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昌江的他上榜“文明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昌江的他上榜“文明中国”

“1957年起,204名下放干部战天斗地、自力更生,历时7年,硬是把山高水冷、地瘦土瘠的穷山沟,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荷塘乡,“中国好人”洪东亮正以饱满的情绪和十足的感染力,为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东亮为村民宣讲。(景德镇市昌江区文明办供图)

在景德镇昌江区的乡镇基层党校课堂、中小学校团队活动等现场,经常会见到洪东亮进行专题宣讲和“身边好人”故事巡讲的身影,他的宣讲充满激情,故事性和严肃性相融,通俗而接地气,生动而活泼,满满的正能量。

为了一份承诺

洪东亮今年55岁,作为土生土长的荷塘人,他充分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全身心投入到荷塘乡的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倾尽全力打造了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书院里展出的实物和文献都是我收集整理的。”采访中,洪东亮告诉记者,前几年他已经调到城里工作,因为担心荷塘农垦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出现断层,他毅然将自己在荷塘乡殊源坞的房子腾出来,创办了殊源坞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荷塘红色书院),经过几年的发展,在2022年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谈及扎根乡土、不断挖掘收集红色史料的初衷,洪东亮满脸严肃地说道:“是为了一份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好人”洪东亮。(景德镇市昌江区文明办供图)

故事要从2011年说起。那时的洪东亮还是一名小学老师,经常在周边市县进行走访调查,遇到了已故荷塘垦殖场党委书记朱长福的遗孀陈菊环,已是耄耋之年的陈菊环老人,在丈夫去世数十年后依然对其身前工作、生活遗物不离不弃。当得知洪东亮在挖掘本土文化时,老人把朱长福的遗物捐献了出来,如数家珍地讲起了荷塘革命建设的历史和老一辈农垦人的创业故事,并一再叮嘱他要挖掘好、传承好。

“之前,我收集红色故事多出于工作需要,但那以后,这成了一份承诺,一份责任。”

行程万里路

怀着对先烈与前辈的崇敬之心,洪东亮一门心思地钻进故事的挖掘与研究之中。这期间,他跑遍了全市各县(市、区)和鄱阳、都昌、弋阳等周边县,还远赴南昌、上饶、赣州等地寻访先烈足迹,数年来累计行程上万公里。

“寻访遗迹的过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责任重大。”洪东亮说,“时间走得太急,许多遗落的记忆需要后人拾遗补阙。红色历史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经过数年的挖掘整理,荷塘历史以及荷塘农垦文化脉络日渐清晰,相关藏品和资料整理已初见成果,并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日渐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书院设有展厅、藏书室、阅览室、讲堂等,现有读物五千余册、文献两百余件、垦具等各类物件一百余件(套),免费向公众开放,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休闲的好去处。洪东亮还收集整理了各类文献资料近百万字,主编和参与编辑《荷塘——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荷塘学堂》《瓷都三字经》等多部书籍,参与拍摄红色题材纪录片两部,积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机关、社区、学校,累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上百场次,有力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努力做一个践行者

“在践行诺言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在当地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洪东亮还领办了殊源坞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他自筹资金对乐北游击队驻扎旧址进行保护,筹备牛角岭红色驿站的建设,领办景德镇市第十六小学思政名师工作室。此外,他参与建设的荷塘、徐坊、官庄、三闾庙历史文化馆,入选为景德镇“千馆之城”创建馆之列。

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者、传承者、实践者,红色基因在他身上得以生动传承。(“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新华网 于珊 江西文明网 汪增泽 昌江区融媒体中心 余紫璇)

来 源:新华网

视 频:王澄

编 辑:余紫璇

审 核:涂伟明

欢迎向昌江区融媒体中心投稿

投稿邮箱:cjq3497@163.com

新闻热线:(0798)8337513

END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