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孙立人一直被称为民族英雄,甚至在西方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之美誉。
远征缅甸时,他所带领38师取得“仁安羌大捷”,救出被困的7000多名英军,此战更是被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却被杜聿明晚年评价为“卖主求荣”的小人,是“国之贼”!
“孙立人不遵照命令前进,只在争名夺利。他之所以敢违抗命令,就是因为有美帝国主义做靠山!”
杜聿明晚年每次提到孙立人,都会反复提及这句话,甚至对其横加指责,功德林里的众将听罢一脸愕然。
那么二人之间到底有什么过节,使杜聿明到了晚年仍解不开心结?
而对于孙立人的评价,到底哪一方才是正确的?
01
1942年,抗日战争打到最艰难的时刻,中国沿海地区几乎已经被日军占领,仅剩滇越公路和滇缅公路能运送国外的物资进入国内。
此时,对日的持久战也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期。
中国在持久战中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人口多、物资丰富,这些都是所日本没有的。
因此,日本决定南下控制东南亚,从最脆弱的缅甸、越南开始,封锁滇缅、滇越公路,切断对中国的物资运输。
由于欧战中法国的失败,日军对法国进行施压,法国不得不关闭滇越公路。
后日本又对英国发出照会,要求关闭滇缅公路,彻底切断对中国的物资运输。
但这一举动惹怒了美国。
美国就是靠滇缅公路往中国运送物资大发战争财,如果被切断,会非常损害美国的利益。
而且,只要美国不断往中国运送物资,中国就不会那么快被日军打败,美国就可以继续从中获取利益。
因此,滇缅公路仅仅关闭了3个月,就被迫再次打开。
中国也非常清楚滇缅公路对抗战的重要性。
于是,蒋介石一下子准备三个军,十万人的兵力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保卫这条生命线。
可在询问英军可否入缅时,却被对方一口否决。
英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它在欧洲和非洲被德国打得苦不堪言,无暇顾及缅甸这个小殖民地,他们最想保住的还是印度。
因此,英国自己还没想好要不要保缅甸,同时觉得在缅甸还有一定量的英军,跟日军火拼一下完全没有问题。
同样,英国太过狂妄自大,过于小心眼。
它实在瞧不上中国的军事实力,又担心中国入缅会占领自己的殖民地。
因此,对于中国的“入缅计划”一拖再拖。
待到日军一路狂杀,把英军打得节节败退,攻打到缅甸首都仰光的时候,就已经错过了远征军入缅的最好时机。
这时英国就不得不求助中国了。
但中国入缅完全是为了抗战大计,而不是跟英国置气。
因为在此时,同盟国经华盛顿会议商讨决定成立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战区总司令。
美国人史迪威中将出任战区参谋长,英国人亚历山大中将出任战区英军总司令。
守住缅甸首都仰光,就是守住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于是,蒋介石命第五军、第六军、六十六军,三个军迅速集结待命,准备出兵缅甸。
而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因为卫立煌因故未到,则由罗卓英代理出任,五军军长杜聿明出任副司令。
晨曦里,远征军头顶着泛着寒光的钢盔,身穿着单衣,脚踏着草鞋,身影凝重且坚毅,苍凉又悲壮。
远征军入缅太过匆忙,只能走到哪打到哪,最终的目的是去仰光援助英军。
可是,到达仰光之后,一场大火把所有远征军的希望烧尽了。
放火的竟是英军自己,这一场大火不仅把物资烧了不留给日本人,同样把远征军困在仰光,让我们为英军逃往印度断后。
进入仰光的先锋部队200师到了最危险的关头,地上有日军狼奔豚突地追击,还有战车狂飙,天上数不清的轰炸机往下扔炸弹。
