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
CCTV-4《国家记忆》
《雷州青年运河》
之《拦江蓄水》播出
带领大家回顾那一段湛江人民
建库开河的峥嵘岁月
湛江地处雷州半岛
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
雷州文化的发祥地
民生为本,治水为要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水旱灾害频发
雷州半岛便是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雷州半岛的干旱问题受到国家关注。1956年,时任湛江地委第一书记的孟宪德与湛江地委班子开始在雷州半岛各地展开深入调研,寻找解决干旱问题的破局之法。
根据调研结果,孟宪德提出在湛江市以北的廉江县选择地势较为低洼的鹤地村,引上游的九洲江修建水库,并开凿人工河以灌溉雷州半岛,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
蓝图已就,时不我待。1958年5月,孟宪德与湛江地委一班人集结了湛江人民的意愿,在党中央、广东省委的支持下,决定开展这一大型水利工程。因工程艰巨,重任交由青年一代担负完成,命名为“雷州青年运河”,做出了《关于兴建雷州半岛青年运河的决定》。
《决定》公布后,立即引发了强烈反响。雷州半岛人民为了支援建库开河,纷纷踊跃捐钱、捐粮、捐牛,不少人变卖了金银首饰,把钱捐给指挥部;还有不少人多次写“决心书”,要上“战场”。
热火朝天的工地上,30万建设大军仿照部队编制分工搞建设,不同的连、排、班均以自己心目中的先进人物来命名队伍。其中,以“红孩子”“花木兰”“穆桂英”等名号寄情明志的3045个青年突击队成为施工中的先锋。
“红孩子班”是水库建设工地上最为特别的一支队伍,班里最大的15岁,他们人小志气大,做出了超越成年人的劳动成绩。
吴云英就是“红孩子班”里的成员。1958年,在得到家人支持后,吴云英就上了工地,与同龄人共同组成了这个战斗班。
吴云英
雷州青年运河 建设者
你不要看我人小,但是人小志气大。大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
在工地上,为了按时完成大部队的工作任务,“红孩子班”采用了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的“战术”,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睡得也比别人晚。
在雷州青年运河的工地上,还有一个战功显赫的“北京营”。顾名思义——在青年运河建功立业,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莫湖
雷州青年运河 建设者
人人写决心书。我拿着《南方日报》写“下决心到运河去,立大功到北京见毛主席”。没睡过中午觉,一直做十几小时,从早上做到夜晚12点。
为了抢时间,“北京营”的队员们两班倒,一干就是12个小时。全营共有160多辆板车,干活时平均两个人一辆,每辆车的土方都有上千斤重,一天要拉上百个来回,疲倦之极,干完活躺在工棚里的稻草上很快就能睡着,根本顾不上蚊虫叮咬。
莫湖一心扑在工地上,每天挖土、担泥、搬石不停,一人干两人活,从不怕苦怕累,被民工称为“铁人”。最终,作为“北京营”的先进代表,莫湖去到北京,如愿见到了毛主席。
那时,物资短缺,生产力十分落后,民工都是采用锄头挖土、扁担挑土,劳动强度大且工效极低。工地党委和工地指挥部号召各工区群策群力,大搞劳动工具改革。
牛在农业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生产力角色,牛车是最具容量的运输工具。由于耕牛有限,工地上出现了各种小创新,其中“牛拉列车”最受追捧。人们把车厢做小,串联成列,由一到两头牛同时拉动,犹如列车行进,每次可同时拉4至6车,每车可装土400到600斤,相较于手拉肩扛效率提升近10倍。
在那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湛江人民用勤劳与智慧建库开河的事迹深深牵动着党中央的心。1958年12月,周恩来总理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雷州半岛青年运河工程签发国务院奖状。
1959年9月
鹤地水库正式拉开了
蓄水历史的序幕
滋润了湛江人民干涸已久的心田
在这片热土上,还有一项更加宏伟、更加艰巨的计划正在拉开帷幕。“一钎一锤”“肩挑锄挖”,30多万人转战运河修建,劈开22座峰峦,补给9个县市,灌溉200多万亩农田的雷州青年运河正在延伸!
来源:央视频 CCTV国家记忆
热门跟贴