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蓝鹰书画总编辑陈放:在繁华喧嚣的现代世界中,杨林笔下的丽水松阳杨家堂村宛如世外桃源,在文中熠熠生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作者踏入杨家堂村,那种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让人瞬间远离尘世的纷扰。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悠悠岁月的故事。始建于1655年前后的杨家堂村,有着三百五十余载的历史沉淀,恰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沉稳而深邃。村口那两棵“夫妻树”,如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所描述的那般,默默坚守,见证着杨家堂村的变迁,承载着数不尽的回忆。
杨家堂村独特的“阶梯式”民居,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金色的布达拉宫”,展现出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古民居内朴实无华的风格,体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理念,而院墙上书写的家训文字,又似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杨家堂人的心灵,传承着珍贵的家族精神。
作者在杨家堂村的写生经历,如同一场心灵的修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杨家堂村得到了完美诠释。这里的山水、建筑、生活场景都是大自然赐予艺术家最宝贵的礼物。每一次写生都是与自然的对话,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生活的礼赞。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杨家堂村为作者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杨家堂村的赞美,更是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如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才能在自然与生活中汲取养分,创造出触动心灵的艺术作品。杨家堂村在作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自然与艺术交融的魅力,领悟到人生追求艺术真谛的意义。
《清平乐・杨家堂村》: 江南深处,古落藏山坞。 杨家堂村斜阳暮,金屋樟交如故。 阶梯民舍排开,墙头家训风裁。 四季风光如画,桃源梦里归来。
著名画家杨林江南秘境金色杨家堂写生感悟:探寻古朴与艺术的交融
图文\杨林
在艺术的漫漫征途中,每一次的写生之旅都是一场心灵与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深度对话。南雁荡山写生的余韵尚未消散,我便在浙江当地朋友的热情推荐下,踏上了前往丽水松阳杨家堂村的探秘之路。
那隐藏在群山之中的古村落群,宛如江南深处的神秘宝藏,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我前去揭开它那古朴厚重的面纱。
一、初临杨家堂:古朴厚重的视觉冲击
当我辗转抵达杨家堂村时,正值傍晚时分。踏入村口的瞬间,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晚霞如金纱般轻柔地洒落在杨家堂金黄色的老屋上,那一瞬间,时间仿佛凝固,一种古朴厚重而又神秘莫测的气息扑面而来,令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究这个古老村落的每一个角落。
杨家堂村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凹之中,左右两翼山峦宛如温柔的臂膀,将村庄紧紧环抱。村落整体坐东朝西,风水布局的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长河中,先辈们对于自然与生活的敬畏和智慧。
据史料记载,该村始建于 1655 年前后,悠悠三百五十余载的历史沉淀,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关于村名的由来,松阳县地名志中提到,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最初名为樟交堂,后才改为杨家堂。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杨家堂村的村民大部分姓宋,竟是明代开国文臣、著名大儒宋濂的后裔。
村口那两棵被称为“夫妻树”的古樟树,如同忠诚的守护者,交错缠绕,默默见证着杨家堂人漫长而深情的岁月变迁。树上的挂牌说它们有 600 年,但村民告诉我这两棵树应该有 1000 多年的历史,由此更可见,古村与古树的历史之悠久,从其树径和树冠看也的确如此。它们不仅是村口的标志性景观,更像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承载着杨家堂村世世代代的记忆与故事。
在地无三尺平的杨家堂,勤劳智慧的村民们顺着山势,一级级向上延伸,构建起了别具一格的“阶梯式”民居。整个村庄上下屋高低落差约 2 至 3 米,伸展高层达 200 米,逐步形成了五层 18 幢土木架构的清代民居群,多为干打垒的黄土建筑,和砖木石块混搭构建而成,冬暖夏凉。
可见古人在建造这些建筑时,全凭肩扛人挑的艰难与不易,即使是后修建的建筑,现在也多刷成土黄色,以求协调统一。这些民居气势宏大,远远望去,在阳光照射下犹如“金色的布达拉宫”,那独特的建筑风貌和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布局,让每一位前来游览的人都不禁为之惊叹。
走进杨家堂村的古民居内部,我发现这里没有奢华繁复的牛腿雀替,也鲜有精雕细琢的雕梁画栋,一切都显得那么朴实无华。这种朴实,并非简陋,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它与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内敛、谦逊的精神传承高度契合。
更为独特的是,每幢老屋的院墙上端,都用毛笔书写着《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孝悌力耕》及《宋氏宗谱家训》里的文字。这些文字,犹如无声的教诲,默默地熏陶和影响着杨家堂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宋氏一族“勤于耕作笃于读”的传统思想。“墙头文化”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范本实体,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杨家堂人的品德和价值观,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二、杨家堂与写生:艺术灵感的源泉
初到杨家堂,我内心涌起的第一个强烈感受便是,这个地方简直就是中国画写生与创作的好地方,可以说移步为景,处处皆可入画。
杨家堂古民居具有极其丰富的层次感,村中的古建大多保存完好,整体感强,穿插在古建中的古树藤蔓,因为历史的延续,已和建筑融为一体,增加了写生时的笔墨变化。
四周群山上的梯田与不同的树木,在画面中又有了横竖线的对比关系。由于整个村庄隐匿于山坳之中,三面环山,有着极佳的古村建筑风水,可见古人建村选址的讲究,唯有前方开口处迎接着阳光的轻抚,这里便是整个村庄的气口所在。
从四边山腰眺望山坳中的村庄,古村呈现出丰富多变且富有韵律的层次,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入画的魅力。我被这迷人的景致深深吸引,在几处不同的山岗上,迫不及待地支起画架,用画笔描绘出几幅不同视角下的金色杨家堂,在俯视与仰视交汇的画面中,更显杨家堂的神秘与古朴。
写生之余,我漫步于村中,又更进一步观察发现,古老村庄不同构件的原始材质美,是现代村落规整统一、标准化的建筑形态与材质所无法比拟的。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与岁月的沧桑,它们的质感、纹理和色彩,在阳光与阴影的交织下,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故事性的画面。那种历史的沉淀与混搭,以及不同时期随机应变的配套建筑,更是极大地丰富了老村的结构形态。