但是,200师在戴安澜将军的带领下英勇抵御,以两千人牺牲的代价歼敌五千人,这就是著名的“同古阻击战”。
02
远征军替英军阻挡了日军,但是因为英军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远征军损失惨重,至于我们该如何摆脱困境,就不是英军所考虑的了。
他们一路往西逃去,向印度进发。
但是,英缅军第一师却被日军的五十五师团打得屁滚尿流,七千余人让一千来个日军包围在了仁安羌。
英军向亚历山大求助,无奈的亚历山大只好觍着脸再次向中国求助。
一开始本是想让杜聿明再次帮助英军撤退的,但杜聿明已经明显感受到英军把远征军的性命当儿戏,是他们的“人肉垫子”,因此拒绝援助。
但是,38师师长孙立人麾下的一一三团却前往仁安羌,救助英缅军。
孙立人率领的部队很快击退了日军,救出了被困英军。
本来英国是不准备将这件事闹大的,因为七千人被一千人围住,还要中国援助,实在是不光彩。
但是那七千人中,除了英军,还有数百名记者。
捡回一条命的记者们,将孙立人描写得如同神兵天降,甚至把只歼敌几百名的一次小小战役,书写成了“仁安羌大捷”。
更有夸张的直接写道,此次战役足以被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
杜聿明看到这些报道,差点没气得跳高。
他想到入缅后远征军因为英军的背刺所遭受的苦难,这明摆着是把中国军人当“炮灰”的举动,孙立人却不顾军人气节,再次帮助英军!
如果这次突围失败,我们的远征军是不是又要成为英军的肉垫,白白送死?
“孙立人这个人就不配称为军人!人品有很大问题!”
因此,从这次“仁安羌大捷”之后,杜聿明就对孙立人有了很深的偏见。
03
虽然仁安羌战役获胜,但是中国远征军为英军擦了太多次屁股,自己也没纸了。
疲于奔命、兵力分散、伤亡惨重。
腊戍、曼德勒接连失守,远征军后路被日军完全切断,战局糜烂!
蒋介石脸色铁青,直接绕过了史迪威,下令杜聿明立刻带队回国!
但史迪威认为,可以先让远征军进入印度休养一段时间。因为已经有大批英军入驻印度,向西走一步,就可以脱离险境。
前车之鉴,在当时入境印度是最好的选择。
但就在此刻,英军又出来恶心人。
他们提出:中国远征军要想进入印度,就必须放下武器,以难民的身份入境,我军大发慈悲收留你们,后续再听我们的安排。
杜聿明这下彻底恼了,远征军一次一次替英军解围断后。
到头来,危难之际却要我们作为难民寄人篱下?
这简直是对中国军人莫大的羞辱!
“我的部队不能接受你们的好意。既然我们从中国来,就该回中国去。
我有自己的国家,不必去印度做难民。我相信日本人挡不住我的道路,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话!”
杜聿明严词拒绝了英国的要求,率领着九十六师,开始向北撤退。
孙立人却不这么想。
他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留美四年,拿到了美国名牌大学普渡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的学士学位,爱好打篮球。
性格自由,思想西化,奉行实用主义,不喜欢搞政治。
他可不认为所谓的“军人气节”,要比手底下兵的命重要。
于是,孙立人审时度势,决定脱离杜聿明,率领38师向印度撤退。
孙立人带领的队伍一路被日军尾随追击,牺牲近半人马,好不容易到达印缅边境,但英国人还是要求缴枪。
孙立人这下也发了狂,直接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
“你让我进去我就进去,不让我进去我就打进去!想让我缴枪?做你的春秋大梦!”
英军本就被日军吓得屁滚尿流缩在印度,又看到孙立人这股野蛮劲,更是不敢再说什么,便放三十八师进入印度。
在孙立人西向后,杜聿明决定北上抢占密支那。
密支那距离中国边境腾冲只有咫尺之遥,占据这里便可保证返回中国境内。
但是事与愿违,日军比杜聿明更先占领密支那,断了远征军的后路。
此时有三条路可以选,分别是向西逃到印度,与日军殊死一战进攻密支那,北上穿越野人山。
但是,杜聿明却选择了最难走的那条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