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连大字都还不认识几个,居然也要统一征订两种课外读物。这不是什么误解,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真真实实发生的事情。想问一句:这样的教辅征订背后,是不是有些人把家长当成了“ATM”?家长们,怎么办?
再看看下面这个情况,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昨天高一儿子的班主任传来消息——下学期的资料费又要交了!要不是我拿着通讯单一字一字仔细看,估计我还以为是错发了。孩子刚上半年,资料费已经突破了2000元!可笑的是,学校要求现金缴纳,不接受扫码或者转账!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魔力”?是学校负担不起教学资源,还是某些人早已把“家长”当成了资金源泉?
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的学习始终是心头的牵挂,如何让孩子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他们日常焦虑的“根源”。
在这个巨大的教育市场中,教辅书籍已经成为“必备”,不买好像就会错失某些学习的关键点。于是,随便翻开课本旁边的一个教辅,几乎都能看到“最受欢迎”“老师推荐”的标签,仿佛这些书籍真的能成为孩子通向成功的钥匙。但问题来了,教辅的真正作用究竟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还是另有猫腻?
曾几何时,教辅材料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用来帮助孩子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爆发,越来越多的出版商、教育机构开始看到其中的商机,开始将教辅当作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甚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你是否曾经疑惑,为什么总是这些教辅书籍成为了“老师推荐”的主流?答案并不复杂——回扣。某些教辅出版社通过回扣和其他激励手段,与学校、老师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关系,最终教辅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工具,而变成了利益交换的载体。
事实上,这个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除了教师与出版商之间的回扣交易外,家长也是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角色。面对学校“默许”的教辅推荐,家长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不买,好像就跟不上孩子的学习进度;买了,孩子背负的书包和作业却成了无法摆脱的负担。
代理商说,教辅书的定价,看起来“透明”,实则“暗藏玄机”。一本教辅的成本价格刨去税费和发行费用后,能剩下的利润非常有限——不到三成。
可就是这不到三成的利润中,一到两成都被用来支付回扣。这就意味着,出版社、代理商与学校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依赖的利益链条。每卖出一本教辅,背后都要给某些人一份“份额”,而这份额,不是给孩子们的教育质量,而是给那些充当“推荐人”的老师、学校甚至教育局。
尽管回扣比例高,但市场巨大,学生数量庞大,代理商的利润还是可观的。以一个地市为例,如果能占领中小学的市场,每年数十万元的纯利润不过是“入门级别”。
这么大的市场背后,除了回扣,还有什么?无非是“勾结”与“推销”。不管你想要多么高效的学习,最终你都会发现,教辅材料的数量和价格,直接与它们的“推荐力度”成正比。学校需要教材,代理商需要销量,出版商则把销量和回扣挂钩,形成一个三方共赢的格局——而孩子的学习,早已被忽视在了外面。
作为学生家长,可能你也曾体验过那种孩子背着堆成小山的教辅书籍,每天早晨刚开始的疲惫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周末的作业量已经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可一到开学时,新的教辅材料又变成了“家长必备清单”,这时候,教辅书籍的真正“负担”就显现出来了。
然而,问题的根本在于,学校、教师、出版商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角色,最终都变成了“捞钱”的工具。
比如,教师对教辅书籍的过度依赖,直接导致了课堂内容的贫乏化。课堂教学内容本该根据大纲精心设计,但如今却大量依赖课后教辅来填补教学内容,甚至有些学校的“优秀教师”只会通过教辅来“上课”。
这导致了原本应当是一个互动式、思考性强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机械地消化教辅内容的过程,孩子们在作业、教辅中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但他们真正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却被无形削弱了。
教辅书籍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们的“作业迷宫”式设计。为了“完美”迎合教育评估和升学考试的需求,许多教辅会用大量的重复题型、思维封闭的选择题和机械性的计算题来“填补”孩子的作业量。孩子被这些重复性作业淹没,不能真正提高理解和思考能力,只能机械地应对各种题目,完成数量要求。
然而,孩子们真正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恰恰在这些没有意义的重复作业中悄然积累。每天做完一堆题目后,孩子的“学业成绩”或许有所提升,但精神上的“压垮”却无法用分数来衡量。
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性好奇、充满探索欲的孩子来说,面对大量重复的机械性训练,他们的思维和学习兴趣逐渐被摧残。这样一来,原本教育应该有的培养创新和思考的目的,也被“作业”所掩盖。家长和老师一方面关注成绩,另一方面却忽略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教育本应回归本质,注重孩子的兴趣、能力与个性的培养。然而,教辅材料的泛滥与过度依赖,正在剥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机会,抹杀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更糟糕的是,这种现象已成为整个教育体制中的一部分,难以打破。
作为家长,我们或许应该深刻反思:当我们急功近利地购买教辅材料时,是不是已经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而作为教师,我们是否能够在教学中,回归到真正的教育意义,而不是成为教辅材料的推销员?
教育改革的路还很长,但这背后涉及的利益、问题却不仅仅是“回扣”那么简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