年代久远,但是至今长流不息,灌溉着山下的千亩良田,也滋润着山里的草草木木,资料介绍。一块人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铁艺宣传栏在青山绿水间呈现,尤为让到此一游的每位游客触景生情!
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旁,竖立“塞树”的宣传板:佤族先人选择安居的地方,要事先种一棵树,若长势好,就认为找到了风水宝地,这棵树就成为村民世代崇拜,敬畏的塞树(神树)。中寨的塞树,已有550多岁,树干长大后曾枯死3次,但树根不死,如今又枝繁叶茂,香果树小果子加工成的香果油,被村民称为“白油“自油"可食用、药用、照明,在中寨人心目中,塞树有神灵护体,蕴藏着巨大的神奇力量,是能让他们受益的吉样树,每个佤族节日祭祀时,粤逢村民讨亲嫁女、外出返乡、种植养殖,性畜走失,遇到天灾人祸时,都要到树下举奠茶酒和祭品,焚香叩样,祈求愿景实现。
司莫拉佤族村至今还保留着祭寨、祭拜树神、婚丧嫁娶等佤族民俗,有少数民族群众仍掌握着部分佤族语言。佤族人爱水,寨中水流不息;佤族人敬树,村里古榕成片;佤族人能歌善舞,每逢节日广场上热闹非凡……在这个古朴的村寨中,民族传统文化如同流水潺潺,生生不息。游览司莫拉佤族村,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佤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能够感受那份古老而神秘的氛围。《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不断地在脑海里萦绕……如今的司莫拉佤族村,收获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加幸福,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更加幸福!总书记的亲切嘱托,“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已经成为美好的现实!
司莫拉佤族村的变迁,只是改革开放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人民,必将越来越幸福!
☆ 本文作者简介:倪玉,笔名海无边、一言、宁浦、王玉,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主择业军官,自由撰稿人,现任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年军旅,3次荣立三等功。曾任中国军事写作协会会员,《中国贸易报》《消费日报》《中国海洋报》《中华建筑报》《海军杂志》等多家报纸及杂志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累计32部,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评论作品1000余篇,获各类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年,撰写各类策划案、相关材料及发表推文超1000余篇(份)。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