这种独特的结构形态,是在画室中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杨家堂就像是一座天然的艺术宝库,源源不断地给予我们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形态素材,让我在写生的过程中,能够尽情地汲取灵感,创作出独特的、富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
并且,杨家堂在不同的季节,还会为其丰富的老村形态增添多彩的生活气息。春天,万物复苏,嫩绿的新芽在古老的墙头和屋角悄然萌发,与金黄的土墙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夏天,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村庄带来一片清凉,村民们在树荫下纳凉、劳作,那闲适的生活场景成为写生作品中灵动的点缀;秋天,金黄的稻田与金色的村庄交相辉映,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为整个村庄增添了一抹浓郁的色彩;冬天,白雪皑皑覆盖着古老的建筑,村庄宛如一个静谧的童话世界,宁静而悠远。
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形象,只有在亲身走进自然、进行写生的过程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和捕捉到。初到杨家堂的陌生,让我有着极强
的好奇与探寻意蕴,“生”字蕴含着不熟悉、生机、生活和生命等多重含义。在艺术创作与写生中,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去寻求新的艺术感受,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艺术应有感而发的缘由吧。
杨家堂既不同于那些充满江南烟雨朦胧诗意的古镇,又有别于西北土窑的苍茫辽阔,太行山石板屋的古朴厚重。它是隐藏在浙江大山深处的江南秘境,是具有独特文化品位的古村落聚集群。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段故事,都给我带来了新鲜而强烈的感受。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们深知在自然面前不能麻木不仁,因为麻木是艺术创作的天敌。杨家堂给予我的,既有那种初次邂逅的“生”的鲜活与惊喜,又有似曾相识的,熟悉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共鸣。在这样的场景与自然面前,我怎能不被深深打动?
在杨家堂写生的日子里,我每天都早早地起床,怀着一颗敬畏与热爱之心,去感受杨家堂在晨曦中逐渐苏醒的独特魅力。我穿梭于古老的山道和小巷之间,用心去触摸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砖瓦,试图在较短的时间内与这个村庄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系,让它从陌生变得熟悉,让笔下的自然物像能够化作更为生动的艺术形象。
对待新鲜的事物,人们总是怀有一种好奇心和新奇感,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新鲜感更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我们要时刻保持这种新鲜感,不能被以往的经验所束缚。因为第一感觉往往能够激发出许多新的观念与想法,这对于现场写生与对景创作至关重要。
在写生过程中,我努力地保持着这份新鲜感,借助自己多年积累的笔墨技法与创作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场的写生创作之中。而《江南秘境金色杨家堂》这幅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自然触动下,在杨家堂入口处的半山腰上现场对景创作而成的。
三、对景创作:诠释杨家堂的独特韵味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思想一直是中国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杨家堂的写生创作过程中,我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内涵与价值。
我所选取的创作位置在杨家堂入口处的半山腰上,这个视角能够较为完整地展现杨家堂的风格特色。从这里俯视,可以看到一部分杨家堂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坳之中,通过平视与仰视在画面中的转换,也增加了画面的变化,而仰视的画面构图则增添了村庄的雄伟与庄严。
几条山石小道从画面的下部蜿蜒伸展,曲径通幽,仿佛在引领着观者走进杨家堂那神秘而古老的世界。静静矗立的老房上,肆意爬满了自由生长的老藤蔓,它们如同岁月的琴弦,弹奏着古老村庄的悠悠往事。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对于这样的场景来说,既新颖又独特,而我内心更是充满了尝试表现的强烈意愿。
在画面中,我特意拉开了仰视角度的屋与屋之间距离,以此增加房屋的立面空间感和体量感,让它们在画面中更具层次。同时,我运用大面积的云来进行画面的留白处理,避免画面过于拥挤和堵塞,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空灵而又大气的意境。整体的画面构图在平实中求变化,笔墨效果尽可能地苍茫凝重,色彩则契合金色秋天的杨家堂,力求营造出一种古朴、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意境。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而这样的对景创作,如果没有现场的直观感受,是绝对无法如此生动地表达出来的。古往今来,优秀的艺术家们都深知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社会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精准地诠释了中国画创作中写生的重要性。在杨家堂的写生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理念的真谛。只有亲身走进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的魅力,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感悟相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杨家堂的写生时光,如同一首悠扬的田园诗,在我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每一处风景与故事,都成为我创作灵感的源泉。我相信,热爱生活、热爱写生,将会让我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收获无尽的遐思与更多丰富多彩的中国画作品。
每一次提起画笔,杨家堂的那片金黄与古朴都会在我的心中浮现,激励着我用艺术的语言去讲述它的故事,传承它的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江南秘境金色杨家堂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光的流转,杨家堂村或许会在岁月的长河中发生一些变化,但它在我心中留下的文化滋养不会褪色。我期待着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再次回到这个充满诗意与灵感的地方,续写我与杨家堂的艺术之缘。
杨 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冷印社主办)、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冷印社主办)、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冷印社)等。
感谢阅读
蓝鹰书画公众号,每一幅作品都是时光的凝眸。快来关注,让心灵在艺术中沉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