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张江,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以其独特的创新生态和前沿技术,不断孕育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质生产力。为调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张江科学城、财联社、《科创板日报》联合推出“新质生产力看张江”。
我们深入一线采访:张江的企业如何创业创新,活力四射;张江的产业如何向“新”而行,提“质”而上。

本期专访企业: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国地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

《科创板日报》12月27日讯(记者 张洋洋)十几个人形机器人七零八落站在各处,在一个人造斜坡处,你可以看到有机器人在蹒跚走路训练步伐稳定性;在不远处的一个柜子前,你还可以看到有机器人在一遍一遍练习抓放橘子。时不时,有的机器人的胳膊或腿,还要被工作人员拆卸下来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每天会在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国地中心”)二楼训练场上演的情形。这些人形机器人,来自全国不同厂商,蹒跚学步和抓放橘子,是它们的“集训”,但这些也只是它们“集训”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集训’相当于给机器人建立一个标准,比如拿橘子,可能要练习一万多次后,才能使其达到与人类抓取动作相符的水平。”国地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现在,国内很多人形机器人厂商,都会把自己的产品送到这里来训练。”

为何是国地中心?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进步快速,但也面临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企业各自为战、产业重复‘造轮子’、市场需求未能充分释放等问题。”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专访时,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说,“国地中心的任务,就是希望可以统一行业标准,打通产业上下游,促进产业链的闭环。”

国地中心背后的公司主体是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行业头部企业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2023年12月28日,国地中心正式落地上海浦东张江,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家首个开源共创平台,其目的就是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于一体的共性服务平台,同时加快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研发。

许彬把浦东张江比作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井冈山根据地”,“国地中心希望以浦东张江为根据地,辐射长三角,进一步带动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头雁领航”:主攻“1+3+X”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由国地中心出品的“青龙”首次亮相,在世博展览中心引领多家厂商的人形机器人“共舞”。这一景象不仅引起了行业内的高度关注,也展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进步方面的努力。

作为国地中心交出的首个力作,青龙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技术、市场和生态体系建设方面。

除了是一个人形机器人产品,青龙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全球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为国内相关企业提供研究的基础平台,通过协同开发群策群力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青龙的这种身份设定,这与国地中心的使命任务一脉相承。

在许彬看来,人形机器人作为新一代的移动智能终端,是智能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据他介绍,国地中心定位和职责就是,促进和牵引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为此,中心规划了五个主要功能:

一是共性技术开发,解决行业内单个单位难以突破的技术问题,形成技术壁垒与行业标准;

二是重点产品培育,依托行业共性技术,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三是完善行业生态,通过投资和布局前沿技术,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四是重大场景的牵引,以实际应用场景为导向,推动技术的落地和商业化;

五是全行业能力支撑,联合各方力量,培养人才,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

“要做的事情太多,我们现在正在收敛,更聚焦一些。”许彬说,他把国地中心现在的方向重点总结为“1+3+X”。

“1”是OpenLoong开源社区,“3”分别是青龙开源公版机的持续迭代、虚实结合具身智能训练场、高质量训练语料库数据集,X代表X 类场景应用和产业生态建设,比如组建基金,国地中心正在联合上海市组建一个百亿基金,帮助更多的初创企业能够进入到赛道。

组建机器人训练场是国地中心今年下半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主要是为解决当下对人形机器人发展形成掣肘的场景落地和数据不足问题。这个训练场将落地在浦东张江模力社区,可容纳100个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预计到2027年这一数字将达1000个。

另外一个重要工作是开源生态建设,此前国地中心上线了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OpenLoong”,借此汇聚顶尖人才来讨论和研究共性技术,同时可以积累技术进展。在开源社区,大家还可以就道德伦理规范等问题展开讨论,更容易形成共识。

不过,需强调的是,在国地中心之前,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已经成立了相应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集产学研用于一体,整合行业资源,抢抓先发优势。

在与各地中心的关系上,许彬表示,未来各个中心一定会做差异化,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当下更重要的还是产业协同,形成合力,做大蛋糕。

据他透露,国地中心已经与北京、深圳、浙江、山东、四川等地的人形机器人中心进行了连接,未来更希望通过北京、上海两个国家级平台的合作,把所有创新中心都连在一起,最好每个创新中心连接着当地的生态。通过创新中心能够汇聚成一个全国性的生态。

▍3-5年实现自我造血

当下,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技术探索和发展的早期阶段,全行业还在持续做成本投入,有收入、能赚钱、活下去是行业的终极命题。

作为一个商业主体,在对国地中心的规划里头,许彬信秉持的首要信条就是“生存能力”,他说这是“最关键的”。他的第一个目标是,3-5年内国地中心要实现盈亏平衡,以市场成功验证科技和管理创新成功。“只有打通商业模式,自身有造血能力,有盈利能力,才有可能健康快速的成长,靠财政支持或者大股东输血,不可能长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具体的商业化怎么做?许彬给出的答案是,商业模式可以是产品服务、数据服务、投资孵化等。

产品服务上,依照自动驾驶,许彬把机器人服务产业的场景,也按照L1到L4做了分级,然后引导企业、场景方按照这个标准去筛选,从而推进场景落地。

L1是在一个固定、结构化的场景下操作;L2是半结构化;L3相对开放,可能有人类参与交互;L4是完全开放,有更多交互。目前行业内应用比较多的,是人形机器人进入车企“打工”,许彬认为这属于L1的初级场景。

从大的落地方向来看,许彬还是更倾向于让人形机器人先“to B”,这类场景相对固化、简单,对成本要求可控,对可靠性的容忍度也更高。而C端的家庭场景,涉及安全可靠性、伦理规范、成本等因素,落地时间会更久。

国地中心背后股东有多家大型企业,据许彬透露,在未来青龙的应用落地过程中,这些股东的工厂就是最好的落地场景,这些客户体量产生的商业收入也足够维持国地中心的经营。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国地中心与市场上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关系。许彬说,国地中心不是又一家机器人本体企业,不和任何一个机器人企业进行市场化的竞争。

▍人形机器人界的“井冈山根据地”

到上海之前,许彬和团队绝大多数成员,一直是在北京。这次国地中心落户上海张江,许彬感触颇深。

“我们前期取得的成果,离不开上海市、浦东新区各部门以及张江集团的大力支持。”许彬说,当下的张江正是浦东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在张江机器人谷,集聚傅利叶智能、开普勒机器人、智元机器人、微创机器人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引领带动作用,已经搭建ABB机器人赋能中心、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放创新中心、机器人国评中心浦东分中心、机器人进出口查验平台等一批功能平台。

“有国家科创策源地的定位、上海市的规划,有产业基础、场地、资金政策等支持,生态汇聚效应强。”许彬评价张江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他把这里比作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井冈山根据地”,“国地中心希望以浦东张江为根据地,辐射长三角,进一步带动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在许彬的办公室,有一块白板,上面画满了组织架构图。许彬是人工智能和信息通信专业出身,长期从事相关科研项目规划、管理和产业化。这次从北京南下至上海,某种意义上是其职业生涯里的“二次创业”。

除了业务上的研究,许彬说他现在很大一部分精力还花在了经营体系的调整优化上,“组织架构也是要动态调整的”,人员效率使用最大化,提高组织的运作效能,让国地中心更好发展起来,发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